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学时
28
学分
2
教学方式
●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1、坚持德育为先:法理学课程不仅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德育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始终。
2、强调法治精神:法理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秩序。
3、注重实践应用:法理学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通过法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塑造学生的法律职业精神:对于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法理学课程致力于培养他们的法律职业精神,包括公正、诚信、勤勉等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法律从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点
章节
专业知识点
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式
1、导论
认识法学,认识法治
“依法治国”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和发展方向,认识学习法理学课程的意义,认识法学和法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大学学习观。
2、法的概念、本质与作用
法的作用
爱国主义、中国立场、时代担当
通过对《传染病防治法》在本次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展示出的是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的价值追求,表现出的是党和国家政府在依法有序规范抗击疫情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的是法律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职业使命和贡献。
3、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通过列举范冰冰、潘粤明、吴亦凡等明星的违法案例,告诫同学们要理性追星,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治的红线,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平等的。
4、立法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环境保护法律部门
为什么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法的实施
司法原则
公正审判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代表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一)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坚持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2.对应章节:第一章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3.课程讲次:第四节法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理解法律中蕴含的生命健康等权利的价值追求(思政),帮助学生强化对法的作用背后的价值理解和认同;
2.通过使学生体验爱国主义、中国立场和时代担当(思政),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信念,坚定学习法学专业和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三)案例主要内容
1.案例形式:《传染病防治法》小视频+讲授
2.视频名称:《传染病防治法:限制就是最好的保护》
时长:2分24秒
(四)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1)教师提问:
请各位同学将古往今来人类抵抗疫情的各种“武器”写下来。
有多少同学将“法律”作为了抗击疫情的“武器”?
(2)学生头脑风暴:列举各种能够想到的抵抗疫情的方法和事物。
(3)教师点评反馈:引出在古老的神明、朴素的经验、现代的科学之外,还有一个大家经常忽略的抵抗疫情的武器——法律。
2.观看视频
视频名称:《传染病防治法:限制就是最好的保护》
3、教师知识讲解
本讲课的内容是“法的作用”,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识记法的几个作用,课程思政的案例《传染病防治法》在疫情中起到的几个作用,和本讲课的法的作用的内容及分类是完全契合的。课程思政案例同时也是课程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专业知识和价值分析同步同向同过程完成。案例最后进行的总结和升华,也同时提升了本讲课“法的作用”专业知识的站位和理论层次,即:其一,更好的理解法的价值追求,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在社会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和为什么起到这样的作用;其二,更好的理解法的作用,就能更好的理解法律人的责任担当,能够更牢固的树立法治信念。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彼此契合,共同促进。
4、作业与拓展
(五)教学总结与反思
1、教学总结
在本次教学中首先采用了视频案例参与式课堂活动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亲身的经历体验中,既使学生主动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思考,又点出学生普遍忽视的法律武器,加深学生对法的作用的认识,将本讲课法的作用的内容与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带入价值思考中,为后面课程思政的开展做好思想准备;然后使用讲授法,通过对《传染病防治法》在本次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展示出的是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的价值追求,表现出的是党和国家政府在依法有序规范抗击疫情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的是法律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职业使命和贡献。在最后的总结性的讲授中,将本案例提升到爱国主义、中国立场、时代担当的高度,进一步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法治信念和职业信心,激发学生持久健康的学习动力,坚守法学初心,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业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专业和职业理想。
2、教学反思
(1)学生参与度与讨论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表达。这可能与我的引导方式有关,未来我会更加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更多样化的引导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
(2)学生反馈与作业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我得到了宝贵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或表述不够清晰的情况。未来,我会更加注重作业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反馈。
案例二
1.案例名称:公正审判与法治精神-司法的基本原则
2.对应章节:第八章法的实施
3.课程讲次:第二节司法
1.使学生深入理解公正审判和法治精神。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同时,司法机关也应该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2.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被告人李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并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在庭审结束后,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了认真审理,并充分考虑了控辩双方的意见和证据。最终,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定李某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十年。
然而,李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在二审过程中,法院再次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并发现了一审判决中存在的一些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的错误。因此,二审法院依法撤销了一审判决,并发回重审。
在重审过程中,法院对案件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审理,并充分保障了被告人李某的诉讼权利。最终,法院作出了二审判决,认定李某无罪,并当庭释放。
1.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什么是公正审判?什么是法治精神?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
2.案例呈现
详细介绍案例背景、经过和结果,包括一审、二审和重审的判决结果。
提出问题:你对这个案例有何看法?你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否公正?为什么?
3.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争议点。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补充。
4、教师知识讲解
讲解公正审判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包括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等。
讲解法治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等。
5、案件深入分析
结合案例,分析公正审判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如法院如何保障被告人权利、如何审查证据等。
分析法治精神在案例中的体现,如法律如何被严格执行、如何维护社会公正等。
6、作业与拓展
(五)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公正审判与法治精神》案例教学,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并需要对学生反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反思。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深入反思:
(1)案例选择与呈现
在选择案例时,我尽量挑选了具有代表性和讨论价值的案例,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但在呈现案例时,我意识到某些细节可能未得到充分展示,导致学生在讨论时对某些关键点产生困惑。未来,我会更加注重案例的完整性和清晰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案例背景和情境。
(2)学生参与度与讨论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表达。这可能与我的引导方式有关,未来我会更加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更多样化的引导策略,如提问、角色扮演等,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未来,我会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互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江学院法学院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香远楼六楼邮编:332005院办:0792-8315993E-mail:law@j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