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个网友床车自驾游携带了大量日用品在贵州剑河县被交警拦了下来,并收掉了他的证件。
交警的意思是,他因为在车厢里携带了大量生活用品,已经属于人货混装。
载客的小汽车,只能将东西放在后备箱和车顶行李箱。
车主情绪非常激动,因为车上全是他们自己的洗漱用品,棉被衣服和日常用品,他们也没有对车座位进行改装,只是将座椅靠背放倒了放了自己的东西。他同时还质疑交警,为什么别人的也放在座椅,不罚别人,只罚他。
并且他还列出了一个理由,自己放得再多东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用品,不是用来卖的货物,怎么可以叫人货混装。
交警则说,另一台车人家后座上只是一点随身物品,而你的车后排座椅位置堆满了物品,就属于人货混装。
交警这么一说,怎么样算东西多,又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
最后还是另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交警查车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按规定,他的车上拉的东西有点多,没什么危险物品,都是生活用品,不需要处罚,需要注意安全。随后交警将证件交还给该驾驶员。
这名工作人员同时还进一步解释,视频中的车辆确实属于人货混装,法律条文中的“货”就是货物、物品,并非用于出售才叫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载客汽车除了后备箱和车顶行李架,其他地方不得载货,也就是不能放置物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开车都会随手在车上放一些随身东西,比如车上放个包包,这种情况就不属于人货混装,法律条文的规定并没有详细明确。
如果认定是人货混装,按法律就是得处罚的。但是现场交警采取了人性化执法,只是进行了批评教育,没有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这个工作人员还说,人货混装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车内装了金属制品,车辆碰撞时可能会刺穿座椅,所以建议私家车后座不要放东西。
有法律界人士首先解释了“人货混装”的意思,他说指的是货车车厢内装货并乘人,或客车车厢内乘人并装载超过规定重量和体积的货物。并且还说了一个细节,《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的载客汽车行李架载货,从车顶起高度不超过0.5米,从地面起高度不超过4米。
他还解释了法律条文中的“货”就是货物、物品,并非用于出售才叫货,而且“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也并没有“营运”的要求。
他认为交警之所以没有对他们夫妻进行处罚,是因为《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交警认为他们是因为情节轻微,所以没有处罚只是批评教育。
他还提醒,如果放的东西遮挡了后视镜、或者将座位拆卸了,这种情况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交警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翻译过来就是会罚你。
网友一:后备箱放了一箱矿泉水,就是人货混装么?
因为,这个问号太典型了。
很多的车主,都会在后备箱放一两箱矿泉水,随时可以拿来喝。可是就是这么个非常常见合理的举动,竟然也有人被交警罚了200块,理由就是“客货混装”。
而很多网友还列举了其它很多离谱的情况。
有一个说,临近年三十,有个市民下班后去大市场买了一些过年的蔬菜和肉类,出市场没多久被交警拦下,判定客货混装,二百多的菜被罚了二千,此事还上了报纸和电视。
有个双层大巴司机说,一个顾客带了几颗大白菜,还有一桶植物油和一些蔬菜,有超市购物单的情况下,还是被罚说客货混装。
有一个网友说,自己去商场买了几件衣服和几颗白菜,放在后座上,又被以“客货混装”的理由罚款。
还有一个说,自己从海南回广西玉林,买了六个榴莲放在后尾箱,结果在码头被罚了六百块。
另一个网友也提到现在过年回老家的常见情形,有时连座椅上都会塞满东西。
有人则直接说,这些行为容易引发恶性事件。
确实,最近也发生过一些针对执法人员的恶性事件,这样的话也算是一种警醒。
网友二:首先,什么是货。以流通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这才叫货!
是的,执法部门和律师对“货”有法律上的解释,可是普通大众对“货”一词同样有自己通俗朴素的理解
还有网友也是类似观点,认为货和物不是一回事。拿去盈利的才叫货,自己用的叫物品。
网友三:自己的东西都不能装,那这车买来能干啥?
是的,一些执法部门的各种操作后,确实不得不让民众发出这样的疑问和感慨。
网友四:是因为拍视频了,单纯的据理力争只会加重处罚。
不得不说,这位网友抓住了权力监督的要点。最近有位在中亚其他国家自驾游的博主,就是多次靠拍视频保护了自己免受各种理由的执法勒索。
有位网友则介绍了一个更具体的监督方法。
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们认为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而现实的情况是,“客货混装”已经成为一些人一些地方的牟利工具,众多网友成了受害者。很多人在日常用车中放些东西,自驾游装载行李,过年来回家乡带年货都有曾被以这个理由罚款的经历。
这,事实上已经变成危害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如果后座放多少东西成为量化是否“客货混装”的关键,那立法机构是否要及时明确执法标准?不要留下太多人为可操作空间。
近年来,家用乘用车行业高速发展,很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而家用汽车日常载物也是常见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而正是这样,以“客货混装”名义罚款的事情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都颠覆了民众的日常认知。
对于这种常见的社会场景,立法机构是不是要根据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用简洁的法律条文告诉民众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怎么判断执法者有没有依法依规在处理,没有的话作为民众该怎么办?对于知法枉法者,有没有民众可监督的快速处罚流程?
你的汽车电瓶只能用3年,老司机却能用8年,修车工告诉你如何做!
使用了20年的车,跑了30万公里如此完美车况!车主是怎么做到的?
最适合穷人开的10款车子排行榜,这些车子的性价比确实挺高的!
车子要不要装挡泥板?为何买新车都没装?这才是4S店的高明之处
自动挡变速箱隐藏的这个功能,很多人汽车开报废,都没有使用过!
很多人明知丰田开不坏,为啥却买大众车?内行人终于说出真话
开车上高速跑长途,一定要检查车上这3个地方,真的是太重要了
发动机故障率最高的三款车,普通人最好别买,油耗高,质量差!
手握32万媳妇想买奥迪Q5L,却偷偷选了它,老司机:家用非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