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百科中华典故:古代经典法制故事

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在阐释“全面依法治国”等新思想时,故事往往比道理更有说服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已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

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道理,极大地促进了法治精神的传播。接下来一起看看古代经典法制故事都有哪些吧!

01

约法三章

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接下来,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02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斩首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03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04

秉公执法

自古以来《秉公执法》的法制故事有不少,最具代表人物当属西汉“包青天”张释之,不畏皇权,秉公执法。他以执法公正、刚直不阿闻名,当时的人称赞“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早期曾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有一次,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法令。张释之当即阻止太子和梁王进宫,并以“大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检举揭发。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赔罪,事后张释之不但没有被贬,反而接连升官,后来被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负责审理全国的刑狱案件。

05

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在东汉初期,颍阳人祭遵投奔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军中执法官。他任职期间,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后人所称赞。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便依法处置了。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陈副劝阻道:“严明军令,本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

06

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最早出自《韩非子·饰邪篇》,最为熟悉的还是“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为相”的故事。齐桓公之所以能雄霸春秋,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计前嫌重用能人管仲;管仲能被齐桓公不计前嫌就是鲍叔牙的功劳了,鲍叔牙和管仲可谓是生死之交。在齐桓公完成了称霸的大业之后,管仲病重不久于人世,齐桓公去探视管仲,问到“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一连说出四个人名,鲍牙叔排在第四。齐桓公说:“鲍牙叔对你那么好,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把他排在第四。”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07

执法如山

中唐时期,雍州有个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叫李元纮。他性格耿直,不畏权势。一次,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随从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不服,立即告到李元纮那里,李元纮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他即刻命令李元纮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纮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这便是《执法如山》的由来。

08

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古代刑法之中,除了死刑之外,最为残忍的就是肉刑,废除肉刑是汉文帝刘恒的政绩之一。但是导致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却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淳于意的女儿淳于缇萦。汉文帝的四年中,被诬陷的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他的5个女儿,便跟着囚车哭泣。淳于意心情郁闷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着父亲的囚车到了长安,向皇帝上书说,请求让自己做官奴婢来替自己的父亲赎罪,给犯过错的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淳于缇萦所感动,特别下诏令废除了肉刑。

09

不私故旧

《不私故旧》的法治典故,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在唐朝时,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犯了贪污罪被罢免了官职。庞相寿便陈述自己曾经在秦王府当过幕僚。唐太宗以前是秦王,得知自己的老部下被罢免,很是同情,准备给他官复原职。魏征谏言:“秦王的老部下那么多,假如都这样,会让正直的人心寒。”于是,唐太宗就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告知庞相寿:“过去我身为秦王,是一府之主;而今身在皇位,是天下之主,不可循私情照顾老部下。”唐太宗便赏赐庞相寿一些布匹丝帛让其回家,庞相寿含泪而去。

10

太守断牛

悠悠千年,白驹过隙,他们的故事,依然在流传,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END
1.十大古代经典法治故事中国古代法治典故古代关于法治的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己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出了不少大道理,可以说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好昭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法治典故?下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https://www.maigoo.com/top/423713.html
2.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什么是法律?书中第一篇《法的故事》就讲到,现在的“法”字,最早写成“灋”,它由“水”“廌”“去”三部分构成。“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是古代人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首先要立法,春秋时期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成文法。《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66218.shtml
3.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4.中国古代法制典故.pptx张释之答道:“法律是天下共有的呀, 天子和天下臣民要共同遵守。如果当时皇上令人当场把这个 人打死也就算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衙门,如果再要重判, 就会失信于天下。毕竟廷尉是天下的公平所在呀,如果有失 轻重,天下皆为效仿,天下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啊!请陛下明 察!”过了好大一会文帝才说:“廷尉你做的对。”--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0/0930/7150121142003002.shtm
5.法律溯源中国古代讼师从职业品德来看,古代讼师之中有害群之马,他们对于社会的确无所益处。但这并不能作为评价或否定讼师群体社会益处的依据。客观公正评价中国古代的讼师,要从辩护事业与法律程序历史发展的视野来审视。由此清晰可见,中国古代讼师是中国辩护事业与法律程序发展史上的“先烈”,尽管为当政者所不容,也屡遭立法层面地打压,但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2/19/6459131_558580205.shtml
6.老且历史文化杂谈二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由产生而发展,经历了大约两、三千年的变化。就中既有彼此的对立、论争,也有相互的渗透和融合。及至隋、唐,始形成了完整的、极富特色的中华法律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尊奉至高无上的皇权,以维护法律的统一性;确立“德主刑辅”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观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2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