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民,上网时要始终紧绷一根弦

有一种力量,看似无形却极其有力,斑斓多姿却直指人心,这就是舆论。

互联网是人们宣泄情感、表达利益、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产生、影响乃至放大舆论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论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反腐效率等方面无疑是好事。但它同时又是把双刃剑,当网民剑走偏锋、缺少自律时,当网站哗众取宠、利令智昏时,其破坏力也暴露无遗,例如网络暴力。

女童王凤雅的离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其母亲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并且在“网络大V”的舆论导向下被网民贴上诸多负面标签,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最终真相水落实出,但是对于舆论给这一家带来的伤害却难以弥补。

网络舆论利弊共存。它既可以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对潜在腐败分子形成震慑。同时也因部分人群的肆意宣泄无处安放的情绪,正在逐渐偏离正常轨道碰触着人们的道德底线。那么,如何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舆论拥抱主流,回归正能量,这是我们每个人始终要紧绷的一根弦。

网络反腐需要网民、媒介和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依托网络,网民享有反腐话语权,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信息载体,通过曝光私人信息、揭露个人隐私、举报奢侈消费等方式,抨击政府官员渎职失职、权力滥用等行为。

网络反腐的特点有哪些?

超高的成功几率。就已经发生的网络反腐事件而言,任何腐败行为只要被网络曝光,“问题”官员只要被网民盯上,就很难逃脱网络围观下的“天罗地网”。在“表哥”事件中,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为在车祸现场的一个不合时宜的微笑,而成为网民们挥起道德大棒的对象,顺藤摸瓜,“人肉”出一系列可能的腐败线索,最终被“斩落下马”。又如“房叔”蔡彬,自被网曝拥有21套房产之后,便始终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广州市纪委的介入之下,也只能黯然离场。除此之外,“下跪副市长事件”“天价烟事件”“公费旅游事件”“日记门”,最近被曝光的“严书记”等网络反腐事件的成功,均印证了网络反腐的高成功率。

网络暴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对于网络暴力有人认为,它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舆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而且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处罚。还有人把网络暴力定义为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具体表现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从这可以看出,称之为网络暴力,是因为注重这一类现象中网民行为的暴力色彩,以及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恶劣影响。

按照某些网民的逻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如果这种舆论嘲讽得以盛行,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人遭遇网络暴力的伤害。

网络暴力危害诸如此类,它不仅混淆真假、侵犯当事人权益,最致命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网民的道德价值观。如若一直放任不管,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将是无法衡量和难以控制的。所以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这点出了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改善的现象。

如何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清朗网络空间?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路径,“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可见,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至关重要。无论是网络从业人员还是全体民众都必须始终紧绷这根弦,不能让网络残存任何“法外之地”,真正让舆论拥抱主流,回归正能量。

THE END
1.普法宣传网络暴力的界定与处罚受害者行为人暴力行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言论、图片、视频通常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仅侵害了事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JSH5LN0552KEQO.html
2.造成网络暴力是道德审判吗网络暴力并非单纯的道德审判。从法律角度看,网络暴力往往涉及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网络暴力的行为表现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2915404.html
3.西方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单义律师因此无论是教会的教规处罚还是世俗刑罚中的死刑,基督教世界的司法者,(1)须“遵循司法程序、审判规则”;(2)以“公共身份”而非“个人身份”裁判;(3)“排除个人意愿”、“个人意志”、“个人利益”。上述三点,加之基督教血腥审判观念、基督教道德神学中的良心原则,决定了西方整个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在这里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86976.html
4.网络语言暴力(精选十篇)从施受双方的特点来看, 网络暴力仍然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当双方一明一暗时, 注定便是一强一弱的不均衡的对抗。因此, 真实和私密信息的泄漏, 便可能成为受害的根源, 而网民的低素质则是网暴的催化剂。 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很难移植到网络上, 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 正以其独有的我行我素的方式破坏着公共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zui9qga.html
5.20081文摘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中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在全国法院司法改革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案例指导制度。自1986年始,国内学术界对是否借鉴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问题,已经进行了20https://www.xjpcedu.cn/info/1160/4106.htm
6."灾异谴告"与"上帝审判":儒耶比较视野中的权力超验制约(四)谴责的具体内容、审判的原因有异 儒家“灾异谴告”的对象专注于君主,因此其“谴告”的理由与君主(包括其所属官僚系统)的德行政事相关。君主的个人行为、家庭生活、政治举措都不能违背“天道”,否则会受到警告乃至灾祸。具体而言,有生活奢侈、荒淫,怠于国政,擅立王后、太子,薄德、冤狱、法苛,刑暴,徭役繁多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32
7.社会心理学第三组讨论:网络暴力道德审判:往往起始于正义和道德的初衷,基于朴素正义的动机。大量的网民在网络舆论中就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的往往都是热点舆论事件中的相关人物,随之愈演愈烈,,越来越多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参与,正义和道德的初衷逐渐被掩盖扭曲,最后演化为打着道德旗号肆意谩骂、曝光隐私、现实谴责等方式来实现道德审判,给当事人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9734020/
8.网络“道德审判”现象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仍然出现了超越事实和法律界限的网络“道德审判”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判断和法律的公正执行,甚至质疑和绑架了法律,左右着事件的发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060-1022474962.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