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之子回忆录是真实呈现还是缺席审判?文化频道

季承的新书《我和父亲季羡林》。南方日报记者张由琼摄

季承。资料图片

于上周五开幕的南国书香节,季羡林先生的独子季承作为重头嘉宾出席了惠景书城的签售仪式。《我和父亲季羡林》出版后,有人痛骂季承“不孝”、别有用心,也有不少人说读完后感觉这并不是一本令人愉悦的书。这本坦白之书的价值究竟何在?《我和父亲》能否作为回忆录的新标杆?抑或这只是一场并不厚道的缺席审判?

20分钟大谈财产纷争

“大家不要有顾虑,作为继承人我是会很负责任的。”、“我不是来夺财产的,请大家相信季羡林的继承人不是贪财之人,我个人不需要这么多钱。”

记者看到,现场排队等待签名售书的读者,手中买到的《我和父亲季羡林》已经是加印版了。加印本上赫然增加了吸引人眼球的推介语:“一本引爆家庭伦理大讨论”的书。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马鼎盛说:这本书的热销有媒体推波助澜、广泛传播的功劳。“只要是一沾着季羡林这三个字就不用担忧,保证畅销。”名人效应在书香节上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季承先生令人感觉比较随和,他请提问的阿姨坐下来慢慢说,看到记者在采访中笔突然没水,立刻从口袋中拿出自己的笔来“用我这个”。但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季承用了几乎20分钟来谴责“北大的不道德”、“这是一个衙门作风、官僚作风的大学。”这些恩怨大多集中在季羡林先生的财产和捐赠问题上,季承多次重复说:“大家不要有顾虑,作为继承人我是会很负责任的。”、“我不是来夺财产的,请大家相信季羡林的继承人不是贪财之人。我个人不需要这么多钱。”

季承,幼时原名“延宗”,作为季羡林先生唯一的独子,在季羡林去世前后,这个名字频频进入媒体和大众视野,他的出现总是难以与北大纷争割裂开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季承非常强调自己继承人的身份。

在讨伐北大时,他加快语速,情绪激动。他说:“财产捐赠是父亲的意气用事。”他用“滑稽”来形容季羡林2001年“一桌一椅、一印一印盒、一笔一砚”的捐献。“2001年父亲的捐献是不合法、没有清单目录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非常滑稽的捐献。”

借书抒怨还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有人说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到郁闷,我想你不要郁闷,应该高兴才是。因为我为你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物。”

季承小时候的家,也就是季羡林少时从乡下来到济南后的居所,是在济南的佛山街。“因为济南曾经有个千佛山,人们就把这条街叫做佛山街,与佛山的名字是凑巧了!”季承笑言,首次来到佛山,对佛山此前的印象就是享誉中外的佛山陶瓷了。

在书香节仪式开始前,季承与记者闲聊起来。问起季羡林对他的影响,季承回答之爽快出人意料:“我小时候很少与父亲接触,我3个月大时,父亲离开家一别十二载,父亲回国后也只是一年回家度假两次。即使是1952年我考到北京以后,父亲对我的影响很有限,我们的专业方向完全不同。”

斩不断、理还乱,季承在书中也有屡次的感慨:“人间恩怨,如何理得清楚!”然而,季承却用大量的篇幅去写一个女人“趁虚而入”,描写了他父亲晚年生活经过的“夕阳的光彩”……究竟有没有必要把这争宠似的怨恨还原给国人?加之季承本人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并且也有发妻和年幼的儿子。中国人讲究为尊者讳、“子为父隐”,季承在做这本“坦白之书”时又是如何看待的?是不是如外界猜测是抒发怨气?

“我认为我的坦白不会有损于季先生的崇高形象,相反大家会更加了解这位大师,为尊者讳的道理我自然明白,这个讳是有界限的。”说到这里,季承的声音忽然提高:“其实我还有话要说!”

季承说希望大家仔细读读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他强调说:“我不是说父亲不好,而是想说说我们季家和我父亲的一些事情。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了解大师,不要用消极的观念看待这本书。”他又加了一句:“我写这本书不是随便的。”

以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对于家庭观念的描写为例,季承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前看到时感觉很惊讶,但无可否认,在书中尤其是涉及到父亲的章节中,季承的叙述又是平淡、质朴的,难以带给那些想从中猎奇、偷窥的人以快感。回忆者是否又在克制情绪?“我要舒一舒怨气。”面对广大读者,季承又说,“或许我又不是抒发怨气,而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吧。我就是想我把了解的东西写出来。”

“有人说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到郁闷,我想你不要郁闷,应该高兴才是。因为我为你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物。”但在言语中,季承非常乐意与父亲的性格划清界限,“我自己是一个俗气的人,我没有父亲那么多的学问。我不会那样对待我的家庭。”

THE END
1.审判的哲学探索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界限简介审判的哲学:探索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界限 在一个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法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法律体系中的执行者,更是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裁决者。然而,法官如何做出这些决定?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逻辑分析以及对“正义”的深刻理解。 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 在讨论法官作为“judghttps://www.nm1h3ohm.com/liu-xue-yuan-xiao/446413.html
2.道德律动思想的法则探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思想、道德和法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还塑造了社会的整体格局。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观后感”,深入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奥秘,并试图找到它们共同构建一个文明社会所必需遵循的规则。 https://www.trlukighv.cn/dao-jia-gu-shi/102310.html
3.#专家认为麦琳被过度解读##再见爱人4越界了吗#和娱理对话时,周逵人格分析和道德审判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理解和探索,旨在发现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动因,而后者则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试图对个人的道德和价值作出裁定。 人格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如何在复杂性中寻找成长的空间。审判终结了理解,而理解才能让人更接近真实的人性。”https://weibo.com/5737990122/P1cv281OH
4.在有限的理性中,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可能性?—新京报而这种把握又是以决定论或者说宿命论(fatalism)的方式进行的。总而言之,如果将笛卡尔式的理性贯彻到底,那么就既不需要宗教(因为自然科学就足以把握神),也不需要道德(因为反正人的行为都是被自然过程事先决定的)。人因此陷入了虚无主义。 面对着理性的这种危机,当时的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除了雅各比本人那种在(笛卡尔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2681679168453.html
5.媒体审判下的舆论狂欢: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为例因此,对于涉及司法的社会性事件报道,相关媒体有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在尽可能保证信息源的全面、真实的基础上保持冷静客观的叙述和发表克制自持的观点态度,避免以个人情感倾向错误引导社会舆论,导致道德审判先于司法审判,让大众被非理性的情绪裹挟滑向极端和失控的边缘。http://media-ethic.ccnu.edu.cn/info/1007/2856.htm
6.网络语言暴力(精选十篇)道德审判通常是指社会舆论往往以道德标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判。如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对后妈陈彩诗用“毫无人性”、“禽兽不如”等词进行恶性攻击。在几乎所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对当事人进行口诛笔伐的大学生们都扮演着网络“包青天”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审判官的地位,以侮辱性、攻击性的暴力言辞批评责骂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zui9qga.html
7.审判之手法官的道德与责任审判之手:法官的道德与责任 在司法体系中,judge不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一个维护社会正义、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角色。以下六点论述了judge这一职位所面临的挑战和要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道德和责任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法律知识与专业能力 一个好的judge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和卓越的专业能力。他需要对法律条文有精准https://www.yzmywulm.cn/liu-xue-yuan-xiao/422149.html
8.无关法律,这是一次道德和良心的剖析(坠落的审判)影评在法律上桑德拉没有任何错误与问题,世俗法庭对她的审判完全是一场多数人的暴政和闹剧,影片中所有主要出场人物全都是立体丰满的,连镜头和台词较少的法官和丹尼尔的陪护都是立体的,唯独检察官这一角色无比刻板且单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故意为之,为了凸显这场审判的可笑与讽刺,讽刺女性在如今社会环境下的困境。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845362/
9.道德审判与法律追责2022年对外遇行为的严格打击道德审判与法律追责2022年对外遇行为的严格打击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婚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涵和价值一直是学者、法律工作者和普通公众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婚姻中的忠诚义务以及如何处理伴侣间的不忠行为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这背景下,2022年的婚内出轨新处罚措施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系列政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gong-xiao/414362.html
10.刻章救妻:也许法律可以审判他,但道德不可刻章救妻:也许法律可以审判他,但道德不可以谴责他#刻章救妻#好男人#真爱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0738435?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1.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考点?之网络舆论(白皮书)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自我纠结的道德困境。 首先,这种道德困境表现为道德审判这样一种网络舆论的普遍模式所带来的矛盾,那就是目标的争议性与过程及手段的非理性之间的冲突:一方面,用集体的力量形成道德上的审判,成为网络舆论的一种普遍模式。在任何问题上,网民似乎都会习惯性地建立起一个道德框架,并https://www.kaoyan365.cn/xinwenchuanbo/8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