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一批中青年学者的推动下,我国法律人类学学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参与到法律人类学的推广、学习和研究中来,让法律人类学成为社科法学和人类学领域的显学之一。
法律人类学是一门很特别的学问;从法学的视角来说,它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说,它是把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从社会整体上研究社会的法律事实,从社会的多样性中反思自身社会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的学问。就我的经验而言,这两种视角都是法律人类学需要的视角,作为有法学背景的人,可以先掌握法律人类学的法学视角,再尝试运用法律人类学的人类学视角。当你能把法律当作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事实来观察、思考和研究时,就把握了法律人类学的真谛。作为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人,直接以法律人类学的人类学视角进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如何把法学和人类学勾连起来,是法学家和人类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法律人类学如何在法学和人类学领域立足的问题。把法学与人类学勾连起来的研究主题,在19世纪下半叶是古代法的文化遗存;在20世纪20年代是初民社会的法律;在20世纪40年代是初民社会的法庭和司法裁判;在20世纪60年代是法律的过程和大规模社会的法律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是法律多元、法律(社会)事实和争议;进入21世纪,是权力和人权、法律全球化和在地性,跨国的法律和实践。正是有了这样一些具有勾连性的研究主题,才使法律人类学不断地打破法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的藩篱,对法学和人类学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法律人类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键之一是它使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田野工作法,即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实证材料,再用浅描或深描的民族志作品将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文化以及作者反躬自省的法律问题展现给读者。在现代社会,这种田野工作法虽然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诸如如何接近或走进研究对象、如何从小地方走向大规模社会、如何获取研究材料、如何书写民族志等,但法律人类学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创新性地改进了田野工作法,使田野工作法仍然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利器和标志。
法律人类学的写作方式与法学的写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法学的写作方式以论证为主,以法律文本为教义;而法律人类学的写作方式则以叙事为主,以社会的日常生活为教义。所以,法律人类学的民族志需要的是作者讲故事的本领,以生动且有诗性(文学性)的文字,比较和展现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运行过程,继而以论证的写作方式反思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要求研究者要讲事实、讲真话、讲实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律人类学的学术抱负。
为了帮助入门者从对日常生活及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和访谈中走入法律人类学世界,用法律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理解和解释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法律世界,《什么是法律人类学》的作者从方法论、法律民族志、田野调查、扩展个案和日常个案等层面,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法律人类学”的问题,给出了从事法律人类学研究的经验路径和理论路径。我相信,这样一个开卷有益的法律人类学读本,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喜爱。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