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小编解读

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疏广论遗产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曾聘用疏广做太子的老师。在疏广的精心教导下,太子进步非常快,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赏识。当他年老退休时,为了表彰其教导太子的卓著成绩,宣帝赐给他黄金20斤,皇太子又赠给他黄金50斤!

衣锦还乡后,疏广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说:"我虽然老了,可我还没有糊涂到不念及子孙后代的地步。我早就考虑到,就家里现有的房产、土地,已经足够了。只要儿孙们辛勤劳动,完全可以丰衣足食。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如果用这些赏金再给他们多置办家产,这样做表面是在关心爱护他们,可实际上会使他们坐享其成、养尊处优。”

乡亲邻里、亲戚朋友们听了疏广的言论,对他的观点都心悦诚服。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把金钱、名利等看得淡泊一些,就难以有远大的志向。遗财不如遗德。与其给后人留下万贯家财,不如留下自食其力的精神和香如芝兰的美德。

赵奢妙言维法纪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代名将。起初,赵奢担任赵国的田部吏,负责征收田赋。

当时,赵王有个弟弟赵胜,人称平原君。他依仗权势,称霸一方,不肯缴纳农业赋税。赵奢依法惩办了平原君家里的九个管事的下人。

平原君闻讯大怒,声称非杀了赵奢不可。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平原君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荐给赵惠文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特权阶层超然于法律之上,那么这样的法律很难服众,社会秩序也必将混乱。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在极权专治的古代社会,要想真正实行其实很难。

赵奢之所以能说服平原君,关键在于他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帮他看清利害得失,从而使其心悦诚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公关技巧。

苏章不徇私情

汉顺帝在位时,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苏章。他为官清廉,从不以权谋私,处处以身作则,从不因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过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其属下的清河太守,本是他的好朋友,却因为贪污受贿,犯下大罪。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这位老朋友,两人边喝酒边叙旧。苏章绝口不提案子的事,还不停地给老友夹菜,气氛很是融洽。

这时候,清河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禁得意地说道:“苏兄呀,我这个人真是命好,别人顶多有一个老天爷的照应,而我却得到了两个老天爷的荫护,实在是幸运啊!”

听了这话,苏章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一脸正气地说:“今晚我请你喝酒,是尽私人的情谊;明天升堂审案,我仍然会公事公办。公是公,私是私,绝对不能混淆!”

第二天,苏章开堂审案,果然不徇私情,将清河太守依法判刑了。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苏章公私分明,一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时时提醒着我们以“公”为标尺,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

北伐开始后,蜀军将领马谡[sù]自告奋勇,请求出兵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虽然深受诸葛亮赏识,但缺少实战经验,诸葛亮对他不太放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待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营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他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诸葛亮分析了这次战败的原因,认为最大的错误在于派马谡去镇守街亭。

他召见马谡,当面斥责他的刚愎自用和骄傲自大,并申明若不斩马谡,难以正军纪,立军威。马谡哭着说:“您将我看做自己的儿子,我将您当做自己的父亲。如今我死罪难逃,只求您能照顾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没有遗憾了。”诸葛亮也落泪道:“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嘱咐。”他挥挥手,手下人将马谡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诸葛亮斩了马谡,准备棺材将他厚葬,还好好抚恤他的妻子儿女。然后,诸葛亮嘉奖奋力死战的王平,擢升他为讨寇将军。明定赏罚后,诸葛亮上表请求自贬三级,由丞相贬为三品官员。

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想长久存在,靠得就是纪律。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能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能严格执行团队纪律的人。所谓“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THE END
1.十大古代经典法治故事中国古代法治典故古代关于法治的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己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出了不少大道理,可以说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好昭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法治典故?下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https://www.maigoo.com/top/423713.html
2.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什么是法律?书中第一篇《法的故事》就讲到,现在的“法”字,最早写成“灋”,它由“水”“廌”“去”三部分构成。“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是古代人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首先要立法,春秋时期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成文法。《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66218.shtml
3.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4.中国古代法制典故.pptx张释之答道:“法律是天下共有的呀, 天子和天下臣民要共同遵守。如果当时皇上令人当场把这个 人打死也就算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衙门,如果再要重判, 就会失信于天下。毕竟廷尉是天下的公平所在呀,如果有失 轻重,天下皆为效仿,天下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啊!请陛下明 察!”过了好大一会文帝才说:“廷尉你做的对。”--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0/0930/7150121142003002.shtm
5.法律溯源中国古代讼师从职业品德来看,古代讼师之中有害群之马,他们对于社会的确无所益处。但这并不能作为评价或否定讼师群体社会益处的依据。客观公正评价中国古代的讼师,要从辩护事业与法律程序历史发展的视野来审视。由此清晰可见,中国古代讼师是中国辩护事业与法律程序发展史上的“先烈”,尽管为当政者所不容,也屡遭立法层面地打压,但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2/19/6459131_558580205.shtml
6.老且历史文化杂谈二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由产生而发展,经历了大约两、三千年的变化。就中既有彼此的对立、论争,也有相互的渗透和融合。及至隋、唐,始形成了完整的、极富特色的中华法律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尊奉至高无上的皇权,以维护法律的统一性;确立“德主刑辅”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观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2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