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说·德政篇(中)

(鲁)哀公问于有若(孔子弟子)曰:“年饥(年成遇上饥荒),用(政府费用)不足,如之何(意谓如何增加赋税)?”有若对曰:“盍(“何不”之合音)徹乎(“徹”是周代通行的田税,依常年平均产量,公家十取其一。自古迄清,大略依十一为赋率常法)?”曰:“二(其时鲁已行十取其二的税法),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谁会让君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附《说苑·政理》: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事”指争端、麻烦)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按:这是行孝道礼治时代的情况)。”

《老子·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自作聪明瞎指挥,多事扰民),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上”据傅奕《道德经古本篇》补)生生之厚,是以轻死。(按:轻死非自杀之意,是轻民生命而重权财声色等外物,在上者无休止地追求生活好上加好,所以轻视民众死活。)”

《贞观政要》卷一:

唐太宗谓侍下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割腿肉喂肚子),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这是鲁哀公与有若的君臣对话,讨论荒年财政紧张怎么办。“国用”与民生的矛盾,贯穿古今,关系民命,极有必要了解圣贤的教导与历史的经验教训。

权贵贪财全非生活需要,只图奴役的威风。故对中国二千年政坛影响最深广者非孔子,还是荀卿那套所谓富国伦。遵照荀子教导,韩非教民:“欲利而(尔,下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秦修始皇陵与阿房宫,耗尽天下人力物力,且弗论。汉初大建皇宫,连高祖都嫌奢侈,丞相萧何言:“非壮丽无以示威”。帝居壮丽才足以向人民“示威”,是算政治账,不是生活需要。公孙弘相汉武,常言:“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积极帮助武帝穷极豪奢,因“壮丽”“广大”代表国家“体面”(表面),化多少百姓血汗都值得,“体内”民众受多少苦也应该。君国至上,百姓至下,所以国用不论增加多少倍也不足以填君国欲壑。世世代代“损不足以奉有余”,以至富贵肥不能减,贫贱食不果腹。孔儒提倡富民息盗因民不足,今人言“高薪养廉”说官不足,似乎上下都不足,故官贪而民盗。没见一位清官因钱太多才廉,官之贪恶决非生活所迫。高低是比出来的,公仆官员要与破产之农、失业之工等社会主人同作为人比较,才能确定谁足谁不足,谁该加谁宜减。这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一面言生活不断提高,一面是人心日益不知足,则其中必有真不足假不足。当今富贵阶级都应听听魏征对唐太宗的谏言:

“陛下(今则宜扩称为“阁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请富贵者忆苦思甜一番,即知此言不诬);若陛下(阁下)以为不足,更万倍于此,亦不足!”

富贵实已有余,不足只是贪欲“以为”出来的假象。倘取天下富贵花天酒地之财以为国用,施诸养民,又何患乎国不足、民不富!】

《先进·十六》

季氏(即鲁大夫季康子,四分鲁国有其二者)富于周公(取民超过周公旦所定之什一赋率),而求(时冉有方为季氏家臣)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为季氏搜刮家财而增加田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弟子们)鸣鼓(声讨其罪)而攻之可也!”

【细按经文语气,“而求也为之聚敛”非叙事之辞,与“子曰”云云口气一贯,《汉书》引用时正全章通作孔子语,甚是,“子曰”二字当冠于章首。季康子地则四分公室有其二,税又什而取二,其财富已远远超过周公封鲁所定取民之制矣。冉求为季氏家宰,不能匡正主过,反而帮季氏聚敛民财,“而赋粟倍他日(往日)”(《孟子·离娄上》)。经过冉求的不仁致富,倍什二而达到什取其四矣。不论作为苛政不仁或破坏税法,孔子都深恶痛绝,不能容忍:“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门不准有搜刮民财的致富能手,弟子们要大张旗鼓地声讨聚敛罪行!《论语》中夫子对弟子的过错最怒不可忍的,莫过于此了。汇聚收敛千家万户之民财于官府,曰“聚敛”,经邦济民使天下安富曰“经济”,二者虽然都是理财,手段有合法与违制、目的有为天下之公与人主之私的本质区别。现今从西洋移译进来之所谓“经济”,实为乱古,如依正名,当谓“聚敛”方名实相副。

季孙欲以(行)田赋(此法比原定丘赋重一倍),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三问),卒(冉有最后)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可见前面是季氏与冉有同访,下面才是对冉有的私谈):“君子之行也,度(权衡)于礼,施(给民)取其厚,事举其中,敛(取民)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丘赋)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贪婪)无厌(厌,满足),则虽以田赋(税亩已倍丘,今田赋又倍税亩),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如果想行政合法),则周公之典(什一税)在。若欲苟(苟且随心)而行,又何访焉(何必问我)?”弗听。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

本章之事,当在哀公十二年不听教诲,一意聚敛之后。古政取民之制,可靠材料无多,故再录孔子之言供参考:“先王制土(土分肥瘠),籍田以力(以劳力分田定税),而砥其远迩(远近平均)。赋里以入(按收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老幼不赋)。于是乎有鳏、寡、孤、疾(四者无役),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止)。……先王以为足。”(《国语·鲁语下》)先王在按土质好坏、劳力强弱均分授田的基础上统一赋税,举措中平,照顾特困,能得民心,故礼能不严而治,也就不难理解。

破坏天下中正原则的是权势贪欲,故孔儒对君臣利用权力聚财致富有许多极尖锐的批判,至今丝毫未减其光辉,值得永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古妇人称公公为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而唐末诗人之《时世吟》则言“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亦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民无去路矣。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扩大领土),充府库(充实国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下同)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夏桀,暴君)也。”(《告子下》)

“公明仪曰:‘庖(厨)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尸),此率兽而食人也。’……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堵)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而食人,人将相食。”(《滕文公下》)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用在当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对外言德内心谋财),争民施夺(对民实施掠夺)。是故言悖而出者(出言悖理者),亦悖而入(亦遭非法报复);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用财发挥自身道行),不仁者以身发财(牺牲一生心力去积累财富)。……‘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孟献子语)此谓国不以利(谋民财)为利(益),以义为利也。长(领导)国家而务(尽力)财用者,必自(出于)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葘(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礼记·大学》)

周秦汉之千年经济变革发展史,董仲舒向汉武帝揭露,实为敲骨吸髓的暴敛史,造成天下贫富悬绝,两极对立:“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供税,下足以蓄妻子极爱,故民悦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人君之尊,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镇长)有人君之尊,里(乡长)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按:以上官赋)。或耕(租种)豪民之田,见税什五(一半交地主)。故贫民常衣牛马衣,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无依靠),逃亡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土红色囚服)半道(占路上行人之半),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占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汉武之初,公私殷富,京师钱贯朽不可数,太仓之粮陈陈相因吃不了,人人自爱重犯法。经武帝外事争霸,内兴土木几十年后,“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汉书·食货志》)孟子言仁义废弃,人将相食的预言应验了。

晁错早已指出:“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商人以财“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吞并土地,令农业破产,农民流亡。除传统的官商勾结欺农外,而今的财本文化策略,煽动整个世界忘乎一切地为财发狂,为富丧生,以利厂商推动高消费牟暴利。他们对中华先哲这些醒世箴言,宜其百般讥嘲。而被金钱权力无情奴役的大多数世人,必能从先哲声讨聚敛、“以财发身”与“以身殉财”的教言中,受到宝贵启迪。】

《先进·十三》

鲁人为长府(“长府”,公家藏财货的府库。据下文可知,“为”是推倒旧府重新扩建),闵子骞曰:“仍旧贯(因旧例办事),如之何(犹言不好吗。按:以上七字,定州汉墓残简本作“旧贯而可”,义胜于今本)?何必改作!”子曰:“夫(发语词)人不言(闵子骞这人不大说话),言必有中(zhòng中肯)。”

【成语“一仍旧贯”,即从此出。改作长府的是鲁君还是三桓?有何政治意图?前人说法不一,都不圆满,不知为不知可也。富贵骄奢无度,官府老是摆阔气图排场,不断推倒改建,执政一人一个主意,政令多变,投机贪贿之徒正可乘机中饱私囊,改作实扰民添乱。所以古人多强调稳重,偏向仍旧,以利社会安宁与文明积累。旧府仍可用,何必改作;夫子表扬此言,“善其不欲劳民更作也。”“仍旧”与“改作”,指鲁长府这一建筑物要不要推倒重建,闵子言能用何必改,与“张公室杜私门”无关。旧儒却故意把它引申到祖宗礼法成规不准动的反政治改革上去。孔子再三说过,礼因时损益,体制要切事宜;人的道德修养,更应不断提高,“日新之谓盛德”,不能把成规当主义。精神追求无限,物质需求有限,是孔门高于后世的一贯思想。

到了百物“维新”的时代,不问质量优劣,只看牌子新旧。所以“仍旧”之言,被当作守旧反进步鄙弃。古今富贵糟蹋百姓血汗都不心疼,有权则急于搞“政绩工程”,有钱就追求享乐花样翻新,包工头更乐于乘机中饱。不管实际需要,富贵总是忙着弃旧更新,完好的宫室器用,仅仅因为“不时髦”而推倒改作,报废买新,肆意挥霍民脂民膏,糟蹋天地产物,犹沾沾自喜。而同生斯世的贫贱众生,连富贵废弃之物,多有一生不曾经眼者,危房陋室都难得安居。“改作”非富贵自作也,所役之劳力,所榨之财富,归根到底,无不出于广大底层的艰辛劳作。闵子以为能用就仍旧用,朴实得一如老农的大实话,夫子闻而欣然:说得中肯!盖深中古今富贵喜摆阔气的不仁通病也。“何必”是请教说法,可住之房推倒重建,可用之物毁坏废弃,使贫不得居,贱不得用,何以必须如此?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云:“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减一事。”人以为名言。“事”含有麻烦、矛盾之义,切实除一扰民乱政之害,则减一社会矛盾,天下多一分安定。害事不去,而其兴新利不免生新弊,新旧交织而民愈病。古人目光长远,见利知弊,故言必有中。】

《子张·三》

子夏之门人问交(交接之道)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与他交),其不可者距(同“拒”,下文同此)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吾所闻于夫子者与此异,以下二句为所闻之语)。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悯)不能。我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不贤与?人将距我,如之何其距人也?”

【子夏在孔门以“文学”优异称,学成在西河教《诗》《礼》为魏文侯师,故有自己门人,后来汉代经师的家学多出于子夏传授,七十子中对二千年经学影响深巨者,唯子夏。人生既不可与鸟兽同群,则只能互相群处。人与人如何交接?就成了很伤脑筋的大问题。所以门人问了子夏,又去问“堂堂乎”的子张先辈。结果二子所言颇异,却都有道理,值得思考。

法家谓政治必求统一,政宽则莫一。孔子也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然国家统一非万民划一,整齐不可以刑政一刀斩齐。儒礼之“齐”“一”是和而不同的伟大政治智慧,至可宝也。

“凡民居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川大谷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异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礼记·曲礼下》)

孔子曰:“故君子莅民,不可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大戴礼·子张问入官》)

在饱受二千年政治思想大一统之苦后,现代工商霸权更不顾天时水土之宜,民性习俗之异,以及数千年文化传统之民族特性,挟财力权力与话语霸权之强势,迫令举世仿效同一衣食住行与语言思维,顺之者猖逆之者亡。将此“全球一体化”与孔儒礼不变俗、政不易宜试作对照,可明孰为人世和谐的多元之道,孰为富贵不仁之资本霸道。事关世界久安之道,皆宜深思。】

《雍也·二》

仲弓(孔子弟子冉雍)问子桑伯子(问这人怎么样)。子曰:“可也,简(此人可以,简略不烦)。”仲弓曰:“居敬(心存敬谨)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粗心草率)而行简,无乃(岂非)大(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确如冉雍所言)。”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í,顺貌)然示人简矣。”“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简易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系辞》)

中华哲人皆思考天下整体,素有大国之风,国大事众,深知大道简而不烦。“夫天地不包一物,阴阳不生一类,海不让(推拒)水潦以成其大,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求多难赡也。寸而度之(单独一寸一寸地量),至丈必差;铢(二十四铢一斤)而秤之,至石(百二十斤)必过。石秤丈量,径(便捷)而寡失。简(择)丝数米,烦而不察(按:精细失真,大略得全,所以自然科学愈精细愈丧自然,社会科学越数字化越反人性。此理至精!)故大较易为智,曲辨难为惠。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淮南子·泰族》)

为政宽,要心里装着民众,要简,人君须清心寡欲。唐太宗说得好:“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政要》卷八)天地简易,万物勃兴;人主简易,万民遂性,上无为,下乃大有作为,这是中华绝高的政治智慧,惜现代世界言政治罕有知之者!】

《颜渊·十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子路名由)也与(欤)!”子路无宿诺(允诺之事不留过夜,,已诺即办)。

【此章语浅意明,“片言折狱”“子路无宿诺”后来都成了常用语。然而仔细一看,疑问不少。“子路无宿诺”一语,与断狱无涉,《经典释文》:“或分此为别章。”是。应当编在《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之后,疑传抄时错简在此。皇侃《疏》:“宿,犹逆(逆料)也。”《集解》:“宿,犹预也。”释为不事先允诺,因为“轻诺寡信”(《老子》),显然迂曲。朱子注为:“宿,留也……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这才是子路作风。重然诺,言必行,行必果,才值得书录一笔。称“子路”当然非夫子口气(“由也”),当是孔子赞许而为弟子叙录之辞。

“片言只语”本是社会常谈,何以二千年来非要说成讼者一面之辞不可?汉儒到清儒都坚持宗经才算尊孔,所以夫子与弟子时人的日常谈话,必须字字从五经中找到根据,才是确解定诂。“片言”这一当时口语在典奥的官书里找不出,五经中只有“两辞”“单辞”。所以汉郑《注》、唐孔《疏》都一致咬定“片言即单辞”,复经清代训诂家一肯定,则曲解牢不可破,天下无敢质疑者矣。这类以五经代孔道的混淆,充斥着二千年至今的中国学术界,经师给孔子制造的麻烦,辩不胜辩,此章不过聊举一例以示众而已。】

《子张·十九》

孟氏(鲁大夫孟孙氏)使阳肤(曾参弟子)为士师(狱官),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指民心离散)久矣。如得其情(真实情况),则哀矜(怜悯)而勿喜。”

[附孔子论法须爱民与人道执法三则:

子曰:“听讼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也(肢体砍断了不能再接上)。《书》(《尚书·吕刑》)曰:‘哀矜折狱’。”

《书》曰:“哀敬(当作‘矜’)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若老而刑之,谓之悖;弱而刑之,谓之克(剋);不赦过(过失),谓之逆;率尔以小罪(古法过错可赦,罪恶有刑。句谓随便抓点过失上纲成小罪)谓之抧(以掌推开)。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绳。二句谓对疑案的处理,与其可能错杀无罪,宁可自己坐失不绳以法之过)。’”

《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犯罪恶念),不恶其人(人身),求所以生之(帮助他找活路);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指人君的好恶)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慎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谓审判者与罪犯事虽异而心之意欲并无不同)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以上见《孔丛子·刑论》)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株连后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宽免过失不嫌大),刑故无失(故意犯罪不放过);罪疑惟轻(可轻可重的疑案一律从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不独民有种种命不得已,法吏也是治民有法,而对君不君、政不正、世无道之无法无天,毫无办法;法律能治的范围实有限。况法令不等于真理:“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学)法者民也。”(《管子·任法》)中国之国法与君令混为一体,昏君暴主莫不一言重于九鼎。即使明君能制立公正条文,亦无计确保法吏公正执法。执法腐败之罪恶,比举世任何邪恶都可怖。故法令非万能,没有理由神化。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礼记·缁衣》)老子也说:“法令滋(滋生)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人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恢恢是大自然的宽松大度貌,疏才能不失。如果君权法网严密,自恃权定胜天,法力无边,蔑视自然法则,断绝草民生计,载舟终必覆舟,历史反复昭示如此。人有荣誉感,赏才能劝勉,世有羞耻心,罚才足惩戒。“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人不畏死,不可惧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荀悦《申鉴》)知耻才守法,无耻即无法。故仁政德治为本,法治是末。

阳肤生逢“上失其道”,民不聊生,素乏教养之际,受命“士师”,法不能治上,民有不得已,“如得其情”,既无力安养其民,有良知者自当少残其民,略积阴德;岂宜对民之违法幸灾乐祸?亦唯哀矜宽处之可也。曾子语重情长,数千载之下,读之令人恻然沉思。

《子路·十八》

叶(shè)公(楚叶县尹)语于孔子曰:“吾党(五百家为党;“吾党”犹云我们这地方)有直躬者(彻头彻尾实话实说的直人),其父攘(rǎng,偷)羊,而子证之(大概是父不认,而子出来告官作证)。”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指子证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古礼重孝,故“事亲有隐”;可这孝道之礼却与忠君之法有矛盾,所以有此章关于“直躬”的不同看法,是个值得思考的有趣问题。

古今执政与叶公一样,多喜表彰民众大公无私,六亲不认,唯王法是依,听凭官府所断为先进典型。韩非也引此事,论曰:“由是观之,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五蠹》)从而证明“儒以文乱法”之罪。秦自商鞅以刑法灭孝道,秦法规定,家有二男,而不分居各食者,加赋一倍以罚之。政府提倡天下人人自利,而利皆从为君耕战“一孔出”,则父子不亲,民皆亲法死君,韩非谓之“公民”。公民之家“父借耰鉏(农具),虑有德色(担心儿子给自己脸色看);母(婆婆)取箕帚,立而谇(sùi)语(媳妇当场就臭骂起来);抱哺其子(媳妇还奶着孩子),与公并(姘)居;妇姑不悦,则反唇相稽……不同于禽兽者亡(无)几耳。”(《汉书·贾谊传》)王法无情,亲人不亲,争当君国“公民”,蔑弃“私人”(“公民”与“私人”对立,法家首创),民风丑恶如此。同时官官相护,富贵私利大于国法,却习焉莫改。若彻底行“直躬”之道于民间,势必家出讼棍、户起庭辩、亲情灭尽、家庭解体、出言举止受周围无数耳目监视,人人自危而相害,乃真法术权势家之“君法独尊社会”矣。

孔子所讲异于此,是依乡风民情处理纠纷的民间习惯法:父子相隐,瞒官不瞒私。民间习惯法积有长期经验,富于集体智慧,切合当地民情。一事当前,既察其前因,复虑及后果,简便易行而妥善服众。比起不问情由、依律硬断的近代国法,“原情论罪”的中华法系自有所长。家庭邻里之类纠纷,各民族原本依民间习惯法处理,王法宜取民不告官不管之态度。国法应主要用于惩治富贵不法,除暴安良。“隐”何以言“直”?直本于父子之天性,不以君法为判断。来去皆通就是正,达到和睦就是直。“礼尚往来”,父子相隐,直在双向调节的礼之中矣。治是为解决矛盾,不在残害矛盾一方之身。孔子之“直”不在查明羊之实,要在理顺父子之正;父有过子当争,然不该由子出庭作证。鲁行圣人教化,“濒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其民好学,尚礼义,重廉耻。”秦鲁风俗之异,即法治与礼治之殊效。“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夫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王法万能的申商韩与近代西方唯理性主义讲不通的“隐”与“直”,中华古圣与百姓都能以情理相通给说圆办通。

“隐”当然只限于“攘羊”之类古代民间常见的过失,倘事涉害人不义,自不当隐,甚至大义灭亲亦无不可。至于官官相护,狼狈为恶,尤不得借“隐”为护。官民之间不存在父子相隐,民违法官只有冤判而无隐,官之罪民又何必隐忍而不揭发?夫子说过,事君勿欺而犯之,隐是欺君,犯颜谏争才是忠君,子为父隐利于家,而臣为君隐则病于国,这就是圣哲观世论事的非凡智慧。】

《泰伯·九》

子曰:“民可使由(从)之(“之”指民需遵守的基本道德),不可使知之(“知之”,懂得创制立法的原理)。”

中国思想家中孔子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伟大楷模,倾一生心力于教化民族的道德伦理,其开启民智之功,史无其伦。但对劳心君子与劳力民众的道德与认知要求,因二者分工各异,毕竟大别。故孔子只提“富之教之”“务民之义”,不对民灌输高远之道,不能要农民放下锄头去弄通什么主义,关键在政令顺应民心,则民之福矣。中国历史上有一怪,在理论上“民”居不可亵渎之高位,在实践中始终被权势财富任意作践。“精神胜利”,不是由于观念愚昧,只能如此,无可逃避。“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使一些真诚爱民救民而抉发其历史疮疤的志士,反遭恶骂而孤立;而捧民以愚民,盗民以欺世者,每每得售其奸,名权利丰收。平心而论,在耳目所及的人事之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过此以往,耍理论花招,则又是极易受愚弄而滥用阶级义愤的一大群体。故儒家真诚爱民而不迷信民智,是有深刻道理的。

王安石为了推行自己“人言不足恤”的政治路线,说“不可使知”是“圣人愚民之意,申韩黄老之说便是如此。”(《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引自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剳》)。王安石与现代法术家的蓄意曲解,正暴露出中国愚民学的真祖师,不妨见识一下。先秦诸子鼓吹愚民政策者非他,正是敌视儒学的道法二家。“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六十五章)圣人之治务在空虚民心,薄弱民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能为也。”(《老子》三章)没有思想天下就太平无事,老子还不过空谈,法家就贯彻为血淋淋的整套刑政手段了:“民不贵学则愚……愚农不智不学,则务疾农。”“国去言(清除言论自由),则民朴。”“朴则畏令”。“故民愚,则智可以胜之;世智,则力可以胜之。”“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能胜强敌者,先治胜者(指民)也。”(均见《商君书》)古今儒法斗争,实质是保民与虐民的斗争!可近今以法批儒、捧道抑儒的世风中,却瞒下道法之愚民不批,岂非怪事?】

THE END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2.渭南日报哀矜折狱的思想、实践和制度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仁政”的不懈追求,为传统司法注入了德性和善意,增添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也为我们今天推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对罪犯的人道主义关爱等方面,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http://szb.jsjnews.cn/wnrb/20240604/mhtml/page_06_content_20240604007004.htm
3.中国传统法思想形态新探【摘要】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著述一般基于法典描述传统法思想形态,主要聚焦制度特征与基本价值,而忽略法思想言说所透露的本体论、知识论、实践论旨趣。晋律是法律儒家化三部曲归合的产物,《律注表》作为官方认可的经典文本,表达一种与儒家化法典配套的法思想形态:其一,《律注表》宣示“纳礼入律”的立法宗旨,构建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7576
4."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拼音和出处及意思小提示:"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访问:(动)有目的地去拜访、看望。[近]走访。 哀矜:哀怜。 垂心: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形内;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与直角顶点重合;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形外。 https://www.gushiciqu.com/ju/zi42919692.html
5.拜經日記:六v11断狱之害人释折狱。若谓敬断狱之害人乃不辞断狱害人何敬之有若言断狱宜敬不当承以害人此明是下人犯法断狱害人二者皆蒙上哀矜也《正义》曰:当哀怜下民之犯法敬慎断狱之害人释经释传皆有此辞则孔所据本巳误矣《文选·庾元规让中书令表》李善《注》引《尚书》哀矜折狱明启刑书所据本出冲逺之上 《尚书大传》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03492&remap=gb
6.《折狱龟鉴•议罪》中司法官衡平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1【摘要】《折狱龟鉴议罪》共辑录17位优秀司法官的折狱议罪的故事,反映了沉淀在他们意识里的沦肌浃髓的儒家的哀矜折狱的理念;亦反映了他们不只是死抠律条,而是全面了解案情、认真缜密地思考律条的含义,做到了正确适用法律,罚当其罪,罪与罚的衡平;遇疑案则用天【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qitalw/2010091064262.html
7.严明与矜谨:《折狱龟鉴》的核心审断理念摘要:严明与矜谨,是贯穿于历代案例集《折狱龟鉴》中的核心审断理念.夫严明者,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也;夫矜谨者,哀矜折狱,审谨尽心也.凡折狱理刑,古之用法者秉承“主于严明,佐以矜谨”的司法准则,力求罪与刑相应,法与情两平,哀矜与审谨相辅承,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慎刑观的基本要求.其理论基础是儒家的中道、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zyshfz201501009
8.《折狱龟鉴》初探《折狱龟鉴》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法律思想,是我们研究古代法律史不可多得的材料。《折狱龟鉴》强调司法官要有宽仁之心,办案公正,维持正义。哀矜折狱、务求平允,明辨深察、避免冤滥,不畏权势、抑强扶弱是它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折狱龟鉴》还反映了许多司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司法官的要求与责任、审判制度、证据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7215870.html
9.严明与矜谨:《折狱龟鉴》的核心审断理念SemanticScholar严明与矜谨,是贯穿于历代案例集《折狱龟鉴》中的核心审断理念。夫严明者,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也;夫矜谨者,哀矜折狱,审谨尽心也。凡折狱理刑,古之用法者秉承“主于严明,佐以矜谨”的司法准则,力求罪与刑相应,法与情两平,哀矜与审谨相辅承,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慎刑观的基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E4%B8%A5%E6%98%8E%E4%B8%8E%E7%9F%9C%E8%B0%A8%EF%BC%9A%E3%80%8A%E6%8A%98%E7%8B%B1%E9%BE%9F%E9%89%B4%E3%80%8B%E7%9A%84%E6%A0%B8%E5%BF%83%E5%AE%A1%E6%96%AD%E7%90%86%E5%BF%B5-%E5%90%95%E4%B8%BD-%E9%AB%98%E6%99%A8/574f649684db4d9b061dfd715d06ed9f4549defb
10.[法学]西政[法学]西政-中国法制史.ppt,中国法制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法制的发展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第七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520/8011137035002024.shtm
11.国学网站——浅论礼法传统的社会历史根基——中国古代社会的二元笔者认为礼法传统实为中华法系最本质特征,希望通过对礼法传统及其社会政治基础的讨论揭示中国礼法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的内在差异,探求法律的本质与内涵,寻求一条礼法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治之路,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华法的幽灵” 就法律制度而论,中华法系在东亚诸国土崩瓦解于旦夕,但作为法律思想却并非靡有遗,相反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lifang_qllfct.htm
12.绎史第9部分绎史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绎史卷九十四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白公之乱【市南宜僚附】 韩非子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书曰哀矜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穷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若老而刑之谓之悖弱而刑之https://www.dushu.com/guoxue/102692/1092749.html
13.009孔子集语论政.docx《尚书大传》 子曰: "听讼虽得其指,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 可复续也。《书》曰: '哀矜折狱。 '" 《尚书大传》 子曰: "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胜,由无礼 也。中国之教,内外有分,男女不同椸枷,不同巾栉。其刑重而胜,由有礼也。 https://www.taodocs.com/p-175159588.html
14.礼律的解释在线词典谓礼法与刑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 《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 宋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 《清史稿·礼志一》:“若http://cidian.kxue.com/m/ci/lilv2.html
15.檢索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 南宋·廖行之 挽江西宋漕三首 其一 槐里但知矜折角,兰台无复问长头。 南宋·魏了翁 冯校书挽诗 落笔自矜诗眼暴,举杯还问月眉横。 明·区越 答莫锦衣见寄 沿洄欲问幽人住,险绝堪矜蹈水才。 明·唐顺之 次韵题王孟端春流出峡图 其二 辟谷自矜松已赤,同车莫问草何玄。 明末https://sou-yun.cn/Query.aspx?key=%E7%9F%9C,%E9%97%AE&type=CoupletWord
16.礼律的意思礼律的拼音[礼律是什么意思]⒈ 谓礼法与刑律。 引证解释 ⒈ 谓礼法与刑律。 引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http://cidian.yuer51.com/cidian/169849/
17.敕法的意思解释是什么敕法的含义敕法的近义词引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易》称明罚敕法,《书》有哀矜折狱,爵人於朝,刑人於市,有自来矣。”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 国语辞典 敕法[ chì fǎ ] http://cidian.dongrv.com/ci/326249/
18.论交原文论交全文曾巩古诗问: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答: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出自 宋代曾巩的《论交》问: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的下一句是 夷吾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问:出自曾巩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巩名句大全https://m.dancihu.com/shici/d/260095d412.htm
19.挽王倅,挽王倅原文,挽王倅拼音,挽王倅注音,廖行之(宋朝)作品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 热度: 三年弱羽自清阴,行借高风入上林。 热度: 别后临风重凝想,湘云东去是袁州 热度: 驰骛功名非我事,欢娱菽水只心知 热度: 相看琅玕碧,更对梅玉清 热度: 凉吹起空阔,疏雨敛轻阴。 热度:54 奎文得岁,佳气磅礴斗牛间。 热度:94 《http://www.881023.com/gushi/20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