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校园欺凌手抄报字

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违法与犯罪交织,情况较为复杂。下面是,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四种常见类型的欺凌

言语欺凌

例子: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可真够肥的,你妈也一样。”

迹象:孩子可能会有些落落寡合,变得有些忧郁,或者食欲也不如以前。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一些别人说的有关他们的一些难听的话,并且还会问你是否你认为那些话是真的。

怎么做:首先教给你的孩子学会尊重。通过你自己的行为来说明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他人的善待和尊重。强调自尊,帮助你的孩子欣赏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在他们遇到别人的言语欺凌时,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加以回应。例如用一种坚定而又非敌对的语气简短地回击对方说“你这样可不好”、“跟你没关系”或者“别来这套了”。

身体欺凌

即以一种不当的攻击性方式反复地对他人进行殴打、踢踹、绊倒、阻拦、推搡、触碰等。

迹象:留意观察可能的警告标志,比如不明原因的割伤、抓伤或擦伤,丢失或损坏的衣服,或者频繁地抱怨头痛和胃痛。

怎么做: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被人打了,你可以从一次看似随意的谈话开始,问问学校里、课间、回家路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孩子是什么反应。控制你的情绪,强调孩子与你还有老师进行开放沟通的价值。不要自己出马联系欺凌者的父母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继续遭受身体上的伤害,你需要从校外获得额外的援助,比如联系当地的执法部门。

关系欺凌

即故意排斥别人,不让某个人加入一个群体或组织,可能是午餐的饭桌,或者游戏、运动和社会活动等。

迹象:注意情绪上的变化,远离同龄人群体,比以往更多独处。

怎么做:美国加州家庭治疗师JenniferCannon建议,和你的孩子谈一谈每天都过得怎么样,并且让它成为每晚的例行公事。帮助他们找到会让他们开心的事情,指出正能量,一定让他们知道有人爱他们和关心他们。重点发展他们在课外活动上的才能和兴趣,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在校处建立人际关系。

网络欺凌

即利用电子邮件、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贴子等,通过下流话、谎言和谣言等攻击某人。或者通过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者同性恋信息制造一个敌对的气氛,即使没有直接针对你的孩子。

例子:有人发贴子说,“Kayden完全是一个失败者,怎么还有人和他一起出去玩他是同性恋。”

并非偶发

对于“什么行为算是校园欺凌”并无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外对此的认识差异也比较大,但通常而言,用暴力威胁或殴打他人、严重侮辱其人格(如撕开他人衣服)、勒索钱物、逼迫他人代替自己干活(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等,在绝大多数国家都被视为校园欺凌行为。

照此标准衡量的话,校园欺凌现象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然而,受害人因为各种原因,大多都会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报告,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数据。美国疾控中心2013年的数据显示,全美9-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三至高三年级)的学生中,至少有20%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事件;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称,全美6-12年级的学生中,至少有28%遭受过校园欺凌。

国内这方面的数据统计较少,但新闻报道中的典型案例则不绝于耳。从较早的“东莞少女被多人围殴扒衣”案(实际是发生在广州清远)、“北京三男子殴打少年并自拍视频上传”案,到最近曝光的“庆元几名初中生殴打小学生”案,都是那么触目惊心。

可以说,校园欺凌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相信曾经遇到过这种事情的读者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不该再被回避,需要社会的认真对待了。

关于校园欺凌的成因,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释,如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比较被娇惯、家长忙于工作(甚至是留守儿童)而疏于教育等等。但是,这些原因似乎又都不是主要的因素,毕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成为欺凌他人的小霸王、小坏蛋的。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校园欺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其次,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教师,都缺乏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案和训练,即便受害者报告了,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才算恰当,很容易将违法、犯罪的行为与违反校规的行为混为一谈,甚至会反过来批评受害者(常见的一种情形就是“谁让你到学校还带这么贵的手机/手表”),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对于欺凌者反而是一种无形的鼓励。

法律漏洞

而最根本的问题,很可能是法律对这种行为的惩治力度太轻,让欺凌者有恃无恐。

首先,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各国法律基本都规定了一个承担刑责的最低年龄,也就是说,如果年龄比规定的低,则无论做了什么都不会被认为犯罪。我国的规定是14周岁以下的人,绝对不承担刑事责任;14~16周岁的人只对特别严重的犯罪(杀人、强暴、绑架等)承担刑事责任,对其他较轻的罪行也不用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考虑了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定型的特点,是从人性出发而给予的宽宥,当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具体的年龄规定或许已经不再恰当了。在很多的案例中,造成了严重社会危害的人,最后因为年龄的缘故逃脱了刑法制裁(包括这次庆元的欺凌事件),有悖于社会一般公众所理解的公平正义。甚至连《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因此躺枪,常被戏称为“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远低于我国的规定,而我国《刑法》在颁布后对此长期没有修改过,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刑事责任年龄略作降低,以符合社会实际。

其次,是对欺凌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我国的刑法中,对行为的危害性更多的是考虑身体上的损害后果,以轻微伤、轻伤、重伤等分级标准来衡量行为的危害程度,并直接决定了一个行为是不是犯罪、轻罪还是重罪。然而,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来说,几乎都不会造成法律意义上的轻伤,所以即便受害者报告、学校报警,依法也不构成犯罪,司法机关很难介入处理。实际上,这就是把校园欺凌行为定性为“品行问题”,但其危害性实质上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教师能够控制的范畴,理应由司法机关介入处理。虽说最糟糕的学校也比最好的监狱要好,但学校的教育功能并非是无限的,这类欺凌行为就是其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了。“

THE END
1.法网迷雾揭秘那些隐藏在法律法规背后的神秘案件一、法网之谜:法律法规的面纱下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法律就像一道道光明的屏障,保护着每一个公民不受侵害。但是,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些法律背后,那层看似坚固的面纱却似乎变得透明,我们发现了许多未解之谜。 二、隐蔽者们:那些被遗忘的法律条款 在海量的法律文件中,有些条款如同幽灵一般飘浮着,它们被忽略,被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zi-xun/481716.html
2.法律之门2021年疑云未解的案件一场针对跨境税收避免行为的大规模调查揭示了国际税收合作机制存在漏洞,并激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增强国际税务执法合作、提高透明度以及打击洗钱等问题的话题。这次调查不仅让各国政府意识到需要共同努力改善现有的监管框架,而且还促使国际社会对于如何构建更加有效且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深入探讨。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gong-xiao/428746.html
3.python爬取cnvd漏洞库信息的实例CNVD资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python爬取cnvd漏洞库信息的实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今天一同事需要整理http://ics.cnvd.org.cn/工控漏洞库里面的信息,一看960多个要整理到什么时候才结束。 所以我决定写个爬虫帮他抓取数据。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eixin_38640830/12864388
4.法律案例风险(精选6篇)前些年很多企业引进技术人才,人才带来技术并把它在企业中实施,企业往往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技术。但这仅仅是实现了知识转移,在法律上企业并没有获得使用技术的权利。如果以后该人才离开企业,就很可能在是否允许企业继续使用技术的问题上发生纠纷。实践中这样的例子不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619p34e.html
5.历史视角下的王老吉纷争——公私合营法律后遗症的一个例子2012年06月13日 18:39:17分类:社会 公私合营 产权 王老吉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刘远举 上海善达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周大仓 1997年,广药集团将王老吉商标租借给香港鸿道集团,鸿道集团授权其子公司加多宝集团在国内销售红罐王老吉。之后,广药集团和鸿道集团又多次展约,王老吉商标租期被延长到2020年。但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402806/
6.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举实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案例.docx文档分类:法律/法学|页数:约14页 分享到: 1/14 分享到: 1/14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文档介绍 该【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举实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案例】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举实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案例】的内容https://www.taodocs.com/p-942067075.html
7.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的找法的步骤——法学方法论②这个例子说明,在漏洞填补的过程中,法官必须努力寻找可供案件裁判的具体规则,而不能简单地直接用法律原则来填补漏洞。所寻求的法律规则应当具有可直接适用性,尤其是能够直接与待决案件的事实发生联系。当然,即便是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则,将法律原则运用于待决案件之前,也应当将原则具体化。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123
8.侵害行为范文5篇(全文)(二) 网络侵害行为存在法律漏洞 就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 没有一套很完整并且很细致的法律法规是针对互联网侵害行为而制定的。由于网络侵害行为存在很多隐蔽性和非法性, 使得法律无法估计到每个角落, 那么网络侵害行为就钻法律的空子乘虚而入[2]。 (三) 过于依赖网络软件技术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6qgkc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