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论法律解释学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之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德]萨维尼

一、何谓法律解释学

(一)法律解释学的概念

何谓法律解释学?学界关于法律解释学的定义众多,有直接从解释学的定义出发的,也有人从法哲学角度来界定的。笔者认为,法律解释学是研究法律解释活动的一般规律、方法,旨在正确适用法律的一门学科。法律解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具有自身独立的解释对象和解释方法。法律解释学既是解释学的一门分支,又是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作为一门法律科学,法律解释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技术性的应用法学,其核心在于法律解释的方法及其运用。其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理论高度对法律解释活动的定性、特征等问题予以研究。法律解释学本质上就是解决法律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其和立法学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它不是设定一般性的普遍规则,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纠纷和矛盾。法律解释需求的产生就是因为在大量的个案裁判中产生了对法律理解的争议,因此,需要运用法律解释学来确定法律的真实含义,准确裁判案件。法律只是可能之法,只有在具体案件的应用中,才可见实际的法。法是历史的,在方法论的法之发现过程之外,不可能存在法的客观确定性。[5]所以,文本中的法律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活法”、变成司法者严格遵循的“行动中的法”,就必须要借助于法律解释学所提供的工具,完成这样一个蜕变,从而最终发挥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应有的作用。

(二)法律解释学的核心是一门有关方法论的学问

法律解释学是以如何正确地探寻各种法律解释方法,并加以科学运用的一门学科。法律解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主要在于:

第三,法律解释学不仅仅是确定正确的方法,而且要提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的规则。在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应该遵循哪些规则。“法律解释学并不只是从形式上对法规作简单的解释,而是创造出对具体事件妥当的法为目的的技术。”[11]法律解释学不是单纯为了解释法律的方法,而且要保障这些方法得到正确的适用。因为即使形成了具有共识性的方法,也不意味着这些方法可以为法官所任意选取和运用。如果不能形成一定的规则,再好的方法在适用中都会偏离其应有的目的。例如在通过体系解释可以直接阐释文本含义的情况下,就不必要运用社会效果考量的方法来阐释文本的含义。如果通过文本能够直接阐释立法者的目的,也不必要首先通过历史资料的考察来阐释法律文本的含义。尤其应当看到,在具体运用中,每一种方法都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目的和程序,不能偏离其自身的目的和运用程序。为此,需要法律解释学确定一系列选择适用法律解释方法的规则。

第四,法律解释学为法官提供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法学方法是法律工作者适用法律的一门技巧,是司法工作者应当具有的一项基本技能。而法律解释学以法律解释为对象就是为了提供一种法律适用的技巧,这正是法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任务。法律解释方法,是指运用何种规则和技术来理解和阐释法律。法律解释学也可称为“法律解释方法论”,其摆脱了各种具体解释技术的束缚,进入了思维领域。这已经超越了解释实践经验的范围,上升为抽象的法律解释理论系统。[12]例如,对法官法律解释思维习惯的总结,对法律解释方法的类型化分析,对各法律解释方法之间逻辑关系的构建,对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规则的讨论等等。法律解释的方法本身就是法律解释学旨在研究法律解释的规则,形成社会对于法律解释规则的共识。

法律解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解释活动的一般理论研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解释方法的技术性,而是要对这些技术方法进行理论抽象、概括与分析。法律解释学越富有体系性,也就越能体现解释学的科学性。例如,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各类法律解释方法,但是,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解释学。法律解释学远远超越传统理解的法律分析,它将法律分析中发现过程体系化并组织起来。[13]而只有在当代萨维尼等学者将法律解释学逐步体系化之后,才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法律解释学。法律解释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法律解释方法,它是研究、探索和阐释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出其理论基础,分析这些方法的性质、特点、一般规律、适用范围和程序,讨论各种法律解释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的适用顺序等等的科学。法律解释学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应该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系统。所以,法律解释学不局限于方法本身,其主要是一种关于方法论的理论研究。总体而言,这种方法论的研究,既要从实践的层面来总结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探求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知识,又要从哲学的高度对法律解释方法的本体论作出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法律解释学在内涵上除了方法论层面的内容外,还要依托具体部门法的规范展开其研究,因此其研究对象还包含其他方面的内容。但就其本质而言,主要还是法律解释之方法论在具体部门法上的相应适用,因此其核心仍是方法论的研究。

二、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都建立在专门的研究对象之上,[14]法律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学问,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和体系的独特性。法律解释学以研究法律解释活动的一般规律、方法以及其运用为对象。法律解释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主要的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法律解释的对象,其区别在于:一方面,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文本,旨在通过对文本的解释得出法律结论;而法律解释学的对象主要是解释活动应遵循的方法,旨在对解释活动本身的总结得出法律方法;另一方面,法律解释的对象具有特定性,主要表现为实定法;而法律解释学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包括以法律解释活动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现象。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法律解释学可以成为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开展研究。

具体而言,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法律解释活动的一般原理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需要理解和解释。但是,法律解释作为裁判者适用法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规律。也就是说,法律解释活动不是一个可以任意为之的行为,而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活动和现象。法律解释学就是从各种纷繁复杂的解释活动为研究对象出发,从中提炼出某些条理化、抽象化的有关法律解释的规律的学问。例如,法律解释学需要探讨如下问题:为什么解释是必要的?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解释,解释目的是什么?应当采取何种价值判断进行解释?法律解释活动的一般原理包括法律解释的主体、法律解释的权限、法律解释的原则、法律解释的对象、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等诸多内容。[15]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有助于正确认识解释活动的属性,深化解释者对解释活动的理解,促进解释活动的正确开展。法律解释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解释的一般规律,为法官正确解释和适用法律提供理论支持。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确定

(三)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

整个法律解释学的任务,不是给法官提供自由裁量或能动司法的学说,相反,法律解释学通过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就是为了指明法官进行法律解释的路径,从而规范法官的法律解释行为,限制法官自由解释的权限。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法的安定性与妥当性的平衡,而解释方法的运用正是实现这一结果的途径。

(一)法律解释学与解释学

但是,由于法律解释学是一门解释法律的科学,它所针对的文本是法律条文,也就是制定法。因此,法律解释学又不同于一般的解释学。法律解释学因解释主体、解释对象、解释任务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其自身必然具有独立于其他解释学分支的特殊规则。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法律解释学能够与其他解释学加以区分,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具体来说,法律解释学的特殊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法律解释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艺性,其是对解释者解释法律、发现裁判依据的大前提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法律解释学是一门综合经验方法、逻辑方法的实证研究学问。[20]一方面,法律解释具有较强的经验性,法律解释本身就是一个适用法律的过程,其必须以法律适用为目标,审判实务中所积累的广泛的法律解释的经验是归纳、提炼法律解释方法的源泉。另一方面,法律解释学又是法律操作实务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解释学是侧重于研究各种具体解释方法的学问,主要是运用经验和逻辑进行的实证研究,是一门能够以经验和逻辑加以验证的科学。也要看到,尽管法律解释学注重逻辑分析,但其更看重实践理性。法律解释实践的发展,也会逐步丰富和完善法律解释学,提升法律规则适用的妥当性,最终推动法律解释学的完善。

第四,评价标准的特殊性。法律解释学的价值就在于其能最终推动法的秩序的形成,因为,成熟的法律解释学应有助于提高法律制度的可预期性,从而也有利于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评判一门解释学理论是否成熟、是否妥当,也应以此为标准,这点不同于其他解释学。文学解释学、历史解释学等其他解释学的主要任务是促成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历史真实的发现与解读。

第五,研究主体的特殊性。法律解释学主要是法律共同体研究和运用的学问,而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成果也彰显了法律人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从而使法律人群体与其他职业群体得以区分。现代社会,法院是专门适用法律的机构。法官群体作为职业化的专业群体有其统一的法律思维模式和推理方法。法律推理不是任意的推导和演绎,而是有着独立的模式和方法的,这是法律逻辑和法官共同思维一般规律的体现。法律适用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不是人人都可以为之的。正是因为法官职业的专业化,才为法律解释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如果法官的技术性、专业化不被强调,法律适用被看做平民化、大众化的事业,则法律解释学的产生也就没有必要。

第六,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活动具有开放性。从法律解释学的产生历史来看,本身就是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产物,尤其是融合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宗教典籍等精神科学的解释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律解释的研究也能够建立起法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良性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就法律解释学中的方法而言,其总结了司法实践从事法律解释活动的一般规律,反映了法律人普遍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了法律人为准确把握法律文本含义所采用的技艺,因此,其随着法律解释活动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法律解释学是法学的一门分支,它要服从于法学基本目的,具有法学学科的共同特点。法律解释学同其它解释活动的差异包括解释方法、解释主体、解释结论等等,都是围绕解释的特殊对象—法律来展开的。法律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解释学的特殊性,可以说,法律解释学也是法学的一个分支。按照一般的理解,“法学”是一个词义宽泛的术语,即是“法律科学”之简称,[22]是一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客体的学科,包括法社会学、法史学、比较法学、法哲学等不同的分支。[23]法学的任务是研究法律制定、适用、发展的一般规律。法学的对象主要是法律,而法学的方法是解释和推理。法律解释学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法学本身所包含的法律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包含了法律解释的方法论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解释学是法学的一门分支。正如学者所言,如果将法学视为阐释法律的科学,那么,法律解释学也可以称为法学或者实证法学。[24]由于法律解释学担负着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重任,因此,其具有和一般解释学不同的特点。

(二)法律解释学与法理学

但是,笔者认为,法律解释学虽然从属于法理学,但也可以从法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构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学科的交叉性。法律解释学以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为目的,横跨了法学和解释学两个学科。属于法学和解释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虽是各类法律规范,但并非以一般学习、理解法律规范为目的,而是服务于司法裁判的实际需求,其以实务操作为目标的特点和法理学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其虽然应用了大量的解释学原理和规则,但其目的和通常的解释学目标又有相当的差距。法律解释学是沟通理论和实务的一门学问,是介于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之间的桥梁。这种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解释学大量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它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它以解释学为理论基础支撑,每一次哲学思潮的出现,都会给解释学带来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法律解释学。例如,语言哲学的发展就对法律解释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同时,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以及新的思潮的出现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法律解释学的内容。法律解释学有助于搭建不同学科交流的平台。法律解释学通过抽象出各法学学科解释法律的一般规律,促进各学科学术的交流和沟通。

第二,体系的完整性。法律解释学具有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这是由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的。法律解释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解释方法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这些知识经过总结,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其次,各类法律解释方法在长期的案件裁判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自罗马法以来,经过概念法学、自由法运动的发展,尤其是萨维尼等人的卓越贡献,目前法律解释学已经形成了包含自己独特的概念、制度、规则的理论体系。再次,法律解释学的各方面内容也具有内在的逻辑。正是由于有这种严谨的逻辑的支撑,使法律解释学形成由各个理论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内容的应用性。法理学相对于应用法学而言,其属于理论性的学科。[27]法理学探讨法的概念、本质、功能等法的一般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辨特征。由于其旨在探求法律规范制定、运用的一般规律,并不直接指导法官在实务中对于个案的裁判,所以它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而法律解释学与此不同,其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法律解释学是以法律适用中的方法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件裁判中如何选取、理解法律。法律解释学是研究法律解释的学问,正是因为它具有技术性,因而,它在各个部门法中都可以适用;由于其具有价值中立性,因此,可以为具体的部门法所运用。法律解释学是以法律解释的实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虽然也存在理论思辨的成分,但更多地具有经验(empirical)的色彩,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并规范法官如何从事具体的法律理解以及案件裁判。法律解释学是一门应用法学(praktischeRechtswissenschaft),其实践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第四,适用范围的特定性。法理学以研究法的一般规律为特点,所以,法理学为所有研习法律的人提供共同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适用范围是十分宽泛的。法律解释学的适用范围是特定的,其主要是为案件裁判者裁判具体个案服务的。司法裁判活动通常是逻辑三段论的运用活动,而法律解释作为确定大前提的活动,是裁判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学者也可以对法律进行解释,但大多数仅仅是为裁判者提供参考。如果法理学是所有研习法律的人的共通的知识的话,那么,法律解释学是从事案件裁判的法律人的共通的知识,是法律人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工具。

从今后发展趋势来看,法律解释学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过去,我们将法律解释学包括在法理学之中,过分强调了其理论性、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应用性和可实际操作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并不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律解释学的功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多年来,我国法理学的研究特点过于抽象,与具体司法操作实践有相当距离。将法律解释学完全作为法理学的一部分,可能会掩盖法律解释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特点。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认为,将法律解释学从法理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地充实、完善其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法律解释学与部门法学

不过说到底,法律解释学与部门法学是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必定存有明显的差别。有学者认为,两者是从抽象和具体不同层面的视角出发,对于法条适用的研究,可以说是“道”与“术”的关系。[28]此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将法律解释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看作是普遍适用于各种解释活动的知识,或者视为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法律解释学所提供的这些知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道”。而部门法学研究各种具体法条的含义,都是研究这些法律解释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从这种角度把法律解释学看作是一种“术”也是不无道理的。具体来说,法律解释学与部门法学具有如下的区别:

第二,从适用范围来看,部门法学是以相应的部门法为中心的一门学科,部门法因其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存在重大区别。然而,法律解释学是以解释方法为中心的一门学科,两者之间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法律解释学的核心原理是各部门法所通用的。法律解释学是适用于部门法学的方法论,其为部门法学中的解释法律现象提供了一种方法或思维。这套方法对于民法、刑法各个领域的司法实践都有指导意义,从而在部门法的实践中形成了民法解释学、刑法解释学、宪法解释学等。由于各个部门法学要运用法律解释学的一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部门法中的解释学都是法律解释学在具体的法律部门中的应用和延伸而已。

法律解释学是对各个部门法所运用的解释方法的系统归纳,它普遍运用于一切部门法的研究和适用活动。实际上,在部门法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解释方法去阐明自己的解释结论,而这些解释、论证的路径也可能被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所学习和采用。因此,法律解释学对部门法运用的总结,同时包括了解释论研究实践和司法适用实践。法律解释学并非是为了解决具体法律部门的法律条文,也不是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简单列举,而是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系统理论。法律解释学并非研究具体法律条文的解释,而是研究所有法律条文解释中的共同方法和规则。而部门法只是针对其特定调整对象展开的,其解释的文本通常也限于该部门法之内。法律解释学是提供给法律人以研究工具、方法、技术等知识的学科;其目的并非是要去阐释每一个法律,去阐明每一个具体条文的确切含义。

第三,从学科特点来说,部门法学具有较强的本土性、国别性,同一部门法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各国部门法学所解释的对象和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世界范围内对成文法的解释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主要是因为法律规范和文本受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大,而解释方法作为一种发现和阐释法律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工具的中立性,这就决定了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解释方法,在不同的国家往往都是解释者所共同采用的方法。不论解释者持有何种观点,或者具有何种学说背景,或者站在何种立场,都要依照法律解释学所提供的系统方法进行解释。

第四,从功能来看,部门法学是以完整调整各类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消灭作为其目标的,而法律解释学是针对某个具体案件就某个法律关系在某阶段的特定适用所进行的研究。其并不研究具体的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内容和归属。

法律解释学实际上不是要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法条的含义,而是帮助我们提高自觉运用正确方法解释法律的能力。对整个部门法的理解,常常可以借助于各部门法学,来完成对现行法的解释。但是,对于所有法律理解中的规律的探询,则不是部门法学所能完成的任务。每个部门法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于揭示法律体系解释中的规律性问题。法律解释学不仅注重于法律的适用,同时也在适用中弥补法条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法律的创新。所以,萨维尼指出:法律解释=法律重建(rekonstukzion)。解释者应当站在立法者的立场上,模拟后者再次形成法律思想。[29]

(四)法律解释学与民法解释学

法律解释学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对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不同法律部门的解释学。本文之所以以民法的解释活动为视角,主要原因在于,民法解释学最集中体现了法律解释学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法律解释学的起源来看,法律解释学与民法解释学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代,早期罗马法虽然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但其主体部分在民法领域。而早期罗马五大法学家的著述,对法律解释方法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以民法为对象展开的,近代的萨维尼等学者更是在研究罗马法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近代民法体系,同时也在解释的方法论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从这些大师的著作中,实际上已经把民法解释学等同于法律解释学,因此,法律解释学主要是以民法文本为主要解释对象的。

从近代以来的法典化运动来看,民法典往往是各国最先颁布的法律。因此,法律解释学产生之初,就是以民法为其解释对象的。法制史上的偶然,也使得法律解释学的理论基本上是从民法解释学脱胎而来。因此,我们说民法解释学最充分地体现了法律解释学的方法和思想,也可以说,法律解释学是从民法解释学中诞生的。

从大陆法系的法学发展历史来看,民法学一直是法学思想的发源地。民法学作为法学思想发源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民法解释学的理论广泛地被其他法律部门的学者所吸收和借鉴。

第二,民法包含所有部门法中最丰富的价值判断结论,协调了最丰富的利益关系。以民法为对象讨论法律解释学,能够解释法律解释学的各个层面的问题。与此相适应,民法中所包含的成文的法律规则也是数量最多的。民法中包含了很多基础性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解释也是其他法律部门的规则解释的前提。例如,“占有”、“财物”等概念,其含义的界定也是刑法解释的基础。此外,民法协调的利益关系类型也是最丰富的,总体上讲,其既协调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协调平等民事主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其协调的利益关系类型的丰富性来看,是任何其他部门都无法比拟的。

三,民法解释学是法律解释学在部门法中最充分的体现。民法的内容丰富,因此,其解释适用需要很多解释方法。例如,社会学方法、比较法方法等,即使在其他法律部门适用有限,也可以在民法中获得广泛适用的空间。另外,民法的私法性质决定了,法官对其进行解释时,拥有更大的解释权限。在私法领域,贯彻“法无明文禁止即为允许”的规则,这就使得法官在解释民法时应当尽可能地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这就意味着,民法以保障权利为目的,在法条运用上弹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容许法官自由裁量,因此运用法学方法的空间较大。尤其是,民法与刑法不同,刑法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法官不能进行漏洞填补的操作。而民法解释中,法官可以通过类推适用等各种方法进行漏洞填补。可以说,民法学是培育和孵化法律解释学的最佳土壤。

第四,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生活,社会生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作为成文法代表的民法典是稳定难变的,因此,在后民法典时代更需要法律解释学的方法对民法予以补充和创新,民法体系才能与时俱进。

四、法律解释学的体系

根据解释对象的特征的差异,法律解释学可以分为狭义法律解释方法、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解释方法、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三大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解释方法的合理体系。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解释对象的完整性。法律解释对象是广泛调整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规范,种类繁多、数量庞杂,难以一一穷尽。尽管如此,法律解释学作为指导法律解释活动的学问,需要为各类解释活动提供有效的解释方法。因此,这就需要对法律解释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解释方法,覆盖各种解释对象的解释活动。在制定法中,多数法律规范都具有一种或者多种较为明确的含义,其基本上可以通过文义方法,或者结合体系、目的等因素来探明法律规范的意思。应当说,这是法律解释对象的主体部分。制定法中还有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两类规范,只有方向性指导而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意义需要根据个案情况作出判断,属于制定法中一类特殊的解释对象。此外,制定法上还可能存在法律漏洞,需要根据习惯法、法律原则等不同方法去填补法律漏洞。因此,一般法律规范、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法律漏洞基本涵盖了所有解释的对象,以此分类为基础的各种方法也将使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解释方法。

第二,解释方法的科学性。正是因为不同解释对象在表现形态、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决定了所需求的解释方法的差异。根据不同解释对象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解释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能够保证有的放矢。例如,对于具有较高共识度的法律文本,可采文义解释方法,仅凭对文本表面意思的理解获取规范意旨;而在法律文本具有多重理解时,需要根据法律文本的体系或者立法目的作出选择,如此等等。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对各种方法具体应用过程的详细考察,并提出各个应用环节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有利于解释者顺利运用各种方法。

第三,解释方法的层次性。从一般法律规范到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再到法律漏洞,其解释难度逐步增加。与此相适应,各种解释方法也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由各种不同难易程度的方法构成的体系,体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具体来说,狭义的解释方法应当在文义的范围内,不管是何种理解,解释结论都没有超出文本可能的内涵范围。而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价值补充仍然可能存在文本可能的内涵范围,只不过,此范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具体问题作具体判断。而在漏洞填补中,解释结论已经超出了文义可能范围,甚至根本没有供解释的文本。从狭义解释到价值补充,再到漏洞填补的三类方法,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偏离法律文本内涵的可能范围,因此,如果能够应用狭义的解释方法,就不能采用其他的解释方法。

五、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

经由科学方法获得知识才是最可靠的。解释学理论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法学研究的发展,也为法律解释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尤其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哲学诠释学的发展在传统诠释学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作为诠释学一个类别的法律解释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一)解释学的方法

法律解释学是解释学的分支,所以,其也要大量运用解释学的方法。例如,解释学理论中的前见理论、解释学循环等,在法律解释中也经常采用。解释学中的客观性理论,对于法律解释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逻辑分析方法

法学本身是追求严谨逻辑的科学,解释学也不例外。解释学本身就是司法三段论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系解释、反面解释、类推适用等方法,实际上都是逻辑推理的展开。法律解释学中所遵循的规则,包括了演绎、归纳等逻辑推理方式。法学方法应当不断地运用逻辑推论。

(三)社会实证方法

法律解释学是指导法律解释活动的科学,也是对法律解释活动中规律性的总结。所以,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应当采用社会实证方法,即通过调研、走访、问卷等各种方式,了解各种法律解释活动的现状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提升。[33]通过实证调查来进行挖掘和分析,用实证数据或描述来说话,摆脱“僵化的法条”束缚,开展“活跃的法学”文化。[34]

(四)历史研究的方法

法律解释学中的历史解释深受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也是历史研究方法在解释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历史研究,我们也可以探求法律解释学的起源和发展,并掌握其发展趋势。另外,历史研究的方法,还可以开拓法律解释学研究的视野,了解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解释学。

(五)比较法的方法

近代以来的法典化运动,使得制定法在各国受到普遍重视。与此相应,法律解释学也开始繁荣发展。通过对各国法律解释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为我国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比较法方法的采用,也为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六)体系研究方法

六、我国法律解释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法律解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自第一部成文法颁布之日起,法律解释活动就已经随之产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法学,尤其是法律解释学,堪称最为古老和传统的学问,其与神学、医学并列为三大职业学问(TheThreeProfessions)。[36]可以说,无论是成文法国家,还是判例法国家,法律的解释都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说法律解释学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这一方面表现为法律解释的对象即法律文本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为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内容上讲,法律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不同的时代又面临不同问题;而西方自近代以来,经过萨维尼等人的发展,法律解释学日益成为一门成熟的学问,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虽然法律解释学所探讨的解释方法等具有价值中立性,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但毕竟法律解释的对象是不同国家的法律,法律是根植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异域文化可资借鉴,但毕竟难以直接指导中国的法律解释活动。在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加强针对中国法律适用活动的法律解释研究,也成为当代法律人面临的重点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解释学经历了起步和发展的阶段,从其发展的轨迹来看,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1)学说继受阶段。在初期,我国学者主要对国外的法律解释学理论进行继受。例如,段匡教授的《日本民法解释学》就主要是介绍日本的法律解释学理论。再如,我国台湾地区翻译的拉伦茨教授的《法学方法论》,也为直接继受德国法律解释学奠定了基础。(2)理论反思阶段。在经历了初期的积累之后,我国学者开始对国外的法律解释学理论进行反思,并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如司法解释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制度等,反思学说继受过程中借鉴而来的国外理论,并努力实现其与我国实际的结合。

总体来说,目前阶段的我国法律解释学具有如下特点:

(一)概念法学思潮对我国法律解释学的影响较小

在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律解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法学到自由法运动的发展历程。所以,其法律解释学大致经历了概念法学阶段和自由法运动阶段。王伯琦教授认为,“我们从古至今未有过概念法学,以后亦不见得会有概念法学发生。”[39]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引介了概念法学的思想,但是,并没有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同。在法学教育中,也没有系统介绍过概念法学的思想,其对于法律人的影响较少。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中,概念法学并没有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在民法学界,也极少运用概念法学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没有进入到概念法学阶段,更不要说超越这一阶段。这一看法并非没有道理。因此,从我国法律解释学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未曾有过,也不会再面对“发挥克服概念法学弊端的功能”这一问题。

(二)法律解释学受民事立法进程的影响较大

(三)解释学理论具有复合的学说继受的特点

(四)我国法律解释学与制定法的完备同步发展

法律解释学的对象是制定法,其必然以制定法的完备为前提。在我国,法律解释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制定法的完备而同步发展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有较大进展,立法成果丰硕。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法律解释学也开始发展。尤其应当看到,我国的法律制定体现出复合继受的特点,因此,法律解释学也要围绕如何在法律复合继受背景下,实现法律的体系化。

(五)我国法律解释学受司法解释的影响较大

我国的司法解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制度,在法律解释中,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中法官通过判例完成的法律解释工作,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司法解释来完成的。司法解释统一了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为法官的解释提供了指引,并且弥补了立法的不足。[44]在每一部司法解释制定颁行之后,学界围绕司法解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也丰富了法律解释学的内容。

需要指出,在我国当前关于法律解释学的研究当中,研究的成果不少,学界关于解释的方法,学界提出了诸多意见,但是并未建立其一套具有共识性的解释规则,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些意见并未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从而成为裁判者的技能,以至于造成了针对同一条文不同人的解释相去甚远的现象,更不用说对同一事实如何寻找法律依据进行裁判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同法不同解、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比比皆是,损害了法律的可预期性和司法的权威性。[45]为此,需要通过法律解释学为法官提供正确的解释方法。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立法逐步健全,尤其是民法典的框架已经建立,其主要部分已经完成,民事立法不断完备化和体系化。在此背景下,法律解释学的发展是因应时代需求的必然产物,可以说,法律解释学的时代开始来临。[46]可以预见,我们的法学研究将完成几个转化:

一是从注重立法论的研究转向注重解释论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类型案件频发,法律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法不能及时作出回应,司法解释也无法解决,解释者的任务就是通过解释活动来提高法律对社会的适应性。法律解释必须在适用到具体个案时才会产生意义,现实法律无法自身产生解释,必须投射到个案事实中。[47]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从“立法者的时代”转向“解释者的时代”。我国法学研究的目标,更多的是法律适用问题,而不是法律制定的问题。

二是从注重注释法学转向注重方法论的研究。随着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司法的可信赖程度也随之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然而,对法律的准确理解有赖于科学、系统的法律解释方法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注释法学向方法论研究的转向,符合司法实践推动科学法律解释活动的发展趋势。

三是从重视抽象性的司法解释的研究转向个案的法律解释的研究。从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法律实践来看,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法律解释活动多为司法解释。个案中的法律解释还未能成为法学研究的重点。随着社会诉争案件和法律问题的复杂化,个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法律解释学也应当作相应的转向。

四是从抽象的法律理论的研究转向对法律操作技巧的研究。我国法理学过分注重抽象的法理思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部门法的指导。法律解释学作为部门法学和法理学之间的桥梁,其不仅可以沟通各个法学学科,而且,可以为部门法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2]朱晓松:《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法律解释分析》,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译者序言,第2页。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5]参见[德]哈夫特:“法律与语言”,载[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6]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8]参见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9]参见肖扬:“薪火相传寄未来”,载《法制》2008年第2期(卷首语)。

[10]参见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11]参见陈金钊:“再论法律解释学”,载《法学论坛》2004(2)。

[12]参见陈寿灿编著:《方法论导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3][英]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88页。

[1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15]MichelTroper,Laphilosophicdudroit,PUF,Quesais-je,2003,p.98ets.

[16]参见[德]萨维尼:《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杨代雄译,胡晓静校,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7]季卫东:“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对西方法律解释理念发展史的回顾与总结,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18][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4页。

[19]参见[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3页。

[21]参见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22]胡旭晟:《法学:理想与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3]王夏昊:“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及其地位”,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1期。

[24]参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0页。

[26]参见[英]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第4页。

[28]参见孔祥俊:《法律方法论》(第一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9][德]萨维尼:《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杨代雄译,胡晓静校,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0][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1]FranzBydlinski,JuristischeMethodenlehreundRechtsbegriff,Wien/NewYork,SpringerVerlag,1982,S.554.

[32]参见[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33]100多年前,霍姆斯就曾说起:“对法律理性研究的未来,掌握在熟悉统计与经济学的人手中。”Holmes,ThePathofLaw,110HarvardLawReview991.1001(1997).

[34]参见刘尚志、林三元:《从“僵化”的法条到“活跃”的法学:台湾法学实证研究发展现状之分析》,载刘尚志、陈惠馨主编:《第二届全国法学实证研究研讨会问题》,第202页。

[35]Jhering,Geist,Ⅱ,2,S.388.

[36]参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0页。

[37]2006年5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民法学与宪法学学术对话”是民法学者与其他学科学者加强学术交流的重要活动,会议内容参见《民法学与宪法学学术对话纪要》,载《法学》2006年第6期,第118-128页。

[38]参见王轶:“对中国民法学学术路向的初步思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的缺陷及其克服”,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第87-97页。

[39]王伯琦:《王伯琦法学论著集》,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33页。

[40]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41][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2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42]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孔祥俊:《法律方法论》(全三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43]许中缘、熊丙万:“民法典体系化的哲学”,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3)。

[44]参见曹士兵:“最高人民法院裁判、司法解释的法律地位”,《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45]参见江必新:“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46]参见季卫东:“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对西方法律解释理念发展史的回顾与总结,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47][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17页。

THE END
1.最新!(2024版)最高法院已发布司法解释汇编林晓明导读:截至2024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共发布至法释〔2024〕13号,小编完整梳理了2001至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并完整梳理了每部司法解释修订时间、效力状态并进行了标注,点击标题即可阅读法律全文,整理不易,如果您觉得有用,欢迎分享收藏,随时查阅学习! https://lawyers.66law.cn/s270534a022d6b_i1491004.aspx
2.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重点条文解读(下)法律条款1.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四条规定转让拼装或报废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同时《解释》第二十条明确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责任不以明知为主观要件。《解释》正式稿虽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转让人、受让人向前手追偿的条款,但司法实践中转让人、受让人可依据其与前手之间的法律关系,向前手主张http://fw.mwfw.cn/fltk/236417.html
3.诉讼逆转法学理论研究之于疑难案件办理当办案到细微处,就会发现,大量有法律意义的社会生活事实是找不到对应法律条文的。此时如果不懂得如何斥诸于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习惯及法理学说),又如何给出有力的代理意见、如何说服裁判者呢? 尤其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时,理论功底尤为重要。疑难案件之所以疑难,往往即在于欠缺法律的明文规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064100
4.合同争议条款的解释规则与司法认定至正一般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司法实践中,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法官应立足于案件事实综合运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及目的解释等解释方法对争议条款进行严谨客观的阐释,以期获得最佳的解释结论,实现案件处理的客观公正。具体解释方法如下:首先,以文义解释为基础。从法律解释方法一般顺位来看,文义解释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806847941864669902&wfr=spider&for=pc
5.法律的意义模糊及其救济方法法律的统一性、明确性和规范性,不能放任法律意义的模糊,因此,寻求法律意义的明晰和确定,是法律人必须完成的使命。法律解释的基本任务即通过语言、文字或行为的方式交代,明晰因法律意义模糊而产生的困惑,其效力基础在于有权解释的强制性以及人们对法定权威的接受性。但在疑难、复杂案件中,当案件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对接与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2.html
6.最高院民二庭《民商事审判若干疑难问题》全系列蒋艳超律师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纷繁复杂以及立法与司法解释的相对滞后,民商事审判中出 现了很多类型新、争议大的疑难问题。为加强对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的监督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民商事审判中存在的若干 疑难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主要涉及公司法、企业改制、破产法、合同法、担保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720.html
7.整全法是一种反思平衡吗?——德沃金法律理论与罗尔斯方法论的比较本文认为:首先,德沃金著作中没有明显依据支持两者的等同;其次,将整全法理解为反思性平衡,意味着将追求某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客观裁判原则/规则,视为判定法律理论成败的标准;而此标准不仅在实践上无法获得,在理论上也忽视了法官在法律解释中扮演的建构性角色。https://www.douban.com/note/773224428/
8.论法律解释的逻辑要素法律解释方法 逻辑要素 位阶 四要素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1093836.htm
9.无讼阅读合同法违约金调整规则分析与最高院司法解释保持一致,在违约金调整的启动程序上,广东高院在《广东高院关于民商事审判实践中有关疑难法律问题的解答意见》(2012年3月1日)第1条关于合同法疑难问题的第1款中作出了相关规定[2],指出法院对违约金的调整不应主动进行,但考虑到当事人的诉讼能力问题,强调注重法院对此问题的释明。山东高院在《山东省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15e2fd99-a420-4d2b-885d-6746e84009b2?downloadLink=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全新修订)法律出版社本书以《刑法》及其解释为中心,按照《刑法修正案(十二)》修订,*条文注释、关联法规的形式对刑事法律制度内容逐条进行讲解,全面且详细地介绍我国刑法基本法律制度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等,尤其是各罪名的构成要件,以及相应立法、司法解释对该罪名认定上的特别规定,并收录决定、立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以供读者准确掌握。这https://h5.youzan.com/v2/showcase/goods?alias=3nhs7vhgrggylyg
1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律解释方法的发展同时,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法院审理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颁布了一些重要的司法解释,如《商品房买卖司法解释》、《土地使用权纠纷司法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尤其是针对各地法院审理案件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在这些解释中,既广泛运用了各种狭义法律解释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901
12.法律解释的真谛:波斯纳法律解释理论梳理法信基于对制定法和普通法差别的分析,波斯纳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法律解释是制定法的一个问题,而普通法则不存在法律解释问题。他认为,要理解和评价普通法,我们无需解释的概念,而且我也想不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处。对于象我这样不认为解释在疑难案件决定上是获得确定性甚或确信的一种一般说来相当可靠的方法的人来说,在着手处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97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