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审查中的合宪性审查问题研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有着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加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2017年,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合宪性审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维护宪法权威。“合宪性审查”这一概念正式写入党的文件。2018年修改宪法时,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同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决定,明确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的工作职责。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2020年,党中央对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承担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等工作任务。

开展合宪性审查工作,环节上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前端的合宪性审查是事前、事中审查,是指拟制定出台的法律草案、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或者有关方面拟出台的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在出台前的论证、起草和审议阶段,应当对其中的合宪性、涉宪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论证,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和适用的,起草单位、制定单位或者批准机关应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由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研究并提出意见。前端的合宪性审查侧重于事前的咨询、研究、征求意见以及提出合宪性审查的请求。实践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修法、释法、作出决定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合宪性审查工作,推进合宪性审查的常态化、制度化。比如,制定对外关系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出台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等过程中,都对有关内容开展了合宪性审查研究。

后端的合宪性审查主要是依靠备案审查制度来实现。已经制定出台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都应当依法依规向审查机关报送备案,由审查机关按照备案审查工作程序对其合宪性、涉宪性问题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宪法规定、原则、精神的内容依法予以纠正处理。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备案审查工作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合宪性审查,认真研究处理公民、组织提出的合宪性审查建议,加强对合宪性、涉宪性问题的研究论证,坚决督促纠正存在合宪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自2017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和审议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披露了不少开展合宪性审查的案例,回应了公众对合宪性审查的关切,有效维护了宪法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

二、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开展合宪性审查的法律依据

四、在备案审查工作中积极推进合宪性审查的思考和建议

在备案审查工作中推进合宪性审查,应当注重审查有关规范性文件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的内容,认真研究涉宪性问题,及时督促纠正与宪法相抵触或者存在合宪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在备案审查工作中落实健全宪法解释工作程序的要求,准确把握和阐明宪法有关规定和精神,回应社会有关方面对涉宪问题的关切。

一是在备案审查中加强对合宪性、涉宪性问题的审查研究。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应当注重审查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的内容。规范性文件存在合宪性问题的情形包括三种,即违反宪法的规定、违反宪法的原则和违反宪法的精神。前两者可以通过宪法文本的直接规定或者可以从宪法文本中解读出来,而宪法精神可能需要从宪法文本中推导、论证、引申出来。随着备案审查实践的积累,审查中判断规范性文件是否合宪,可以考虑运用比例原则,从目标取向、法律后果、价值衡量等多个角度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检视分析。要审查规范性文件采取的措施是否有助于实现其目的,审查采取的措施是否对公民、组织权利造成最小损害,还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间的平衡。同时,备案审查工作中对合宪性、涉宪性问题的审查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于是否合宪结论的判断坚持稳妥、慎重的处理原则。由于合宪性审查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实践经验有限,有待通过备案审查中合宪性审查具体事例的经验累积,构建起我国合宪性审查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是及时督促纠正与宪法相抵触或者存在合宪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经审查不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予以纠正和撤销。实践中,纠正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与制定机关进行沟通,推动制定机关自行修改或者废止;可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要求制定机关在一定时限内提出处理意见,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对超过时限未提出处理意见的,可以发函督促纠正;仍不改正的,可以依法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纠正和撤销程序。

THE END
1.李松锋:不一致的“不一致”:备案审查中“不一致”的适用研究对应的审查结论是适当与否,需要纠正的是不适当的法律规范。 为规范备案审查工作中对判断标准的使用,需要明确各项标准的适用范围。基于上述分析,在备案审查中,合宪性与合法性审查需要基于“事物的本质”,对相应法规范的内容作出判断,防止下位规范出现与上位规范“相抵触”的情形。政治性审查旨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6/16792.htm
2.论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合宪性的判断标准[9]在本文中,“法律草案的合宪性”是指法律草案在内容上与宪法相符合的属性。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判断,是指立法参与者对法律草案内容是否符合宪法的认定活动。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判断与法律的合宪性判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审查不属于狭义上的宪法监督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68263
3.宪法问答如何区分要求审查中“同宪法相抵触”与“存在合宪性问题”从输入来看,一定要结合合宪性审查的宪法专题课程去理解本知识点。从输出来看,一是能够写明要求审查涉及的《立法法》条文(即第110条和第112条)与其在合宪性审查制度中的体系定位,二是能够准确说出修法内容及原因(包括与建议审查的不同),三是解释两者的区别,即从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上进行区分。最后可以谈一下修改https://m.douban.com/note/867689770/
4.法理学法律意识(二) 合宪性解释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它与其他法律规范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 宪法居于塔顶。所有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规范都是无效的, 这一规则是我们常用的规则, 但是, 在解决不确定概念具体化问题的时候, 此规则明显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因为, 不确定概念具体化的目的是实现不确定概念的功能, 而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6y71mi7.html
5.《反分裂国家法》的正当性与合宪性分析因此,如何适用《反分裂国家法》,怎样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这是伴随两岸和平、稳定、统一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这些内容都是以《反分裂国家法》的正当性与合宪性以及贯彻《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保障力量为基础而展开。 一、《反分裂国家法》立法基础与法理根据――如何回答一个中国的问题?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25.html
6.宪法司法解释的合宪性问题.docx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宪法司法解释的合宪性问题 作为一个法律问题,《宪法》解释的宪法问题的直接和标准是,最高人民法院是否有权在适用宪法和法律时解释宪法的事件和附件。当然,答案是“宪法”。并且,对宪法的尊崇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宪法文本的尊重,这不仅是宪法本身的明确要求,也是对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05/5030031222010322.shtm
7.论违宪主体进行合宪性审查所依据的主要是宪法规范,在特殊的情形下,宪法的精神、原则及序言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审查合宪与否的依据。 合法性审查以普通法律为依据。所谓普通法律是指广义的法律范畴,即通常所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四个不同的层次。 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xianfa/2006102644085.html
8.劳动立法范文9篇(全文)从上文劳动教养制度权力归属的合宪性问题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养的审批不但没有进入司法程序, 也没有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批。1983年以前, 办案、审批、管理、教育全部过程基本上都由公安机关一家独揽, 1983年以后办案、审批由公安机关负责, 管理、教育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这种权力得不到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eyfadu4.html
9.男女退休不同龄制度的宪法学思考一方面,对于精神自由的规制所依据的“严格性审查基准”,应严密地检讨其是否合宪,主张合宪的一方,必须依据立法事实,表明该规制是为了实现非常重要的政府目的,无论如何不得不采取的必要规制,同时,不存在可以不对自由加以限制的其他手段。另一方面,对于规制经济自由的法律,则依据“合理性审查基准”,应尊重立法部门的判断https://china.findlaw.cn/laodongfa/laodongfalunwen/60795.html
10.法理学知识点背诵合集(下)2.依法立法原则,是在前述合宪原则的前提下,立法还应遵循《立法法》。我国现行《立法法》不仅明确规定了立法原则,还规定了不同立法主体所具有的不同立法权限与程序。《立法法》特别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等的制定主体、内容与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制。各主体均应严格依法立法,保证立法合法。 https://www.scwanxue.cn/kyzx/zhinan/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