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解文化的本质

“文化”在古今中外都有字据考究。古代欧洲重视对“人”的思考,最终确立的“culture”是一个可以包罗人类社会万象的集体名词。古代中国重视对“治”的思考,将“文化”作为相对于武力而言的统治手段,意为“以文化天下”。

中国共产党将“文化”的概念延伸到社会结构关系范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化进行了社会结构的定位。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要建设一个新社会,就要建设新文化。文化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

把文化作为唯物史观基本关系范畴的延伸,即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要素,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认识基础和逻辑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明为价值导向,从而不断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自觉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主体人真理性认识总和的文化

文化作为社会结构要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兴衰,分析、解读社会性状的重要视角和单位。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毛泽东在界定观念文化概念时引用过马克思的两句话:“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强调,这是“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我们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这个基本观点”。这说明文化的本质是产生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检验于实践的东西,需要从哲学上获得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使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认识关系范式,相应地使用了物质与意识这对最基本的关系范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产生于主体人通过实践改造客体获得的认识即意识范畴之中。但其本质,不是一般的意识的总和,而是趋近于真理性价值的认识总和。

毛泽东强调了文化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一是主张实事求是和客观真理,反对一切封建迷信;二是主张为人民群众服务,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检验文化的真理性。只有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才是生成文化并检验文化真理性的尺度。

获得真理性、科学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两种文化形态上。毛泽东指出,“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同样,“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原创性研究。

作为社会文明发展自觉方式的文化

文化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应有的文化品质。它不是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任何外来思想文化,也不是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体的外在现象,而是通过领导广大人民参与社会实践能动地革命地反映客体的内在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学者开始以文化、文明、价值为单位来区分不同区域。近20年来,带有“文化”和“文明”字眼的著作纷纷出版。但很难找到对“什么是文化,文化怎么样,如何建设文化”这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更未形成当代的文化理论体系。

在我们的主流语境中,文明代称特定民族、国家的人民从历史到现在创造的、可以继续作为该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侧重于代称精神文明成果,文化活动强调通过前瞻性、自觉性的社会实践改造客体获得更新的真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已有文明成果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畴,不是把它作为既成事实的代名词,而是把它视作主体人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因而赋予了文化更多的积极价值和意义。

毛泽东认为只有建设“新文化”才能告别“不文明的时代”,才能有“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胡锦涛强调,“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是按照文化的本质和价值要求,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互动发展。文化应当理解为社会文明发展的自觉方式。

余论:文化行为是道德和法律倡导的行为

文化作为结果,在本质上是主体人通过实践改造客体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的总和,在外延上还表现为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规范、知识等观念形态。文化作为行为,就是主体人为获得真理性认识而进行的自觉实践活动,在外延上还表现为创造和传播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规范、知识等观念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建设等。简言之:文化的本质是真理性认识和基于真理性认识的人类性价值倡导。这个本质尊重了文化价值、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于文化多样的选择性权利。

在我国,文化行为是符合现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还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要依法禁限“反文化(anti-culture)”的制作和传播。它是对那些通过网络、报刊、广播、影视、声讯、书籍等载体传播的、危害文化本质和价值从而造成人性异化、价值扭曲的内容的总称。

文化是个多元、多维解释的概念,国际公约中的“文化”具有共享性。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将文化的繁荣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文化价值强加给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也不支持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文化部落主义。

(作者:张瑞堂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文为中央高校青年专项课题“科学文化观”研究成果之一。)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作用上。这些作用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保障了人们的权益。 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方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今天05:34 法律的本质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是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对个体行为起到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702964132690914988.html
3.法律人类学关注法的四个维度从研究对象或议题的角度来讲,法律人类学主要关注法的四个维度:本质、功能、意义、价值。这四个维度的分类不仅为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而且对于凝练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一,法的本质维度。这里的“本质”主要涉及“法律是什么”以及“法律的概念”。本质维度是人类学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29_5774411.shtml
4.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正义平衡,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以学术的严谨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解析了法律与正义的复杂关系,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罗翔以其独特视角,引领我们走近法律的本质,探寻正义的内核,值得一读。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5.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九、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2.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①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作用,这是法律社会作用的核心;②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指法律对于关系整个社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法律即解释 棘手案件 原则和政策 自由主义 作为整体的法律 不同的学派对法律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12533/answer/3127501538
8.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9.犯罪本质的义务违反说论纲秩序价值是刑法的首要价值,而秩序的维持就要求特定义务的适当和及时履行。而义务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不及时履行——义务违反是导致秩序破坏的原因。这也决定了犯罪的本质是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5、从法律秩序被破坏逻辑顺序看义务违反说的正当性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经过法律调整在特定的主体之间产生了特定的权利义务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36.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和谐是法律价值的首要取向法律价值,是主体通过认识、评价和法律实践促使法律适应、满足和服务于主体的内在尺度而形成的法律对主体的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并不是先验的或意识领域的,而是在法律实践中主体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法律的结果,是客观的现实。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体现并凝聚在法律中的社会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0/id/222322.shtml
12.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的价值(精选9篇)2、从价值上而言,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本质上以自由为最高价值。 3、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 4、自由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法律必须承认、尊重、维护人的自由权利。 5、法无禁止即自由(公民);法无授权即禁止(政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0s1otbh.html
13.《法学导论》读书笔记(4)法律科学与法律思维 (三)权利 1.利益还是意志力量? ——权利的前法律本质与法律本质(“权利实际是以权利人的权利内容为确定方向而给权利人的意志打开了自由之路。” “权利人在多数情况下都对权利的内容享有利益。”) 2.自利的利益与道德上的人格利益(义务) https://m.douban.com/note/705838091/
14.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4.人生青春之问 4.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2选择)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现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或者,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4.2人生目的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
15.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a.法律原则不预先确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适用b.法律原则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中,是法律价值的基本承担者c.法律原则不具有强制的作用d.法律原则是一种衡平性的规定 3、关于法的价值,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的价值不是以人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