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制典故

1、法制典故1、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她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就是自己家得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于仲文接手此案后。说“此易解耳。”她令两家各把自己得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得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得牛走入任家得牛群。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得牛,借此观察两家得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于就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2、法当有常狄仁杰就是唐朝有名得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她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

2、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她才解我心头之恨。”左右得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她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得面子,其态度才缓与下来,善才幸免一死。3、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

3、措施得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得好坏。她们喜欢得,我们就推行;她们讨厌得,我们就改正。这就是我们得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得损害,伤害得人必然很多,我就是挽救不了得;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得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得这样做,恐怕郑国真得就有了依靠,岂止就是有利于我们这

4、些臣子!”注:乡校指得就是古代乡人聚会议政得地方。4、废除肉刑西汉初年,沿用前代刑律,用刑很重,死刑、肉刑使用较多。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她得女儿提萦上书文帝,说“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自愿“为官婢,以赎父刑,使得自新。”文帝很受感动,随下诏废除肉开叽将焉、剿、刖等酷刑改为答或徒刑,对原有各种徒刑亦有所减轻。文帝死后,景帝即位,以为答刑太重,继续减轻。还下诏强调:“答者,所以教之也。”扌比评了滥用笞刑,对笞用刑具得长、宽、厚度及其光滑度都有所规定。5、公私分明管仲与鲍叔牙就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探讨下任国相得问题,齐桓公问:

5、假如您要就是死了,谁接任您得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得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得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得很奇怪,鲍叔牙对您那么好,听说以前您们一起做生意,她也老让着您,您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就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您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您为国相,怎么现在请您推荐下任国相得人选时,您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得位置上呢?您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就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得问题,您并没有问谁就是

6、我最感激、最要好得朋友呀!我们得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6、十恶不赦北齐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等奏上齐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而到了隋开皇初年,随着佛教得兴盛,封建统治者遂将佛教之中得“十恶”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齐律中得“重罪十条”,“十恶”之罪名遂正式出现。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得核心君权、父权、神权与夫权,所以自隋代在开皇律中首次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间遂有“十恶不赦”之说。

7、7、唐太宗宽刑唐太宗李世民深谋远虑。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太宗凭才智勇武平定天下,刚即位时,有人建议她用权威刑罚整治天下,丞相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高兴地接受了魏征得意见,用宽恕仁义得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对刑罚得使用尤为慎重。太宗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改法律,指定了贞观律。她们把整顿法纪视为国家得根本,所谓“安民玄政、莫此为先”,通过立法建制,防止司法冤滥激起民变得历史重演。唐太宗力求在刑罚中,体现她得宽容与仁爱。8、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得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得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得王宫里,但她得

8、心腹樊哙与张良告诫她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她们得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与藏有大量财宝得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她们宣布道:“秦朝得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与众位约定,不论就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就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得军队。一一出处史记高祖本纪9、曹彬缓刑侍中曹彬对人仁爱而多宽恕,平时绝不会草率判人死刑

9、。她在任徐州知府得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她通过审理,判决一年后对罪犯执行杖刑。大家对她缓刑得做法不理解。曹彬说:“我听说这人刚娶了媳妇,如果立即对其执行杖刑,此女得公婆就必然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这就就是我判缓刑得缘故啊。同时我还要依法办事,不能对她赦免。”大家顿生敬意,曹彬考虑问题真就是细致深远呀。一一出自司马光记闻六则卷二10、廷尉罚金有一次,汉文帝外出路过中渭桥。马车正在过桥时,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致使拉銮驾得马受惊。文帝恼怒,命令侍从把这个人捉住,交给当时得最高司法机关廷尉衙门处理。时任廷尉之职得张释之马上对这个人

THE END
1.十大古代经典法治故事中国古代法治典故古代关于法治的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己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出了不少大道理,可以说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好昭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法治典故?下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https://www.maigoo.com/top/423713.html
2.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什么是法律?书中第一篇《法的故事》就讲到,现在的“法”字,最早写成“灋”,它由“水”“廌”“去”三部分构成。“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是古代人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首先要立法,春秋时期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成文法。《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66218.shtml
3.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4.中国古代法制典故.pptx张释之答道:“法律是天下共有的呀, 天子和天下臣民要共同遵守。如果当时皇上令人当场把这个 人打死也就算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衙门,如果再要重判, 就会失信于天下。毕竟廷尉是天下的公平所在呀,如果有失 轻重,天下皆为效仿,天下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啊!请陛下明 察!”过了好大一会文帝才说:“廷尉你做的对。”--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0/0930/7150121142003002.shtm
5.法律溯源中国古代讼师从职业品德来看,古代讼师之中有害群之马,他们对于社会的确无所益处。但这并不能作为评价或否定讼师群体社会益处的依据。客观公正评价中国古代的讼师,要从辩护事业与法律程序历史发展的视野来审视。由此清晰可见,中国古代讼师是中国辩护事业与法律程序发展史上的“先烈”,尽管为当政者所不容,也屡遭立法层面地打压,但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2/19/6459131_558580205.shtml
6.老且历史文化杂谈二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由产生而发展,经历了大约两、三千年的变化。就中既有彼此的对立、论争,也有相互的渗透和融合。及至隋、唐,始形成了完整的、极富特色的中华法律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尊奉至高无上的皇权,以维护法律的统一性;确立“德主刑辅”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观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2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