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播出节目《广东佛山巨额骗贷案始末(下)》,以下为节目内容。
从1994年到2001年,冯明昌由渔贩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海知名的企业家。在两任当地财政局长的扶持下,冯明昌隐瞒事实,采取种种欺诈手段,套取国家财政资金17.44亿元,随着有关部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专案组逐渐发现了一个蛀虫贪婪的本质,进入1999年前后,冯明昌把诈骗的目标进一步转移到了银行的贷款上。
“华光案”的发生,使得中国工商银行南海支行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这里的原行长林裕行被检察机关指控为此案的又一个重要被告,那么,林裕行在这起案件中是一个什么角色,他与冯明昌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林裕行,广东佛山市人。在担任工商银行南海支行的行长之前,林裕行并不认识冯明昌。1999年,林裕行来到工商银行南海支行走马上任,上任的第二天,林裕行即来到了冯明昌的企业。
记者:你跟冯明昌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的?
林裕行:我去到南海,就去拜访大的客户,就由我们信贷部门安排,因为我初到南海,不熟悉,人生地不熟,由他们安排我第二天,应该是第二天去了他的厂。
冯明昌:他就问我有没有要求?我说如果可以的话,你就借三四千万人民币给我,补充流动资金。
记者:这是你们第一次认识?
冯明昌:对,第一次认识。
解说:
一个是急于扩大产业规模的所谓知名企业家,一个是急于寻找贷款对象的银行高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钱!冯明昌与林裕行一拍即合。林裕行上任之后,很快就加大了对冯明昌贷款的规模,1998年华光集团还只有两亿多元的贷款,1999年就飚升到了7个多亿。
采访林裕行:
记者:当时想没想过,如果冯明昌还不上贷款你们怎么办?
林裕行:因为做银行的每一笔贷款都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没想到它原来的风险是这么大。
记者:如果还不上怎么办?
林裕行:你说没想过那肯定是有想过,每一笔贷款都有想过,都有自己,都有担心。
一方面为了追求业绩;另一方面受冯明昌当时名气的影响,林裕行盲目的扩大了对冯明昌的贷款额度,而冯明昌为了应付银行的审核手续,采取了种种的造假手段。
冯明昌庭审现场:
公诉人:从1999年以来,冯明昌提供给工行南海支行用于骗取贷款的虚假合同、虚假财务资料、虚假抵押物估价证明、虚假担保合同等,向工行南海支行贷款的有关申请、合同、借据、银行凭证。冯明昌向工行申请贷款就从来是以借新还旧的形式,也就是从来没有归还过贷款,所以不论是在贷款的哪个时段提供虚假的证明,都认为应该是采取了欺骗的手段。
采访冯明昌:
记者:你应该知道这种根本是极不相符的财务报表是伪造的,而做假账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冯明昌:这个事情我当时考虑没有这么严重。
记者:你的财务人员没有告诉你这是做假账吗?
冯明昌:没有。但是最重要一点,因为我实质不是假,虚的,搞一点擦边球也没所谓啦。
记者:按照程序来说一个企业向你提出贷款,银行这边应该做什么样的审核程序?
林:应该由信贷主管这个企业的信贷员去调查。
记者:要进行内部调查?
林:对,对这个企业进行调查评估,然后就把意见送到支行的信贷部,由支行的信贷部再对这个下面的信贷员所提供的意见是否真实,再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记者:现在看来这几个环节都有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
林:起不到作用。
记者:为什么呢?
林:这个我真的,作为我本人,我也不知道我们下面存在这么大的漏洞。
记者:作为行长来说你的责任在哪儿呢?
林:(沉默)
采访广东省银监局张宁:
冯明昌向工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往往是以购买原木作为一个要求贷款的理由。那么对这样的一个贷款的申请,工商银行南海支行没有认真地去履行这样的一个审查,这样一个职责。
对于林裕行给予的这种巨额贷款的帮助,一向出手大方的的冯明昌自然投桃报李,又是送钱又是送高级轿车,双方很快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采访佛山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邝玉伦:
记者:到最后林裕行给冯明昌的关系密切到了什么程度?
邝玉伦:密切到有求必应,
采访佛山市纪委副书记乔平:
华光向银行每贷一笔款,(林裕行)就是要求1%的提成,所以华光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所以他们形成了互相利用的关系。
据检察机关调查,2001年至2003年的春节和中秋节期间,冯明昌先后五次给予林裕行170万元人民币,2001至2002年间,冯明昌先后四次邀请林裕行去香港、澳门旅游,每次给予林裕行十万元港币,共计港币四十万元。
冯明昌的慷慨大方让林裕行的贪欲变得越来越大,2002年的一天,他将冯明昌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冯明昌:他还说了一句话,如果我离开南海,你给南海工行的利息差就不用给了,那个时候我就是想,如果我不给他,我又是一个生意人,如果我不给他,他是很惨,如果翻脸的话,他不贷款收回去,他一句话,我还不清楚怎么办?第二,他也说明了不用我还,他离开南海的时候,以后的工商银行借给华光的钱不用给这个利息差,所以我准备就是用这个利息差,他原来开口就是6000万,不是31000万的。所以就给了。不给不行的。
记者:你明白这个钱收不回来了。
冯明昌:这个已经收不回来了
记者:给他的时候就是没有想过会回来。
冯明昌:没有。
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让冯明昌与林裕行彻底变成了利益同盟,在冯明昌的近于疯狂的行贿下,林裕行主持下的工商银行南海支行沦为了冯明昌的提款机,为了更方便的取得贷款,林裕行甚至主动为冯明昌设计骗贷的手段,至于银行的一层层审核手续,则完全成了走过场。
林裕行庭审现场:
在取得了多家银行,尤其是工商银行南海支行的巨额贷款后,冯明昌继续虚假地膨胀着自己贪婪的欲望,他又接连成立了南海华泰木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空壳企业,在冯明昌的名下,有名无实的企业总数达到了14家,这14家企业既相互关联,对外统称“华光集团”,员工总数超过一万人,成为南海乃至佛山市最为显赫的民营企业之一,冯明昌从此登上了事业的巅峰。
处于事业巅峰的冯明昌不得不时时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虚荣、繁华的背后,他拿什么来还钱。因为他所有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或是财政资金借来的,由于庞大的开销,毫无节制的挥霍,请客送礼等致使冯明昌旧帐未还又添新帐。然而有借自然有还,但连年的贷款已成天文数字,冯明昌自己知道根本补不上这巨大的黑洞。
采访广东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总队长李善雄:
根据我们查实他也是按时的交还银行的利息,但最后查实的他根本本金就还不上,不断地以借新还旧(的形式),支付一部分很少的利息,来取得银行的信誉。
在外人眼里,庞大的华光集团当时相当繁荣,但实际上这个民营企业集团此时已经没有能力盈利了,甚至有的企业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为维持企业的运转和繁荣的表象,冯明昌只有继续骗取贷款,而为了让骗术通行无阻,冯明昌不仅对林裕行,还对林裕行的上级,工商银行佛山市分行原行长林俊江,以及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原副行长叶家声施以重金行贿,以图对方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
叶家声庭审现场:
公诉人:首先宣读的是证人冯明昌的证言。当时叶家声到南海支行考察后,来我公司拜年,我让妻子卢碧茹封了三万元港币的红包给叶家声,在2003年春节后,由林裕行带叶家声等人到我公司拜年,我让卢碧茹封了一个三万元港币的红包给叶家声。此外,在2003年春节后,我和叶家声、林裕行等人去南海吃完饭,在桑拿的包间里我从公文包里拿出港币两万元送给叶家声。
在冯明昌的金钱开路下,叶家声等人对冯明昌的骗贷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大开绿灯,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工商银行佛山市分行原行长林俊江利用职权在为冯明昌批准了5亿元的贷款额度后,便向冯明昌借款800万元。
冯明昌:林裕行带着他来,我办公室,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一开口就是帮我借钱,借钱,当时我说没有,不行,因为刚刚5个亿才给了我,你明不明白,我说不借不行,还有南海工行行长,就算你是我,你敢不接吗?就是这么简单。
记者:那么你给给他800万,有没有想过他会还给你?
冯明昌:原来我认为他是借的,后来看到他提都不提。
记者:有没有要过?
冯明昌:不敢,真的不敢。
林俊江:我开了口了,就是说佛山市行长都开了口了,就是林裕行他都出面了,就是看在信贷关系,碍于这种情面,他就同意了。
记者:这里曾经是林裕行的行长办公室,冯明昌经常来到这间办公室与林裕行商谈贷款的事情。如果说刚开始林裕行、林俊江等人还不了解冯明昌是靠骗来获得贷款的话,到最后他们已经非常清楚冯明昌的底细了,但那时他们已经身陷骗局,不能自拔,进而成为了冯明昌骗贷的同伙,就这样几个人导演的骗局越来越大,所造成的金融黑洞也就越来越深。
实际上,冯明昌清楚的知道,他与林裕行、林俊江、叶家声等人的关系仅仅在于互相利用,贷款的数额越大,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越深,银行一旦停止贷款,冯明昌的企业就无法运转;而冯明昌一旦停产,先前所有的贷款就再也无法收回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冯明昌与林裕行等人的这种疯狂的交易只有继续维持下去。
采访:
冯明昌:(林裕行等人)表面上是支持企业发展,实际上他是一箭三雕。三,一二三的三。一箭三雕:第一,南海工行的利息收入全国支行第一。挣大钱,银行挣大钱。第二,小集体(吃)回扣,我每年都要给他一千万到两千万的回扣发奖金。第二个例,第三个例林裕行(说)帮帮忙我想搞个投资,要我给他钱。我不给(不行),不是一箭三雕吗?
据我们统计,冯也交代,融洽各种关系就是大概接近2个亿。
在冯明昌与林裕行等人的同谋下,华光集团披上了一件“皇帝的外衣”,熟知内情的几个人,都没有也不愿戳穿这一骗局,而任由这个骗局越骗越大,越骗越离谱。
贷款需要向银行提供足额的抵押物,冯明昌照样用金钱铺路,买通沙头镇国土所原所长李权永和房管所原所长姚丽云,为冯明昌开具虚假的“土地证明”和“房产证”,其中涉及虚假土地面积2158亩,虚假房屋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占抵押贷款总面积的80%之多。
采访广东省国土局资源厅监察室副主任刘克斌:
在2001年7月间,原南海市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公章,下到沙头镇,一天就为冯明昌发了一百多个房产证。这些房产证全部都是违规发放的。据我们调查核实,这些伪造的房产证有的是在冯明昌已经取得贷款的情况下,补办伪造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冯明昌的要求先伪造好,放在房管所,等到什么时候需要贷款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采访李权永:(冯明昌)找到我们镇里面,这样就让我们帮他写,(我)也没有想太多,以为虽然是违规,但是好像觉得这个跟我们责任不是太大,所以就没有考虑太多了。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从1990年至2003年,冯明昌共向中国工商银行南海支行等7家金融机构累计贷款1125笔,共计105亿元人民币,至2003年案发时,尚有100笔共25.86亿元的贷款未能归还。其中工商银行南海支行占70笔17.1亿元,仅在工商银行南海支行的70笔贷款额中,就有62笔15.44亿元贷款存在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从他结果来看,他是根本不想还,也还不了。为什么呢?企业年年亏损,盲目投资造成损失这么巨大的话,根本还不了。
冯明昌:十几家企业当时真正运作的有四五家。
记者:其他的企业做什么用呢?
冯明昌:都是没有用的,这个(空)壳,本身一个壳而已。实际运作的是几家。
一笔又一笔的国家财政资金和银行巨额贷款支撑着冯明昌膨胀的野心,通过弄虚作假,伪造经营业绩,连年亏损的华光集团被炒作成南海的“明星”企业,甚至被称为“亚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然而,这种建立在虚幻中的繁荣,终究是破灭的。
华光集团暴露的问题,促使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银行部门的监管,多家银行几乎同时停止了对华光集团的贷款,“华光集团”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巨人,轰然倒下了。
华光集团存在重大资金问题被暴露之后,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纪委、监察部与有关部门迅即派出工作组赴广东指导办案。广东省纪委组织协调公安、检察、审计、银监、国土、税务、财政和外汇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佛山南海,开始了一年多的调查,最终揭露出了冯明昌等人精心编造的弥天大谎。
采访广东省纪委副书记赵振华:
从1990年以来他的贷款一共是1125笔,总数大概是105个亿。要把这里边区别开,哪些属于贷款诈骗的,哪些属于正常贷款的,这个任务非常重。第二个,他这个涉及人员多,从目前查的情况来看是两百三十多人,其中既有社会人员,也有我们的公职人员,既有地方干部,也有银行金融系统的干部。所以要把这个问题全部搞清楚,在外面的要抓回来,所以这个我们费了很大的劲。
冯明昌的忏悔:对不起国家,对我的期望。包括华光,虽然我不愿意,事实到现在已经造成的损失,我本人很对不起。
林裕行的忏悔:最后悔的当然是造成了银行这么大的损失,对不起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信任。每当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都非常之心痛。
主持人:华光案共涉及党政机关、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人员233人,其中厅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13人,有80名国家公职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有69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华光案是涉及多种犯罪行为的特大经济犯罪案件,涉案人员之多,涉案金额之大,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近年所罕见。应该说,“华光案”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光是这起案件本身,更多的还应该是案件之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