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作为物的法律本质

【内容提要】动物是所有权的客体而非主体,对所有权的承认包含着对于主体支配物之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只有通过对物的占有和所有,主体的人格才得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动物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其本质就是被主体控制、支配的对象,对动物从占有到所有的法律变迁,就是将动物作为人的手段在法律上的承认和强化。

【关键词】动物主体客体

【正文】

一、动物是法律中的物

动物,因其物理性的存在,“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中,均被看作是个人的财产”[1](P21)。动物是物,这并不是当代法律的发明,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法律传统。对此,美国学者斯蒂文M.怀斯有翔实的分析和考证。根据斯蒂文M.怀斯的研究,“最早的法律的任何形式的文字记载的范例,无论是世俗的还是神启的,都清楚地表明了对于人类享有对动物的所有权的最初承认和认可。”[1]在罗马法中,“人”包括了一切享有权利的生物,而“物”则包括了一切可视为人的权利的客体的东西。

这一法律传统影响了普通法。布莱克斯通就声称“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除了那些造物主直接赋予的其它生命,均是全人类的财产。”[1]人类有权利“追捕并取得空中的任何飞禽和昆虫、水中的鱼或水生物、陆地上的任何牲畜或爬行动物;而且每一个人仍然继续拥有该项自然权利,除非它在一个国家的市民法中受到限制。”[1]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案例BladesV.Higgs一案中[1],Chelmsford爵士得出结论,关于获得对野生动物的财产权利,“罗马法和普通法之间看起来没有差别”[1].

现代民法中,动物更是被明确地认定为物,野生动物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无主物。比如,《德国民法典》第960条规定:“野兽处于野生状态的,为无主物。动物园中的野兽和池塘或其他封闭的私人水域中的鱼,非为无主物。捕获的野兽重新回到野生状态的,在所有人没有不延迟地追捕此动物时,或在其放弃追捕时,成为无主物。驯服的动物丧失返回其指定的地点的习惯的,成为无主物”[2](P234)。《瑞士民法典》第719条规定:“捕获的动物重获自由,所有人未继续搜寻和再捕获的,为无主物。驯养的动物恢复自然状态并不再归其主人时,为无主物。蜂群虽进入他人土地,仍为有主物”[3](P206)。

二、对物的所有是主体人格的保障

民法中所称之物,“是指人身之外,为人力所能支配,并且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自然物、劳动产品,流通物、限制流通物,有体物及光、热、电、气等无体物”[4](P226)。由此可见除了物质资料之外,其他事物就不能成为民法中的物。实际上,物的概念在法律中有一个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在罗马私法体系中,罗马人以“物”作为客体范畴,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物权”制度。财产权的客体在近代社会有充分的发展和明显的变化,内容日渐丰富。从罗马法到法国民法,财产与物的概念在权利客体的意义上是重复的。关于财产与物的关系到底如何,虽然民法学者仍然在争论不休[5],但动物作为物或财产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过.一般来说,大陆法系主要采用物的概念,而英美法系则主要采用财产的说法。不管称谓如何,“在概念的内涵(即权利的对象)上,财产与物具有客体的同样定义。”[6]其功能都是对主体提供保障。[page]

民法学者徐涤宇博士从单纯法学的层面上,将主体对于财产的支配权的功能概括为两个:一是将特定客体归于权利人支配,无须借助他人以其意思作为支配该客体的依据;二是因为此种支配具有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功能[5].可见,所有权的功能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对物的占有。通过所有权这一法律权利形态,把一个事实状态转换成一个价值判断,从法律的层面,确认主体对于该特定客体的支配。这一功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具有价值性,而非工具性。第二个层次则恰好相反,所有权排除了他人对于权利人的非法干涉。这显然是从工具性层面上来归纳的。必须要明确的是,所有权的价值性与工具性都非常重要,不应该抓住其一,不计其余。所有权的真正含义不仅是禁止他人的干涉、阻碍,也包括着对于主体支配该物的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的内涵,被布坎南理解为选择自由,被黑格尔概括为意思自由,且被主流法学所认可并不断演绎。比如《拿破仑民法典》就将所有权定义为:“是以最绝对的方式享受和支配物件的权利,但不得对物采用法律和规章所禁止的方法。”[10][page]

可见,对所有权的保护就是对主体意志自由的保护。只有通过对物的占有和所有,主体的人格才得以受到法律的保护。所有权所具有的两重功能,本身就说明了这项权利对于主体的根本意义。

三、动物作为物的本质是主体支配的对象

在法律体系中,物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于主体的保障,其本质就是主体支配的对象。“人对物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使用物,是对物的支配的一个表现”[10].这一点,所有权的概念表达得非常清楚。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物是“某种不自由的、无人格的以及无权的东西”[8](P50)。“在拉丁语中,表达所有权概念的词有两个:一个是dominium,另一个是proprietas.”[12]“前一个词的词根以及相近词形,它具有‘家长、主人、统治、主宰'的意思。这表明了在拉丁语的'所有权'观念中包含着一种人对于物的主宰和支配的观念。”[12]

所有权的获得形式最终将物变成权利的客体,成为主体支配和控制的对象。这种本质特点,通过考察所有权获得过程,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点,从早期的罗马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

古罗马人认为以先占取得所有权,是自然理性的要求。而何为自然理性,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这一笼统概念的最大好处在于将一切不可知的因素概括起来,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所有权取得的合理性,从而使所有权的取得本身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神秘面纱之后的“自然理性”究竟是人的武断猜测,还是一个绝对的自然法则,抑或是全知全能的神,成为后世不断争论的问题。不过,无论如何争论,由“自然理性”所支持的先占,已经为法律所采纳,成为对动物取得所有权的根本依据。

事实上,洛克的劳动理论,与古罗马的先占理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所有权人必须将某物置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并得到法律的认可,才能获得所有权。换言之,先占的根本问题是“占”,而劳动的本质也就在于将“物”置于自己掌控之下。洛克说:“在未把土地划归私用之前,谁尽其所能多采集野生果实,尽多杀死、捕捉或驯养野兽,谁的劳动对这些自然的、天然的产品花费力量来改变自然使它们所处的状态,谁就因此取得了对它们的所有权。”[14](P25-26)因为劳动使某物脱离了自然状态而为某人所控制,所以应该归其所有,所有权也因之产生。在这里,劳动不过是得以控制某物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与先占取得的“占”有着质的相同。劳动与先占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于主体必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萨维尼就认为,占有必须具备两个要件,即占有体素和占有心素。占有体素是指人对物的管领控制状态;占有心素是指占有必须具备据为己有的意思,才能构成占有并受法律保护[15].可见,人主观要控制某物,客观又通过某种行为而实际上达到了对某物的控制状态,就是该人获得所有权的根据。在这种意义上,先占和劳动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page]

这些规则表明,实际控制是获得物及所有权的根本条件。现代法律也演绎了这种规则.《瑞士民法典》第19条规定:“捕获的动物获得自由,所有人未继续搜寻和再捕的,为无主物。驯养的动物恢复自由状态并不再归其主人时,为无主物。蜂群虽进入他人土地,仍为有主物。”[7](P206)这些规定,非常清楚地表明:“人对动物的所有权要想得到法律的承认,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是:人对动物的实际控制的状态,这一实际控制状态,即人对动物事实上的管领力,在以先占为依据的理论中,表现为对占有状态的界定。在以劳动作为正当性依据的理论中,其最终理由也是因为:该物经由劳动者的劳动,已经证明自己与该物有着某种联系,并可能因这种联系而具有占有、支配该物的意愿.”[17]可见,对于动物,不管是通过占有这一事实,还是通过劳动这一行为,都必须达到实际管领的状态。而动物,作为所有权的对象,就是被控制、被支配的对象。

四、从占有到所有的实质

源于罗马法的占有,现已基本为各国民法所确认。但关于占有是事实还是权利,则没有统一的看法。[page]

事实形态的占有,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占有具有意志性。人为了生存,把物据为己有,是必然的,也是有目的的。古罗马法学家保罗指出:“我们取得占有须有占有之事实与占有之意思。”[19](P176)第二,占有的支配性。意志支配下的物之占有,正是以物之利用为目的的。占有的形式具有经验性和空间性。所谓经验性,是指只有对物的实际控制、管领的事实的存在,才有占有的存在;所谓空间性,是指对物的实际控制、管领的事实,只可能存在于控制、管领范围所及的一定空间状态之下,而不可能不受空间的约束。第三,占有的排他性。对于物的排他性占有,并非来自法律或什么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人对物的支配本身。

事实形态的占有所具有的意志性、支配性与排他性,在摒弃一切制定法中权利影响的背景之下,表述的只能是一种状态,一种人为了生存而必须维持的基本条件。但是,这个没有任何权利色彩的对于物的占有,却成了所有权的起点。从“占有”到“所有”的发展中,前者所蕴涵的以人的自由意志为核心的支配与排他的理念,构成了后者的基石.“通过理性的程序,权利的概念被引进到与这经验的对象的关系之中”[20](P64)。其结果是物之支配的各个环节均被披上了权利的外衣,现实的各种关系被法律以各种权利之间的关系所代替。对于物的事实上的支配与对物的意志上的支配完全分离,而将“意志上的支配”完全托付给了权利观念。由此,对于物的意志形态的支配而转化的所有权概念,成为法律上的逻辑支点。[page]

总之,从占有到所有,本质是从纯粹的物之事实利用形态向抽象的、以权利观念为核心的物之法律利用形态的演进过程。这一演进过程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将物作为人的手段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和维持,从而将人的主体性价值建诸于对于物的控制之上。而物,则完全被法律认定为没有自身利益,是实体。正如美国学者Francione所指出的那样,将某物标明为财产,其全部目的在于认为该实体没有利益值得保护,它只是所有者的一种手段而已[21](P49)。

动物作为法律上的物,只是主体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这直接导致了动物实际处境的悲惨状况。如今,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现有物权理论的严重后果.如果继续坚持现有的法律价值观念,将人作为惟一的主体,将动物作为客体,那么,动物的实质状况不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换言之,目前动物作为法律上客体的地位,是人类的利益在法律中极度扩张的结果,同时也是动物的利益被完全剥夺的原因。

【原文出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注释】

[1]DavidS.FavreandMurrayLoring.AnimalLaw[M].GreenwoodPress,1983.(美)斯蒂文M.怀斯。动物的法律物格[A].私法研究:第4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即出)。

[2]德国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瑞士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徐涤宇。历史地、体系地认识物权法[J].法学,2002,(4)。

[7]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0]麻昌华,黎栋。所有权及其内部结构。法商研究[J],1996,(1)。

[11]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3]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page]

[14]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5]边双燕。占有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探究[J].河北法学,2002,(3)。

[16]张恒山。财产所有权的正当性依据[J].现代法学,2001,(6)。

[17]曾荣振。民法总整理[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81.

[18]桑得罗·斯契巴尼。物与物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9]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0]GrayL.Francione.Animals.Property,andtheLaw[M].TempleV.press,1995.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作用上。这些作用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保障了人们的权益。 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方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今天05:34 法律的本质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是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对个体行为起到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702964132690914988.html
3.法律人类学关注法的四个维度从研究对象或议题的角度来讲,法律人类学主要关注法的四个维度:本质、功能、意义、价值。这四个维度的分类不仅为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而且对于凝练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一,法的本质维度。这里的“本质”主要涉及“法律是什么”以及“法律的概念”。本质维度是人类学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29_5774411.shtml
4.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正义平衡,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以学术的严谨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解析了法律与正义的复杂关系,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罗翔以其独特视角,引领我们走近法律的本质,探寻正义的内核,值得一读。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5.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九、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2.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①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作用,这是法律社会作用的核心;②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指法律对于关系整个社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法律即解释 棘手案件 原则和政策 自由主义 作为整体的法律 不同的学派对法律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12533/answer/3127501538
8.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9.犯罪本质的义务违反说论纲秩序价值是刑法的首要价值,而秩序的维持就要求特定义务的适当和及时履行。而义务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不及时履行——义务违反是导致秩序破坏的原因。这也决定了犯罪的本质是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5、从法律秩序被破坏逻辑顺序看义务违反说的正当性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经过法律调整在特定的主体之间产生了特定的权利义务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36.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和谐是法律价值的首要取向法律价值,是主体通过认识、评价和法律实践促使法律适应、满足和服务于主体的内在尺度而形成的法律对主体的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并不是先验的或意识领域的,而是在法律实践中主体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法律的结果,是客观的现实。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体现并凝聚在法律中的社会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0/id/222322.shtml
12.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的价值(精选9篇)2、从价值上而言,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本质上以自由为最高价值。 3、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 4、自由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法律必须承认、尊重、维护人的自由权利。 5、法无禁止即自由(公民);法无授权即禁止(政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0s1otbh.html
13.《法学导论》读书笔记(4)法律科学与法律思维 (三)权利 1.利益还是意志力量? ——权利的前法律本质与法律本质(“权利实际是以权利人的权利内容为确定方向而给权利人的意志打开了自由之路。” “权利人在多数情况下都对权利的内容享有利益。”) 2.自利的利益与道德上的人格利益(义务) https://m.douban.com/note/705838091/
14.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4.人生青春之问 4.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2选择)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现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或者,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4.2人生目的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
15.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a.法律原则不预先确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适用b.法律原则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中,是法律价值的基本承担者c.法律原则不具有强制的作用d.法律原则是一种衡平性的规定 3、关于法的价值,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的价值不是以人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