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蕴含优秀文化的历史逻辑法理底蕴与时代意涵时刻

一、“枫桥经验”蕴含优秀文化的历史逻辑

(一)浸润优秀文化与司法智慧

华夏大地,古风流韵,中华礼仪之邦孕育深邃而瑰丽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社会,“调解”“说理”“评理”非仅是解纷止争的良策,更承载着“礼之用,和为贵”的民族精神。这一理念,追求民本为纲,礼乐和谐,构筑理想中的“礼治秩序”。早至周代,地方官中已设有“调人”一职,专责斡旋纠纷,为民解忧,谐和万事。孔子倡言“道政,齐刑,民无耻;道德,齐礼,有耻且格”,强调以德治国,用礼教化,倡导构建德化人心的“无讼”社会。随着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使得“无讼”观念深植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底色。

无论是官府调解、官批民调、民间调解等方式消弭矛盾,都在法与礼的框架内追求着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无讼”“息讼”“德化”与“和谐”成为了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至高追求,如江河长流,历久弥新。在千秋大义与万世法典的中华文脉深处,法理、事理、情理并非割席分坐,而如琴瑟和鸣,相辅相成。古有云:“事定以理,理明以事”、“宜人情而合法度”、“严守法令,细察民心”、“天道、国法、人伦,三者交融,合为一体”。此乃自古以降,浸润于维护国是、安抚民心司法智慧深沉之中。

“枫桥经验”蕴藏的文化与司法智慧自古逐流而生,通过“调解”“说理”“评理”的方式就地解决矛盾,是中华文化理念的一种现代形态,伴时变而创新,它不单只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更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贯通古今。从“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就地改造”,到“组织建设走在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见证时代变迁。这种治理方式,既保留优秀传统社会治理的风韵,又注入时代文化的活力,形成“中国之治”的华美篇章,展现华夏儿女在时代洪流中的智慧与担当。

(二)承继革命文化与马锡五审判方式

沐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沉底蕴中,“枫桥经验”宛若古藤新蔓,既扎根于深邃的民族传统,又吸纳了革命岁月的磅礴气息。其中革命文化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

早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马锡五审判方式“便在人民司法发展史上书写光辉篇章。其特点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于形式;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廉洁公正。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了解案情,提倡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去调查研究,反对审判中的主观主义。另一方面,强调司法为民,主张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将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在审判中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解决并纠正疑难与错案,使群众在审判活动中得到教育,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枫桥经验”文化与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同条共贯、一脉相承。

二、“枫桥经验”蕴含优秀文化的法理底蕴

(一)“利法并用”的情理法观念

“礼法并用”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独特性,其深刻反映了中华法系的核心精神,在学界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特征。中华法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朝,至隋唐时期逐渐成熟。《唐律疏议》作为当时代表性法典,强调德、礼与法律的关系,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将礼与法的关系比喻为自然现象的互补,突显礼法二者的内在联系和相辅相成的特性。荀子在《礼论》中,对礼的起源有着精辟的论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言道礼乃人与人之间因欲望所引发冲突的调和之术。为防止社会失序、国家混乱,礼制应运而生,成为调解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在古代中国,礼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唐朝贞观年间的治国之道,便是"礼法并用"理念的杰出体现。唐太宗深刻吸取隋的教训,重“仁义”之治;又握“法为国衡”,明“刑罚”之要,制定《贞观律》,克制私情、带头守法,以法治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贞观律》的问世,体现“礼制克私情,法律正朝纲”的治国方略,为后世传颂。这种既强调德治又重视法治的治国方略,对于实现贞观之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其色彩繁富,底蕴深厚,历经沧桑,仍泽被古今。民本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之基,亦是中华文明悠远绵长的重要支撑。自盘庚之“重民”,周公之“保民”,至孔子的“爱民”,孟子的“贵民”,荀子所言“民若水,君若舟”,汉唐以来,民本论纷呈,层出不穷。民本思想,历代被深化、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尚书》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昭示民为国之基,为政之要,民心被视为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国家治理也应顺应民心向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践行民本理念也有着多个维度的要求:既要察民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又要顺民性,“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既要利民富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又要教民化民,“明王之养民,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催生了诸多值得称道的制度、做法,孕育了诸多值得赞颂的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

三、“枫桥经验”蕴含优秀文化的时代意涵

(一)核心要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枫桥经验的诞生,源于党的领导和枫桥人民的不懈探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的基本保障。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是华夏儿女心之所向,梦之所系。这一梦想,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深厚底蕴的传承,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坚持与强化党的领导,正是“枫桥经验”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嬗变的灵魂所在。

历经变迁,“枫桥经验”展现各异的时代印迹与基因图谱,但其脉络始终紧扣党的领导这一不渝的核心。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尊重首创精神相统一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内在质的规定性,“枫桥经验”始于公安部的深入调研,继之公安部的助推,最终呈于毛泽东主席案前,得到其批示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开放时期,“枫桥经验”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展,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型经验。在党的光辉引领下,依托社会众力,施行综合治理,有效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步入新时代,枫桥人在前贤智慧的基石上,再铸新篇,总结新做法:“枫叶红大地,党建聚人心。”

六十载风雨兼程,在党委的领导下,浙江枫桥等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得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绽放不朽魅力的关键所在。

(二)民意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枫桥经验从诞生那天起,一路走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其永恒的生命线,也是其创新发展的基本点。

在枫桥镇社会治理中心,一站式服务台汇聚众多专业调解团体、司法机关力量、法律界智士、乡间贤达及社会各界团体,众人心力合璧,为群众化解纷扰难题不懈奋斗。历经沧桑变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始终保持“民本为纲,国泰民安”的治理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真谛在华夏大地上交相辉映,不仅“润物细无声”地充实了中华民族之精神世界,更有“风行草偃”的时空穿透力,使中华文化在主体性、继承性、创新性、包容性诸方面,显得“灿若星河”。

(三)守正创新:消弭纷扰于基层

枫桥经验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矛盾不上交”。和谐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金石基座。自古以来,民间纠纷、轻微刑事案件处理,皆体现出“以和为贵”,“以调和为主”的文化精髓。它传继古人以和为贵,明鉴调和之道,乃是化解矛盾、润泽和谐、维护正义的圣鉴。它承接古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至理名言,施行调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寻求正义之道。于基层消弭纷扰,寻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从“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长的渊源和博大的智慧。“平安无事”“平安是福”“国泰民安”等朴实的愿望,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希冀和期盼,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THE END
1.情理法与中国人图书情理法与中国人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23-9出版 想读 在读 读过 豆瓣评分TM打开App评分 8.9 66人评分电子书/纸质版购买35.18元起简介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贡献,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文化遗产。本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部分展开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6549458
2.《情理法与中国人》——“好书推荐”第五十六期图书馆书名:《情理法与中国人》 作者:范忠信,郑定,詹学农 出版时间:2011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索引号:D920.0/100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四区 推荐人:法学院法学专业二班林思宇 作品简介: 本书深入浅出地勾勒了一幅融“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的中国古代法制生活图。全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民事篇三个部分,通过https://www.huhst.edu.cn/tsg/info/1117/7489.htm
3.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4页)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doc 4页VIP内容提供方:baoyue 大小:34 KB 字数:约4.4千字 发布时间:2020-08-08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13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805/5202304032002324.shtm
4.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意义——读《情理法与中国人》有感期刊"在此背景下,面对这样的提问究竟当如何回答?诚然,有关法律史的知识是法律人必备的素养之一,然而制度毕竟是业已死亡的,不能在法庭上直接使用,也就是说,不是一种现实的"应用技术". 机标关键词: 法律文化当代意义情理法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近代化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tspl201308014
5.读《情理法与中国人》有感“情理法”问题的系统提出,始于范忠信、郑定、詹学农先生1992年的《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一书。三位作者均系湖北英山人,事先并不认识,但同时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律史专业,为记载共同的求学所得,三人遂决定合著该书。 本书创见性地指出:中国人的传统法观念是一个复合的、多元的观念https://www.court.gov.cn/jianshe/xiangqing/140851.html
6.《正版包邮情理法与中国人增订典藏版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方圆系山西人民出版社图书旗舰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正版包邮 情理法与中国人 增订典藏版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 范忠信 郑定 詹学农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0124408070151.html
7.法学联合书单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法治教育学”是融合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研究。本书第一次勾勒出了法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施方案,开辟了一个新的法学交叉学科领域,值得相关专家、青年学者深入研究。 《情理法与中国人》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版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44091
8.传统观念中的情理法,与现代交警执法中的情理法,会有哪些区别?公民只需要按民警的要求做好配合即可,如果认为民警有侵犯自己权益的,在无条件服从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 心情随笔,笔随心情。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探讨交流,莫要深究。 主要观点来源于:《情理法与中国人(修订版)》范忠信、郑定、詹学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https://www.360doc.cn/article/78704666_1018556230.html
9.理论务虚“法理情相统一”的司法路径二、从“情理法”到“法理情” “法理情相统一”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法律理念,而是一个植根于中国两千年传统的一个本土概念,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伦理准则。 按照范忠信等人在《情理法与中国人》一书中的说法,“‘国法’是一个‘孤岛’,‘天理’和‘人情’是两个桥梁。如以‘天’为‘彼岸’,‘人’为‘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53814633005302
10.如何搞好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一:不要试图和下属做朋友职场有职场的规则,它介于家庭和官场之间,工作中要适当讲情,但不能为情所左右,也要讲法,但法不是主旋律,职场中最重要的还是理。 中国人往往将情理法相混淆不清,该讲感情的地方过于严苛,该讲理和法的地方,却总掺和过多的感情因素,说什么“人情大过天”,视规则如无物,这该引起我们的深思。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213648/article/details/89670106
11.心要慈,刀要快情不立事--“亲兄弟明算账”,人不要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好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穿一条裤子,但要有规矩,后面才有方圆,不然事不长久。 这里面暗合了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情理法逻辑--共情,说理,讲法的顺序。 西方反过来的,解决问题的法理情逻辑--讲法,说理,共情。 https://www.jianshu.com/p/7be6d78b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