法治中国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全体公民法治素养。而高校法学教育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法治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校法学教育中,传授法律知识和思想教育同样重要。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将法学课程与思政内容相互融合,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目标。新时代,高校法学教学融合思政教学,要树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念,不断完善教学目标。首先,从高校管理者到法学专业教师,都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明确教学目标。法学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紧贴新时代国家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明确培养德法兼备的法治人才。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学,强化思政教育对法律教学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培养一批爱国的法治建设的践行者。最后,优化培养方案,将思政课程设置为通识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拿到一定的学分。在宪法、刑法、民法、专利法等法律专业内容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丰富高校法律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提高法律专业的思政教育效果,要注重从法律专业中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置。首先,要注意从法律专业中挖掘思政元素,比如讲授民法,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就能延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风俗的内容;比如法理学课程,在讲授法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其次,不断丰富法律教学的思政内容,紧跟社会法律热点,在法律专业教学中分析社会问题、强化思政教育。比如,将电影《第二十条》融入刑法教学中,“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案例。最后,挖掘法学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的科学系统性。法学各课程都蕴含有思政元素,但不同课程的思政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要基于学科整体高度和学科基本特征进行系统挖掘,推动法学课程思政整体效能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