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精选5篇)

Abstract:Theconcernsofbio-safetyarousedbythedevelopmentofmodernbio-technologyareasophisticatedsignintheprocessofinpidualizationinindustrialsociety,which,whileindicatingthesupremacyofhigh-technology,warnsusofthelurkingofsomeunpredictablerisks:thetraditionalmodernizationmaybeledtothe“reflexivemodernization,”andthusa“risksociety”maybeimminent.Consequently,safetyofeco-system,health,andsocialethics&orderisinmoreurgentneedofattentionintheneweraoftech-revolution.Theruleof“balanceofinterests”intraditionallawneedstobereplacedbyanewinterestcoordinationmechanism.Whilemakingbio-safetylaws,itisrequiredthatsocialpublicinterestbeascertainedandprotectedinthecourseofmodernbio-technologydevelopmentsoastorealizethegenuineharmonyofmanandnature.Whilepeoplearewonderingabouttheoutcomesofmodernbio-technology,thetraditional“legalmarket”isnomorepeaceful.Therequirementsofbio-safetylegislationwilldisturbthebalanceoftraditionalsupply&demandoflawandultimatelyconducetotheenactmentofbio-safetylaws.

KeyWords:bio-safety;risksociety;publicsocialinterest;supply&demandoflaw

一、现代社会对生物安全的立法诉求

(一)现代化的反身性及其风险预设

关于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冲突与协调是20世纪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与“现代性终结”相抗衡的“第二现代性”或称之为“反身性代性”的研究和探讨在德国学者U.Beck的《风险社会》后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他从两个角度对现代化的反身性作出了说明:一是“以财富和风险生产为例讨论反身现代化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混杂”;二是“工业社会中蕴含的现代性和反现代性(modernityandcounter-modernity)的内在矛盾”[1]。Beck认为传统的现代化和工业社会的现代化是有区别的,一种是古典的现代化(classicalmodernization),是在19世纪反对封建社会、建立工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而另一种是反身性现代化(reflexivemodernization),是在今天的工业社会之中发展的。在工业社会之中,存在着现代性和反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因此工业社会不是一个彻底的现代性社会,而是一个现代的封建社会。在这种半工业半封建社会中,封建性的方面并非传统的遗物,而是工业社会的产品和基础[1]。

工业化社会的反身现代性主要起因于工业化过程中个体化崇尚取向,主张个体理性的张扬,强调自我为中心的权利建构。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社会不平等模式是阶级模式,即存在着权利的平等,每个市民社会成员作为个人都平等地拥有并享受着某些权利,这些权利的私有化属性最终成就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快速化和社会变迁。但同时这些私有化权利以其自身拥有的形式化外表逐渐掩盖着实质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将会主要体现在阶级之间的不平等,体现为对不平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平等化和合法化

个体化趋势没有使得社会的不平等得到实质缓解,相反崇尚个体权益和理性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变迁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加深这种社会内部的不平等,从而造成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甚至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不均衡,从而加速了风险社会的产生。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足以使整个地球毁灭的风险,旧的工业社会体制与文化意识在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凸现其内在的反身性和高风险性特征。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个人风险往往会越来越多地避开传统工业社会中的监督制度和保护制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由此出现了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风险社会与不确定性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法律秩序之间的内在紧张。风险社会理论本身作为一社会变迁理论而存在,但与传统不同的是,风险社会挑战既有工业社会的认知、发展基础与典范,并企图从此种就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衍生的灾难风险、自危急性来建构社会自我翻转、变迁的功能[2]。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3]

(二)现代生物科技与生物安全

现代生物技术的繁荣与发展,逐渐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也开始对人类社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4]。然而,同其他科学技术成果一样,现代生物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社会经济利益,让人们仿佛看到了解决许多人类社会困境的希望之光,特别是看到了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另一方面现代生物技术也无法掩饰其内在和外在的负面效应,如在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以及产业化进程中无法保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安全性问题,无法保证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知情权问题、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问题以及是否侵犯人类尊严问题等[5]。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已经为广大公众所充分认知,它给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及行为方式等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反身性”和“吊诡性”特征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之中。

3.社会秩序和伦理风险: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远不止于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任何改变人类物理循环状态、生育繁衍规律、人类社会关系的生物技术都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和伦理构成深远的影响。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人兽杂交技术将科技的概念引入至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领域。

(三)现代生物科技的反身性解决之道

二、生物安全立法之社会公益论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革命的时代,相较于物理领域的科技革命,此种革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或许还是极不寻常,其所有的后果完全无法估量的局面:生物科技革命。”[10]由生物技术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工业化社会个体化进程发展的高级表现,在彰显科技至上主义色彩的同时隐藏着不可预知的潜在风险。风险社会的反身现代性一方面追求个体理性和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力求通过理性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达到对社会秩序的调整和规制。反身性的过程就是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的过程。生物技术高度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成果,但同时生物安全的担忧和风险又凸显了现代化的反身性特征。根据上文对现代反身性立法诉求的论述,生物技术的风险回避就必须在法制目标上通过立法径路予以完善。

对于生物安全的立法必要性研究不同于传统的,构成工业社会之规范基础的,以个体利益为内核民商事法律规范。虽然这种传统私益本位的法律制度体系成就了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但是其反身性的属性也给现代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风险,所以对现代化进程中反身性的克服就必须在法律制度构建以及立法宗旨的确立上有别于传统的民商事法律,而转向对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有和维护。

(一)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公益性

从目前来看,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公益性主要集中在对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研究和健康安全性研究两个方面。所谓生态安全性研究,是指转基因生物对任何以生态为单位的安全所构成风险的对策性研究,突出的表现为对以“基因污染”、“基因漂流”和“基因逃逸”等为核心的风险防范研究,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自然特性和安全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安全”不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概念诠释,而是包括人类的生存安全和健康安全在内的,有关生物本身的安全、生物种群的安全、生态群落的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的安全。所谓健康安全性研究,是指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潜在威胁的对策性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人类个体的生命健康、人类生活群体的健康安全、人类社会的健康安全,以及人类社会代际之间的平衡与安全。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公益性拓展

对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其社会公共利益属性重点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共同体优良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两个方面:(1)生物多样性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基础,人类的生命维持资源、生活资源、健康资源、财富资源等均来自生态环境,其多样性决定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任何多样性的丧失最终构成对人类生存的威胁;(2)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创造优良生存环境需求的基本要素;从局部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涵养水源、巩固堤岸、降低洪峰、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等;从全局看,它有利于维持地球表层的水循环和调节全球气候变化[16],有利于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循环和守恒,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发展和质量保持将从根本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公共利益属性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或削弱构成对社会公共利益危害时,法律的规制和救济是非常必要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立法供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社会共益性

相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原来天然存在的区域性生态系统中并没有某个物种存在,该物种借助于人类活动、自然因素或其他途径和因素越过不能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之中,从而给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造成一定影响。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主要是通过自然的传播、人类携带、有意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生态系统危害和人类健康危害,共同构成了对环境法学上“公共利益”的威胁与挑战。

在生态系统方面,外来物种入侵给其他物种造成广泛冲击,入侵物种通过适应性进化能在定居建群后迅速繁衍,在竞争中夺取必要的营养和生存空间,创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造成本地其他物种减少甚至灭绝;这种竞争一般称之为“似然竞争”(apparentcompetition),包括占据生态位的竞争和威胁本土物种生存;另外入侵物种还存在化感作用,入侵植物通过向外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影响、抑制或刺激临近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此外,入侵物种还会在物种遗传方面造成物种侵蚀,使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丧失,出现某些物种的濒危和灭绝。就中国而言,我们国家遭受的外来物种入侵威胁主要体现在:(1)生物多样性丧失;(2)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3)竞争并占本地物种生态为,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4)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17]。

在人类健康方面,外来物种入侵在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和要素,与其他物种之间长期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系统环境,但外来物种的入侵给其他生物物种构成危害的同时,同样也威胁到人类物种的健康与安全。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直接给本地居住人口的生存环境构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外来物种入侵也在很大程度上侵占了人类的生活领地和居住范围,最近报道的红蚁等外来物种已经严重侵害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的外来物种已经将原来居民的劳作场所侵占殆尽;第三,最为严重的是,外来物种群侵害会造成人类的疾病,使原来深藏于自然生态环境中幽秘之处的某些病毒可能被激活报复或侵袭人类,如“第Ⅳ级病毒”,特别是1976年在扎伊尔、苏丹等地出现的“埃博拉病毒”和“拉沙病毒”就是最恶劣的事例[17]132。除此以外,由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种类也很多,如拟杆菌属和丝杆菌属感染;炭疽;鼠疫、沙门菌;SARS;禽流感病毒等。

通过对转基因的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和外来物种入侵防护的公益性探讨来看,其共同的目标都在于对生态系统安全、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公益性之所以与一般的公益性有所不同就在于,其间增添了对生态利益、生态安全、生态正义等价值观的考虑,丰富了公共利益的内涵,从而为生态安全法的逻辑基础增加了更多的理论积淀,也为其价值目标的确定和立法本位的探寻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三、生物安全的法律供给与需求

(一)供给需求理论的法律延伸

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的运作原理,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力量互补和相互作用,产生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数量,从而达成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力量达到平衡的价格和数量的点上[20]。任何市场的非均衡态都决定了供给和需求的重新组合和排序,或增加供给,或减少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博弈永远处在均衡的此消彼长过程之中,在需求增加的情形下,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决定了相应供给的增加。

在非经济的法律市场中,同样存在着供给需求的均衡解。当法律的供给成一定的稳定态势时,即在现行法律规范体系较为稳定的状态下,法律市场的均衡将主要取决于法律需求。法律需求决定了法律供给和法律市场的发展状况。但法律需求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和约束。

第二,法律市场主体的支付能力与法律需求。所谓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需求主体对某种客体的愿望和欲望,一是该主体具有购买产品的支付能力。法律需求的产生同样具有一般需求的内在要求,其支付能力主要体现为市场主体对国家机关法律活动的支付能力,执法、司法机关对立法活动的支付能力。法律市场主体的支付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法律市场主体对自身权益、集体权益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越高,就更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法律供给的需求度和必要性。也就是说,法律市场主体,特别是法律需求者对自身和集体权益保护的认识程度愈深,其相应的法律意识愈强,对能够更大范围内保障其权益的法律需求愈大,法律的供给市场应运而生,从而相应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措施成为法律市场的必然。

第三,法律价值与法律需求。人们对法律的需求根源于法律的价值(秩序、自由、正义、效率),而法律的供给,仅仅是确立并实现法律的价值的过程。政府并不能直接供给法律的价值,如秩序和效率,而是通过提供法律,通过提供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来间接满足人们的终极需求。法律的这种工具属性,表明了国家机关仅能供给中间产品——法律,而不能供给最终产品——正义、效率等法律的价值和社会目标。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探究立法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法律供给能否在法律的运作过程中实现对法律需求的满足,确认、维护或保障应当保障的权益,防范或者遏制权益侵害、受损风险的产生。也就是说,立法的供给必须能够明确确定拟供给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立法宗旨,从价值目标上可以归顺法律供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四,法律市场利益与法律需求。市场运作的机理在于交易双方或供给双方的利益交换或互补,法律需求的产生必然归因于某种潜在利益的驱动,期望通过法律供给达到确认、维护和保障权益的目标。鉴于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其供给和需求必然要在基本利益取向上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和意愿。当某一种利益目标变成大多数人的利益指向,相应保护该种权益的法律规范的需求就应运而生,这种法律需求会打破原有的法律市场均衡,从而引发了法律市场的非均衡态,非均衡态向均衡态的发展就依靠保障该群体利益需求的法律供给与以相对应,从而最终实现立法。

(二)生物安全法的供求逻辑

法律需求属于制度需求的范畴,是一种将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设计,虽然其供求逻辑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下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供给和需求的逻辑发展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不仅是一种非市场需求,而且是一种非物质商品的需求。法律需求根源于需求主体对某种“潜在利益”的期望和追求,是一种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安排中无法实现和获取的利益。生物安全的立法需求源发于主体对保障生物安全利益的期望,从当前的法律结构体系和制度体系来看,该种利益期盼是无法予以满足的。

上述的制度经济学的立法阐释,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生物安全法的立法逻辑:

1.生物安全法律需求的主体广泛。一般来说,法律需求的主体就是法律需要保护的利益主体,它既可能是一般的市场主体,也可能是国家政府,也可能是社会公众。生物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转基因安全风险、生物多样丧失风险以及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等统一构成了生物安全法的风险体系和利益保护对象。在上述风险和利益保护的释解当中,基于对自身生命健康利益和人类世代延续的利益视角,生物安全法律需求的主体主要体现为一般公众;基于对整体社会安全和秩序利益的视角,生物安全法律需求的主体又将体现为国家及其政府;基于对生态系统安全利益诉求的视角,生物安全的法律需求主体甚至可以,也有必要突破原有的法律主体观念,转而确认并保护动植物,乃至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安全利益。

2.生物安全法律需求的“潜在利益”。法律需求的“潜在利益”一般不能完全在现实的规范体系中得以体现,其潜在性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法律制度所建构的利益体系的非完整性。正是因为“潜在利益”的存在,构成了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的牵动力,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但又不断地在“需求—供给”中发展的运动模式。

从生物安全本身来看,安全的主体范围非常明确,一切可以归属为生物学中的生物范畴的主体都应当在生物安全法律中得以体现,并由特定的“潜在利益”与之相对应。根据生物安全法律主体的广泛性,需要通过法律保护的“潜在利益”至少包括一般公众的生命健康利益,国家政府的安全与稳定利益,一切生物体的生存利益和相互间均衡利益,以及生态系统本身的安全利益。

参考文献

[1]薛红.在个体化浪潮之中的性别身份和婚姻家庭——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的性别和婚姻家庭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3):30.

[2]周桂田.风险社会之政治实践.[EB/OL].(2008-07-16).ccms.ntu.edu.tw/~ktchou/documents/risksociety.pdf.

[3]乌尔里希·贝克,等.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9.

[5]韩跃红.护卫生命的尊严——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6]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编.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7]曾北危.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6-47.

[8]蔡守秋.论生物安全法.[EB/OL].cel.cn/show.aspc_id=130&c_upid=322&c_grade=2&a_id=7939.

[9]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与现实(双月刊),2003,(3):5.

[10]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32.

[11]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7.

[12]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1.

[13]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3.

[14]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

[15]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9.

[16]田兴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2.

[17]曾北危.生物入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4-86.

[18]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一、组织领导

成立__县迎接全国、全省和全市“五五”普法验收工作领导小组,由__同志任组长,__同志任常务副组长,__同志任副组长,__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__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地点设县司法局。

二、检查主要内容

1.“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

2.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全社会参与普法的领导和运作机制运行情况;专兼职普法队伍及法制教育基地,法制宣传工作经费运行情况;

4.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各类重点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情况;

5.“法律六进”活动开展情况;

6.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依法治县、依法治乡镇、依法治村(社区)、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7.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创新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8.普法文件、资料整理归档、信息反馈及开展理论调研情况。

1.检查方法。

2.检查步骤。

“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从20__年4月份开始,5月底结束。

第一阶段为动员部署阶段(4月上旬)。各乡镇、各单位要按照县“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县人大决议的要求,依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相应的检查验收方案、办法和具体标准,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归类。

第二阶段为开展自查阶段(4月中、下旬)。各乡镇、各单位要依据本实施方案,按照本地本部门制定的检查验收方案、办法和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总结经验和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进行整改,及时查漏补缺,做好迎接全市、全省和全国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为全县检查验收阶段(5月份)。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联合验收组。组织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五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初步检验。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检查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和各单位要加强领导,认真对待,把检查验收工作纳入全年度工作主要内容,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切实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组织他们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视察检查。各乡镇、各单位要按照“五五”普法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验收实施方案和考核验收标准,认真组织检查验收工作。

2.实事求是,保证质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突出亮点。按照“五五”普法确定的目标要求,严格按照全国普法办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查验收,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查验收任务。

关键词:五常法;老年病;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反映护理质量,护理不安全事故是患者接受护理过程中发生于法律及规章制度范围允许范围中的损伤、障碍、缺陷与死亡,护理安全直接关系治疗与康复效果[1]。老年病患者因抵抗能力弱、身体机能退化,且多伴有意识不清、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老年病患者生命健康。"五常法"应用于护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本次研究某院以"五常法"指导老年病护理,提升护理安全效用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60~83岁,平均(70.5±3.9)岁。脑卒中82例,伴有高血压80例,骨质疏松74例,高脂血症31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28例。纳入标准:年龄≥60者,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老年病(如冠心病)者。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①入院时行基础护理,按照常规护理路径,据患者病情,结合医嘱制定护理方案,给予治疗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②管理方法:遵照日常医院护理管理,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工作,执行常规查房、消毒、基护、轮班。

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结果

2.2安全事故及患者结局实验组安全事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五常法"起源于日本,原为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方法,本次研究应用于老年病护理中,注重安全管理,有效的减少的了危险因素,抑制安全事故发生,进而提升患者治疗及康复水平,抑制不良结局[3]。但值得注意的是"五常法"对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五常法"大大的增加的了工作量,且高标准、高要求加大了工作压力,医院应酌情考虑实施。

参考文献:

[1]丁丽群,刘君,柳甜甜."五常法"在疗养院急救药(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09):850-850.

安全生产监察支队是一个刚刚组建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必须努力形成“诚实、求实、务实”的良好氛围。

2、用求实的态度研究安全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工作虽然在不少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区域的差异,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用求实的态度创新工作思路。求实,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求实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要通过近源亲受,了解事物的原生态,进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研究安全生产监察的一般规律,研究安全生产监察的共性特征,研究安全生产监察的深层次问题,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求实,必须创立学习型机关。做好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执法的依据和程序、自由裁量权的设置和行使等等,都是我们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坚持长期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武装头脑,应当成为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必备要求。求实,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安全生产监察工作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其他部门在行政监察工作的经验做法,但是,也必须有所创新,要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析地域之情,创我之新;要在监察方式、监察途径、监察手段、监察效果上多思考、多研究,探索出新路子。

“诚实、求实、务实”对刚刚起步的安全生产监察工作而言十分重要,它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集聚向心力的重要途径,是开好头、起好步,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依法监察、赢得社会公信的重要保证。“诚实、求实、务实”应当成为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座右铭,把它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全过程,并且用“作风严谨、纪律严明、监察严格、服务严密”的标准检验我们安全生产监察工作优劣。

1、作风严谨是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基础。作风严谨,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执法监察过程中程序规范、步骤有序、执法有据,对每一次执法监察有详实的计划,对每一项整改指令有明确的目标,对每一个执法监察处罚有充足的依据,对每一个执法监察过程有清晰的记录,缜密和谨慎完成每项工作任务。严谨的作风,要求对每一项工作谨慎从事、“三思而后行”,尽最大努力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我们的监察工作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赢得社会的公信,才能增强执行力。

2、纪律严明是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保障。安全生产监察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执法监察工作流程,严格把握自由裁量权的设置和正确使用。在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起“一岗双责”责任制。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强化纪律制约能力,形成激励考核机制,切实为做好安全生产监察工作提供保障。

3、监察严格是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灵魂。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监察,严格监察是我们的工作之本。安全生产监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监察,在监察中学习,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执法监察能力。严格监察,需要有秉公执法的精神、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有铁面无私的精神,同样也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循循善诱的疏导。我们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为目的,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监察的职责。

论文摘要:根据升板结构房屋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该类房屋进行现场调查、构造分析和结构复算,对房屋的检测和加固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使升板结构房屋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进而推广升板结构形式的应用。

0引言

升板结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乡昭些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为现场湿作业少、构件统一、易于预制、板底平整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和当时施工技术等原因,所以建设了较多的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在当前城市改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这类房屋。其主要缺点为水平刚度较小,柱板连接节点较弱等。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这类房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加固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1工程概况

某商场为一幢4层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面积8000时。房屋结构形式为柱板结构,柱形式为角钢劲性柱;1层,2层采用密肋楼板升板结构,3层,4层采用平板升板结构。柱设计截面尺寸为350x350,内配4艺80x8等边角钢。密肋板的肋梁截面尺寸为120x250@615,柱边肋梁负弯矩处配2小18,跨中正弯矩配2似5,箍筋为双肢怀@150;跨中肋梁负弯矩配砷18,正弯矩配125,拉结筋为S形拓@150。后浇方形柱帽,柱帽尺寸为1500x1500x400。平板设计板厚为200,内配X14)150钢筋双层双向配置,板底、板顶钢筋的断开位置均在跨中1/3处。后浇锥形柱帽,柱帽尺寸为1800x1800x300。混凝土设计标号为300号。升板与柱之间的连接采用型钢承重销、型钢与提升环中的预埋型钢焊接。房屋采用柱下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000m,电梯井及楼梯间位置的基础为筏片基础,基础埋深为2.000m,混凝土设计标号为200号,结构平面图见图1,图2。

2现场调查

由于房屋使用历史较长,在平时使用过程中没有按照原设计荷载要求进行使用,曾多次对房屋进行改造,楼层面装饰层厚度达到300~,远远大于原始设计荷载。在现场将所有楼层装饰层全部拆除后,发现原有平板呈现明显的凹凸现象,与无梁楼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完全一致,说明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楼板已经出现了永久变形。1层大部分混凝土柱的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锈蚀较严重,混凝土表面已经发现有部分保护层剥落,2层混凝土柱的混凝土质量略好于1层框架柱。角钢劲性柱由于保护层厚度较薄,钢材表面已经锈蚀,锈蚀量不大,楼板的钢筋锈蚀情况不明显。1层的混凝土标号比原设计200号混凝土低,1层可评定为C15,2层可评定为C25;3层,4层的混凝土标号离散性较大,可以评定为C25。

升板结构现场发现部分外露型钢承重销出现较为严重的锈蚀现象,个别构件锈蚀量已经大于5mm,严重影响了承重销的承载能力。

3构造分析

按照现行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分类标准,房屋为丙类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现行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对结构体系的要求: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宜有多道抗震防线;2)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对板柱一抗震墙结构而言,规范要求:房屋的周边和楼、电梯洞口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房屋的屋盖和地下1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板柱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0%。显然本工程的结构体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4结构复算

1)根据计算结果,大部分框架柱的轴压比以及配筋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其中最大值为1.75,远远大于规范规定的0.85。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要求。2)层间位移及结构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楼层集中质量较大,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弱,层间位移最大值为1/397,是规范规定的2倍多。3)框架柱的箍筋设置亦不满足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5小结

1)从整个结构来看,本房屋结构体系均为板柱结构。原结构设计没有考虑抗震设防,柱板连接节点构造、框架柱的抗震构造措施等均不能满足抗震构造要求。结构的承载力达不到7度抗震设防要求。因此房屋整体抗震性能不符合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2)层间位移及结构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侧向刚度明显较弱,层间位移均超过规范规定限值。

6加固方法研究

根据验算结果并依据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建议对整个建筑结构采取如下加固措施:

1)由于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层间位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应当在适当的位置增设抗侧力构件,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减小层间位移。结构加固平面图见图3。结构层间位移和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见表1,表2。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增加抗侧力构件(抗震墙)后,房屋的结构体系由原来的板柱体系转化为板柱一抗震墙体系。层间位移计算明显减小,房屋振动周期缩短,结构整体水平刚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结构体系相对而言比较合理,且满足了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2)楼板应当全面凿除装修层,减轻结构的恒载。

3)对于密肋楼板应当进行结构加固。密肋楼板的加固方法可采用加固密肋的方法,在板肋正负弯矩区粘贴高强片材,如钢板或碳纤维材料。

4)混凝土柱,应首先凿除混凝土柱表面已经碳化、酥裂部分,采用扩大截面法进行加固。为了保证框架柱的连续性,柱钢筋应穿楼板至屋面,并增设箍筋加密区。

5)对于升板结构与混凝土柱之间的连接,应增浇柱帽,提高楼板的抗冲切能力。

THE END
1.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一图读懂《生物安全法》今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生物安全法》对维护国家生物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法》中哪些内容与你我有关呢? 为向公众普及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471234563916203&wfr=spider&for=pc
2.林草行业有关法律法规之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于2021年4月15日起正式实施,是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对维护国家生物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isenlin.cn/sf_CDD4157B98224F6497EA23D277DA121A_209_BB03C43E221.html
3.三大亮点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近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于文轩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从环境法视角对生物安全法进行了深入解读。 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整部法律 于文轩表示,我国生物安全专门立法进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自那时起,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和推动生物安全专门立法,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相应的法http://e.mzyfz.com/paper/paper_40074_8812.html
4.重磅!《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公布快讯2019 年 10 月 21 日,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针对我国法律对前一时期发生的生物技术谬用等行为和事件,缺乏相应处罚规定的问题,草案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及处罚,填补了法律空白。历时一年,生物安全法于2020 年 10 月 17 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习近平主席签发主席令,https://www.360zhyx.com/index.php?app=index&cpp=research&mpp=home&rid=74185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相关科研院校医疗机构以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相关科研院校、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知识纳入教育培训内容,所称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https://www.shuashuati.com/ti/9fd47d0ed13d4aa5962c1363a8b9a1a1.html
6.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中国法律法规大全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学位法,关税法,关于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的决定。截至2024年4月26日,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计302件,包括宪法1件、宪法相关法52件、民法商法24件、行政法97件、经济法85件、社会法28件、刑法4件、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11件。https://blog.csdn.net/u012108607/article/details/142782662
7.《生物安全法》今起实施这些规定与你息息相关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开始施行,这是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到底什么是“生物安全”。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https://m.gmw.cn/2021-04/15/content_1302232811.htm
8.信息发布系统题库包含总体国家安全观、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安全法、 反间谍法、反间谍法实施细则、国家情报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国防法、外商投资法、密码法和党的https://bwc.suse.edu.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7854383589277981
9.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筑牢国家生物安全法律屏障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法4月15日起正式施行,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生物安全法全面规范生物安全相关活动,规定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调查评估、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基本制度,构建起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四梁八柱”。生物安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法律如何防范相关风险?戳图了解↓↓https://m.hebnews.cn/world/2021-04/15/content_8465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