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2024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之思修法治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目的的重要作用: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①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生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②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③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人生目的、认识态度、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知识点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的评价方法: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知识点4: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作用、重要性、功能等)

理想的特点/特征:①理想具有超越性。②理想具有实践性。③理想具有时代性。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等。信念的特征/特点:①信念具有执着性。②信念具有多样性。在信念体系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③信念具有支撑性。信念是一个人经受实践考验而始终坚守理想的精神力量。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

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①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③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④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在精神生活领域“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无根之木、无基之塔。

知识点5: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①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③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知识点6:中国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基因,汲取时代的丰厚精神滋养,是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系统阐释。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①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②。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③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集体奋斗和共同创造的,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极大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精神就是要:①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②培养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保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知识点7: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体现为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传承和发扬。④爱自己的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坚持:①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③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④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

知识点8:创新创造是青春远航的动力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①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③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知识点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②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1)反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①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②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2)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3)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知识点10:道德的起源本质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①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②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④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知识点11: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地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①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②道德作为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道德作用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极端的看法,即“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前者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后者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①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知识点1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1)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2)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在我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可将集体主义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①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②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③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知识点13: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知识点14: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公共生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爱护公物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网络交往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加强网络文明自律。首先,进行健康网络交往。其次,自觉避免沉迷网络。最后,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为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③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①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②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③办事公道。以公道之心办事,是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④热情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⑤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①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德,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等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②向道德模范学习。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知识点15:我国的立法活动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知识点16: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这“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基础保障等,涉及的都是全面依法治国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政治方向,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进方向;②关于战略地位,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深刻揭示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③关于工作布局,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和基本思路;④关于主要任务,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如何突破的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战略安排;⑤关于重大关系,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法治与德治等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⑥关于重要保障,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什么保障的问题,科学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关键少数”。

知识点1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这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环境;二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三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知识点18:建设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②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③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⑤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①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②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③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④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

知识点19:我国的宪法地位和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①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③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道路、奋斗目标。④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人权保障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知识点20: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身。一般来讲,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①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②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③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④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⑤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知识点2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法律权利的主体,又是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在法治国家中,不存在只享受权利的主体,也不存在只承担义务的主体。①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②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③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如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

以上就是《必看!2024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之思修法治》介绍。考研辅导站,专业考研门户。快速了解研究生招生政策、入学条件、考试资讯、招生简章等,欢迎在线预约咨询。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作用上。这些作用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保障了人们的权益。 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方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今天05:34 法律的本质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是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对个体行为起到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702964132690914988.html
3.法律人类学关注法的四个维度从研究对象或议题的角度来讲,法律人类学主要关注法的四个维度:本质、功能、意义、价值。这四个维度的分类不仅为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而且对于凝练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一,法的本质维度。这里的“本质”主要涉及“法律是什么”以及“法律的概念”。本质维度是人类学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29_5774411.shtml
4.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正义平衡,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以学术的严谨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解析了法律与正义的复杂关系,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罗翔以其独特视角,引领我们走近法律的本质,探寻正义的内核,值得一读。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5.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九、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2.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①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作用,这是法律社会作用的核心;②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指法律对于关系整个社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法律即解释 棘手案件 原则和政策 自由主义 作为整体的法律 不同的学派对法律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12533/answer/3127501538
8.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9.犯罪本质的义务违反说论纲秩序价值是刑法的首要价值,而秩序的维持就要求特定义务的适当和及时履行。而义务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不及时履行——义务违反是导致秩序破坏的原因。这也决定了犯罪的本质是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5、从法律秩序被破坏逻辑顺序看义务违反说的正当性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经过法律调整在特定的主体之间产生了特定的权利义务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36.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和谐是法律价值的首要取向法律价值,是主体通过认识、评价和法律实践促使法律适应、满足和服务于主体的内在尺度而形成的法律对主体的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并不是先验的或意识领域的,而是在法律实践中主体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法律的结果,是客观的现实。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体现并凝聚在法律中的社会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0/id/222322.shtml
12.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的价值(精选9篇)2、从价值上而言,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本质上以自由为最高价值。 3、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 4、自由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法律必须承认、尊重、维护人的自由权利。 5、法无禁止即自由(公民);法无授权即禁止(政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0s1otbh.html
13.《法学导论》读书笔记(4)法律科学与法律思维 (三)权利 1.利益还是意志力量? ——权利的前法律本质与法律本质(“权利实际是以权利人的权利内容为确定方向而给权利人的意志打开了自由之路。” “权利人在多数情况下都对权利的内容享有利益。”) 2.自利的利益与道德上的人格利益(义务) https://m.douban.com/note/705838091/
14.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4.人生青春之问 4.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2选择)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现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或者,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4.2人生目的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
15.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a.法律原则不预先确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适用b.法律原则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中,是法律价值的基本承担者c.法律原则不具有强制的作用d.法律原则是一种衡平性的规定 3、关于法的价值,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的价值不是以人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