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

2、任的”)。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国家的最小单位,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让我想起在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讲话中指由,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诚然,只有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而家法一类的规矩是自然生长的,在一个家庭,一个宗族,日积月累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和家庭成员的伦理观念,是非判断,习俗惯例,感觉感情,是相契相合

3、的。所以古时候的家法,一般建立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之上,讲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悌,长惠幼顺”,并用这一套行为模式,去追求“家和万事兴”。这和国家的价值观念是一样的,国家的维护,也是在传统礼教的指导下,君臣父子,人伦秩序是不可逾越的,更是不能践踏的。所以法的意义(即礼的意义),就是在维护一种纲常伦理秩序,从而使家国一体,天下太平。“法即刑”然而,“法”即“礼”之外,还有“法”即“刑”的概念在古人心中根深蒂固。古“法”字一一“渡”,取三点水象征公平,也一直记得是说“平之如水”。但作者偏向赞同蔡枢衡先生的解释,把触犯“法”的人淹死或让其随水漂流而去,即有“驱逐”的含义。另,

4、鹿是一种神兽,以鹿“触不直者去之”,也是认为法即是“触而去之”的制裁方式或程序。这在一定意义上就已经有将“法”与“刑”统一起来的意味了。作者也通过从法家、儒家、道家三大思想流派由发,分别从正面、侧面、反面丰富地诠释了在这些思想流派中“法即刑”的观念,然后拓展到广大学者,普通民众的看法,大家可谓都是“谈法色变”。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法律本身的局限性。首先,在法不成文时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思想在统治者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生,“法”就是天子的命令和权利,它作为一种秘密,为群众所不知,其威力才是无穷尽的。就比如你见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

5、,因为不知道进去里面是福是祸,你才会犹豫和胆怯。法就是这样一种作为不可知的君主意志的体现,让群众害怕和服从。这就是为什么统治者总把法比作“尚方宝剑”,而民众则将法视为“不祥之器”。其次,大多时期司法行政不分,官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刑罚”的施用没有太大限制。书中一例,一知县初上任审理一民事纠纷案,因原被告各执一理,判各打五十大板,这就结案了。百姓受委屈了权益被侵犯了请求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正义本是合情合法的,却被打得皮开肉绽,那么还有谁还敢去诉讼?这也正呼应了古时候的人们“贱讼”,让普通百姓在法律面前望而却步。在处理刑事案件时,不认罪的,屈打成招,严刑画押。认罪的,县令大官动不动

6、就“来人啊,大刑伺候”,轻则受点皮肉之苦,重则押入大牢或直接斩首示众。就连家喻户晓的公正廉明的大法官“包青天”,在断案时也是拥有先斩后奏的魄力,一句“龙(虎、狗)头锄伺候”就吓得犯罪嫌疑人屁滚尿流。法律就是这样以其特有的手段“绳之以法,断之以刑”,让人敬而远之。再者,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刑罚制度,作为法律的震慑手段以维护统治,更让人如临悬斧。以墨、鼻IJ、非I、宫、大辟为主的奴隶制刑罚和以笞、杖、徒、流、死为主的封建刑罚两个发展阶段贯穿中国古代历史,这些刑罚大多是野蛮的肉刑,手段极其残酷极其痛苦。国古代残酷的刑罚的主要表现一一十大酷刑,主要内容就有剥皮、腰斩、车裂、凌迟、缢首、

7、烹煮等,听上去就让人毛骨悚然。正是这样,人们认为的法律可不是轻描淡写一纸宣文,而是一整套让人望而生畏的刑罚体系。所以,人们的“畏法”可谓是一定程度的“畏刑”。“德”与“刑”随着历史的发展,那些不合人性的刑罚也归于历史了,看看历朝的灰烬,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在那样的年代治理国家,刑与人,到底哪一个更重要?这就引起人们“德”与“刑”的思考。一方面,“苛政猛于虎”,完全推行严刑峻法不但起不到威慑作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历史上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就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到秦始皇时,更一味“专任狱吏”,把严刑峻法推至颠峰,其酷刑之名目

8、,诸如籍没,连坐,腰斩,车裂,血等,不一而足,以致民怨鼎沸,民不聊生。虽然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他劳役百姓,严刑峻法,专制残暴的形象也深入民心,最终因农民起义而退由历史舞台。古时候也推崇“以德配天”“明德慎刑”,但毋庸置疑,一味地推行仁政,也是行不通的。子大叔继任郑国国相,起初“不忍猛而宽”,于是“盗寇之祸”在这种宽容政策的纵容下,愈加放肆。聚于瞿苻湖畔,打劫过往行人,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苻湖,现在也沦为贼之巢穴或者贼之本身的意思。后来这位国相幡然醒悟,组织人员打击盗

9、贼,才大有改观。可见,“德”与“刑”的争论正是古人的智慧的体现和对治理国家不断探索的思考。诚然,这些严刑峻法深深的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正是这些手段和措施很好的体现了国法的威严与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民众,维护统治的作用。刑的作用,最终是为管理人而服务的。然而,过度重视刑的作用而忽略人存在的价值势必引起官逼民反,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如火克之,入水化之,刚柔并济,才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真谛。.止匕外,作者写到的古代官员为息讼进行的调解,我觉得是体现古人口中人情伦理处理最巧妙的一种艺术。通古观今,不论是过去的县官也好,还是如今的法官也好,似乎都对通过调解一起纷争

10、引以为傲。古时候的官吏,不外乎有三种心态:一是显示了自己独到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古时经常把不用刑具便能洞察真相侦破案件的官员称作清官,官员对此有强烈的追求。二是诉讼是与政绩桂钩的,通过调解就能息事宁人不仅证明了自己对当地的治理有方,而且对加官晋爵是最大的帮助。再者莫过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影响,讲求和睦,事无纷争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当然现在的法官,不外乎也有三种原因,一是自己确实本来就忙(有数据记载,在2017年上半年,全国法院12万名法官审结888.7万件案件,平均每个法官半年审结74件案件,这就意味着在没有任何假期的情况下,一个法官要处理完一个案件,至少要花费两天半的时

THE END
1.情理法与中国人图书情理法与中国人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23-9出版 想读 在读 读过 豆瓣评分TM打开App评分 8.9 66人评分电子书/纸质版购买35.18元起简介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贡献,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文化遗产。本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部分展开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6549458
2.《情理法与中国人》——“好书推荐”第五十六期图书馆书名:《情理法与中国人》 作者:范忠信,郑定,詹学农 出版时间:2011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索引号:D920.0/100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四区 推荐人:法学院法学专业二班林思宇 作品简介: 本书深入浅出地勾勒了一幅融“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的中国古代法制生活图。全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民事篇三个部分,通过https://www.huhst.edu.cn/tsg/info/1117/7489.htm
3.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4页)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doc 4页VIP内容提供方:baoyue 大小:34 KB 字数:约4.4千字 发布时间:2020-08-08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13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805/5202304032002324.shtm
4.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意义——读《情理法与中国人》有感期刊"在此背景下,面对这样的提问究竟当如何回答?诚然,有关法律史的知识是法律人必备的素养之一,然而制度毕竟是业已死亡的,不能在法庭上直接使用,也就是说,不是一种现实的"应用技术". 机标关键词: 法律文化当代意义情理法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近代化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tspl201308014
5.读《情理法与中国人》有感“情理法”问题的系统提出,始于范忠信、郑定、詹学农先生1992年的《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一书。三位作者均系湖北英山人,事先并不认识,但同时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律史专业,为记载共同的求学所得,三人遂决定合著该书。 本书创见性地指出:中国人的传统法观念是一个复合的、多元的观念https://www.court.gov.cn/jianshe/xiangqing/140851.html
6.《正版包邮情理法与中国人增订典藏版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方圆系山西人民出版社图书旗舰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正版包邮 情理法与中国人 增订典藏版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 范忠信 郑定 詹学农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0124408070151.html
7.法学联合书单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法治教育学”是融合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研究。本书第一次勾勒出了法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施方案,开辟了一个新的法学交叉学科领域,值得相关专家、青年学者深入研究。 《情理法与中国人》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版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44091
8.传统观念中的情理法,与现代交警执法中的情理法,会有哪些区别?公民只需要按民警的要求做好配合即可,如果认为民警有侵犯自己权益的,在无条件服从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 心情随笔,笔随心情。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探讨交流,莫要深究。 主要观点来源于:《情理法与中国人(修订版)》范忠信、郑定、詹学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https://www.360doc.cn/article/78704666_1018556230.html
9.理论务虚“法理情相统一”的司法路径二、从“情理法”到“法理情” “法理情相统一”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法律理念,而是一个植根于中国两千年传统的一个本土概念,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伦理准则。 按照范忠信等人在《情理法与中国人》一书中的说法,“‘国法’是一个‘孤岛’,‘天理’和‘人情’是两个桥梁。如以‘天’为‘彼岸’,‘人’为‘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53814633005302
10.如何搞好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一:不要试图和下属做朋友职场有职场的规则,它介于家庭和官场之间,工作中要适当讲情,但不能为情所左右,也要讲法,但法不是主旋律,职场中最重要的还是理。 中国人往往将情理法相混淆不清,该讲感情的地方过于严苛,该讲理和法的地方,却总掺和过多的感情因素,说什么“人情大过天”,视规则如无物,这该引起我们的深思。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213648/article/details/89670106
11.心要慈,刀要快情不立事--“亲兄弟明算账”,人不要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好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穿一条裤子,但要有规矩,后面才有方圆,不然事不长久。 这里面暗合了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情理法逻辑--共情,说理,讲法的顺序。 西方反过来的,解决问题的法理情逻辑--讲法,说理,共情。 https://www.jianshu.com/p/7be6d78b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