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与法的冲突:呼唤刑事附带民事的公费辅助补偿——“马加爵案”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法理评析

2004年4月22日,“马加爵涉嫌故意杀人案”(以下简称“马案”)在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本案中,除了被害人龚博亲属外,其他3名被害人邵瑞杰、杨开红、唐学李的亲属都提出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分别向被告人马加爵索赔35万余元、31万余元和16万余元。其中邵瑞杰亲属请求精神损害赔偿20万元,杨开红亲属请求精神损害赔偿15万元;唐学李和杨开红的亲属还提出了让马加爵公开道歉的诉求。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于4月24日对马家爵故意杀人案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月28日下午向马加爵送达一审判决书,并对附带民事赔偿部分进行宣判,判决马加爵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即被害人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三个被害人的家庭每家人民币2万元。6月17日,马加爵依法被执行死刑。至此,马案似乎已落下帷幕。然而,关于“马案”的思索及由该案引发的思索仍在继续。

一、“马案”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是合法的吗判断“马案”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是否合法,只需查明其是否有法律依据即可。那么,“马案”附带民事赔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刑法》依据。1997年《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2.《刑事诉讼法》依据。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司法解释依据。(1)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3号)第84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可以告知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放弃诉讼权利的,应当准许,并记录在案。”(2)2000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47号)第1条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依据。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3号)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形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所以,《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也是本案附带民事判决的依据。

{2}(意)恩李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84.

{3}{10}{13}{17}(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M).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32;368;335;368.

{4}{5}方益权.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原则的合理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03,(4):37;37.

{6}{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J).(法释[2000]47号)第1条.

{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86.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S).(法释[1998]23号)第84条.

{9}{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S).(法释[2001]7号)第10条.

{15}张忠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赔偿问题的探讨(J).人民司法,2002,(2):22.

{16}(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18}{24}(意)恩李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82;231.

{19}余叔通,等.法国刑事诉讼法典(S).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49—251.

{20}赵国玲.被害人补偿立法的理论与实践(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3):61.

{21}陈启新.试论建立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经济赔偿的国家特殊补偿制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6.

{23}赵秉志.刑罚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55.

{25}孙彩虹.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43.

{26}孙彩虹.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4,(7):52.

{27}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00.

{28}马小红.礼与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20.

{29}(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91.

{30}(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0.

{31}田思源.构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框架的基本设想———关于制定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法》的提案(J).法学杂志,2001,(6):36.

THE END
1.法律与情理的辩证关系及冲突解决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律与情理的涵义,两者的辩证关系等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呈现出法律与情理冲突的表现方面,分析法律与情理产生冲突的原因,以袁厉害案贯穿始终,并结合目前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最终提出从立法、执法、司法上解决法律与情理冲突的建议。围绕此脉络,全文共分为三章,拟采用法律逻辑分析法、图表法、https://wap.cnki.net/lunwen-1013268701.html
2.内蒙古农民收购玉米获刑案:案件前后王力军都经历了什么专家表示,这些争议的背后,其实正是法律与情理的冲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阮齐林:就是说任何一个犯罪行为要有社会危害性,要危害到什么利益。而相反这样一个行为我们看不到它的危害,那么为什么要定他罪呢?这个东西显而易见地和我们对犯罪的本质,和我们对这个处理案件要不能有悖公平正义的观念,这样的价值是相冲突的http://m.news.cctv.com/2017/02/17/ARTIbViRHpPumElLNmd9urt0170217.shtml
3.法理与情理的冲突.doc法理与情理的冲突法理与情理的矛盾由来已久,平衡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冲突是法律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处理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不仅有助个案纠纷的解决,还有助于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法理与情理冲突的表现(1)历史上情理与法理之争历史上的情理与法理之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礼”、“https://m.renrendoc.com/paper/233460556.html
4.有哪些关于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或矛盾的经典案例?情与法的冲突历来是社会中较难解决的难题,往往很难找到两全的方法,但兼顾情理和法理是法律正当性和https://www.zhihu.com/answer/2764607889
5.政治与法律殷啸虎:中国古代复仇行为合理性与合法性冲突的法律上述事后复仇的案例在《刑案汇览》中有不少,基本上都是按照入于缓决,永远监禁的规定处理的,这样做的目的,既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考虑到了复仇案件的特殊性,尽可能地做到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当然,复仇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在《刑案汇览》中,对一些特殊的与复仇相关的案件,也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了处理https://ilaw.sass.org.cn/_s40/2022/0828/c2531a461820/page.psp
6.案例分析如何解决员工冲突?11篇(全文)【案例分析】如何解决员工冲突? 学员提问: 老师,您好,我是一位新上任的人事行政经理,所在公司经常发生员工打架事件,我每次都要去调解处理,因欠缺经验及方法,每一件事常常要反复处理很多次,浪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请问您有没有好的建议及方法可以传授给我,感激不尽。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djmwl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