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缺乏深造学习机会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师忙于课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类教学、教案的检查,不去对教学进行反思,不去参加深造学习,不去撰写科研论文,更不用说去通过教学科研来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转化知识的能力素质。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即普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
第一篇:英语情境教学法应用
一、利用生活场景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距离
二、利用信息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仿效欲
利用音频、视频的直观性,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提供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素材。让师生在美妙情境和动听旋律中,情感共鸣,精神愉悦,减除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教授初中英语人教版八年级Unit5Canyoucometomyparty时,教师可用
三、运用英语俚语、至理名言、英语笑话、小故事等激
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一种探究,创设一种属于英语课堂有别与母语的语言风格例如课前,让学生准备一句谚语名言,或一些趣味俚语,又或一个英语小短剧、小笑话等,创设学生多接触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训练学生表演/演讲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表达欲,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同时也增加课堂的兴奋点,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此工作若能坚持开展,对学生的英语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相对于满堂灌的方式,此方法能够减少学生对于教学的一种厌烦情绪和对立情绪。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微课的重视力度,合理地使用微课教学方式既可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全面研究高校英语微课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文中,主要从微课教学概念入手,分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论述了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以及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校英语;微课教学方法
一、微课教学的基本概述
二、研究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式
作者:杨泽玉杜冬云孙杰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民族院校的主要办学宗旨是培养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民族干部和技术人才,以促进少数地区的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决定了其招生对象以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为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语言交际环境以及相对滞后的语言教育背景使得这些考生在英语学习上相对滞后于发达地区的考生[1]。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学习后,教学计划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2]的要求,应当“抓好高年级的专业英语教学,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1民族类院校中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民族类院校历年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其少数民族招生数量约占65%。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词汇语言等千差万别,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存在跨文化障碍[3]。近几年,我校在湖北、河南、广西、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按第一批本科招生,其它省、市、自治区按第二批招生。这样不可避免造成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近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英语六级通过率保持在30%以上。其中15%的本专业学生不能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水平。所以虽然英语成绩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但是其分散程度还是很显著。
1.2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颜色词语文化意义研究
摘要
英汉颜色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在对比分析英汉颜色词语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词语文化教学的观念。
关键词
颜色词语;文化意义;大学英语教学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都很丰富,颜色词除了客观色彩意义外,还蕴含着不同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对英汉颜色词汇进行文化意义分析有利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黑、白、红、绿四种常用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对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教学提出一些有益的设想。
1英汉颜色词语文化象征意义产生的背景
摘要:Swain的输出假说尽管已经提出了十几年,但仍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中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之际,重新对其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思考和评议,将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新的启示。
关键词:输出假说;大学英语;教改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的作用无可置否。有关语言的输入的众多研究当中,Krashen(1985)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影响较大。这一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产生的。他认为,语言输入假设能同时满足Long(1985)提出的实现二语习得的三个条件,即: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有效条件。然而,输入假说把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把语言输出看成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受到了置疑。于是,Swain(1985)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输出;学生要被逼着(pushed)充分利用现有语言资源,需要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其更确切,更连贯,更得体。只有这样,语言学习才能从语义加工过程(semanticprocessing)过渡到句法加工过程(syntacticprocessing)。
但是,输出假说阵营同样遭到了输入假说阵营的批评。Krashen(1998)认为可理解输出存有四个疑惑。Shehadeh(2002)也指出,尽管很多研究者和语言教师都主观认为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中比不可少的一环,但是输出假说仍然严重缺乏证据证明学习者的输出和输出调整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输出假说进行理论的探讨和批评(顾琦一,2006;李萍,2006)。输出假说对我国的教学实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较为突出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倡导的“写长法”教学改革。对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输出假说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输出假说的基本思想
1.1输出假说的三大功能
Swain(1993)认为输出假说对于语言习得有三大功能——注意功能(noticingfunction),检测假设功能(hypothesistestingfunction),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function)。
第一篇:“微课”建构中学英语生态课堂探讨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应试为主,语言能力为辅
新课标已实施多年,目前环境下,考试依然是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导致语言课堂主要以考试为中心,读写为主要手段。语言课堂不能体现语言学习的特点,违背语言教学宗旨,学生刚开始学习语言的热情,在经过枯燥单一的读写训练后,逐渐消磨。知识目标凸显于其他目标而被过多强调,教学目标呈现出单一化特点,与之相伴的是教学内容的枯燥,违背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愿景。
(二)教师主导,引导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听的地位,这是当今中学语言课堂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主动调整,语言内容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学生语言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