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百科抱朴子11到27卷外篇原文及白话文

【译文】最怕的就是出生在深宫当中,在女人的手中长大,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知道忧愁恐惧是怎么回事,继承了王位,对兴废盛衰一无所知。最急切的是如何奢侈淫靡,最追求的是怎样游乐宴饮。盘桓在畋猎中,沉醉在酣饮里,听见浮靡的音乐就竖起耳朵,看见艳丽的女色就转过眼睛。耳聪目明,都是用在这两方面;明察人物的事,则不放在心上。只知道玩赏器物可以使心情偷快,不知道非常之士可以安定国家。犀角象牙珍珠美玉,没有脚却从万里之外奔来;能挽救颓局的人才,会走路但却在国境以内沉沦。病己入膏肓才去寻找好医生,房子大梁变形的灾祸已成才想找出谋划策的人,这和火着起来才打井,觉得饿了才去察看田地有什么不同呢?平庸的奴隶尚且不可以不加抚慰而仓卒之间让他尽力,贤德之士怎么能够平素无恩而一下子就让他为你所用呢?

抱朴子外篇·任能

【译文】从前,鲁哀公是个平庸的君主,孔子是个大圣人,但不敢不尽其忠贞;齐景公才能低下,晏婴是个大贤者,但不敢不竭其诚心。哪里有作为臣子,却要和他的君主比较智力的高低,计算器量的大小,必须是尧舜那样的君主才为其所用的呢?什么国君不能事奉,什么百姓不能驱使呢?耻于使自己的国君赶不上唐尧、虞舜,这也是通达事理人的想法。

抱朴子外篇·钦士

抱朴子外篇·用刑

抱朴子外篇·审举

【译文】考查一下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当中也有明确解释法令的内容。如今在职的人们,官位无论大小,全都不懂法令。有的地方语言隐微不好懂,而小官员大多愚蠢,而让他们来断案子,这是把生死的大事交给这种人,因而轻视百姓的生命,把它们交给无知的人了。作为主管官员不懂法律,被下属官吏所欺骗而不知道,而断案又决定于他们的口和笔的人,昏庸而不能知道下属贪赃枉法,以及虽不贪赃但不查问,不上报主管官员。有的人靠主观臆断来断案,莽撞失误,不慎重执法,也可以让头脑清楚能力出色的官吏,全都选取明白法律条令的人来考试,就像考试经典一样。成绩好的按照才能分等任用。这样,天下就一定会少有玩弄法律的官吏,和审理不当的案件了。

抱朴子外篇·交际

【原文】抱朴子曰:余以朋友之交,不宜浮杂。面而不心,扬雄攸讥。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或有矜其先达,步高视远,或遗忽陵迟之旧好,或简弃後门之类味,或取人以官而不论德,其不遭知己,零沦丘园者,虽才深智远,操清节高者,不可也;其进趋偶合,位显官通者,虽面墙庸琐,必及也。如此之徒,虽能令壤虫云飞,斥鷃戾天,手捉刀尺,口为祸福,得之则排冰吐华,失之则当春凋悴,余代其口止叔口止脊,耻与共世。

【译文】抱朴子说:我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不应该浮泛杂乱。只有面交没有心交,是扬子云曾讥讽过的。所以即使地位显赫名声美好,门户相当年龄相近,但是取舍的标准不同,事业追求相互矛盾的人,也没有结为朋友的。有些人自负先行显达,昂首阔步,有些人丢弃地位衰落的老朋友,有些人抛开门第寒微的同道,有些人以官位选择人而不论他的品德。那些没有遇上知己者,沉沦隐居的人,即使才能高智慧大,操守清廉气节高尚,也不认可为友;那些努力奔走偶遇机会,地位显要官运亨通的人,即使不学无术庸俗猥琐,也一定与他交往。这样的家伙,即使能够让土里的爬虫在云中飞翔,让斥上达于天,手握人才进退大权,口中决定人的祸福,得到他就能化开冰雪开出鲜花,失掉他们就会正当春天却使花朵凋谢枯萎,我仍然替他感到不安,耻于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

【原文】穷之与达,不能求也。然而轻薄之人,无分之子,曾无疾非俄然之节,星言宵征,守其门廷,翕然谄笑,卑辞悦色,提壶执贽,时行索媚;勤苦积久,犹见嫌拒,乃行因托长者以构合之。其见受也,则踊悦过于幽系之遇赦;其不合也,则懊悴剧于丧病之逮己也。通塞有命,道贵正直,否泰付之自然,津途何足多咨。嗟乎细人,岂不鄙哉!人情不同,一何远邪?每为慨然,助彼羞之。

【原文】昔庄周见惠子从车之多,而弃其余鱼。余感俗士(或脱无)不汲汲于攀及至也。瞻彼云云,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而偏徇高交,以结朋党,谓人理莫比之要,当世莫此之急也。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睐者,为晓解当世。风成俗习,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译文】当初庄子看见惠施跟随的车辆众多,而弃掉了多余的鱼。我有感于庸俗之士,无不急切地去攀附已经到了极点。看那芸芸众生在仕宦之途上驰骋奔走,不努力地去建立德行功业,致力于根本求之于自己,而是偏私屈从攀附巴结以结成集团,认为人间道理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当今世上没有比这更紧急的了。把山岳一般屹立不与人勾结的人,当作是笨拙不切实际;把一副奴才表情婢女眼神的人,当作是了解当时社会。风气己经形成,没有人不追逐末节,流荡逃遁随波逐流,值得慨叹。

【原文】或有德薄位高,器盈志溢,闻财利则惊掉,见奇士则坐睡。褴缕杖策,被褐负笈者,虽文艳相雄,学优融玄,同之埃芥,不加接引。若夫程郑王孙罗裒之徒,乘肥衣轻,怀金挟玉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分辩,为之倒屣,吐食握发。

【原文】余徒恨不在其位,有斧无柯,无以为国家流秽浊于四裔,投畀于有北。彼虽赫奕,刀尺决乎(有脱文)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造其门庭,我则未暇也。而多有下意怡颜,匍匐膝进,求交于若人,以图其益。悲夫!生民用心之不钧,何其辽邈之不肖也哉!余所以同生圣世而抱困贱,本後顾而不见者,今皆追瞻而不及,岂不有以乎!然性苟不堪,各从所好,以此存亡,予不能易也。

【译文】我只恨没有身在其位,手中没有权柄,没办法为国家把这些污浊肮脏的家伙流放到边远地方,驱逐到极北的地区去。他们虽然显赫光耀,进退大事决定于(有脱文),势力足能够移动高山和大海,吹气能让泥象登上云端,但是到他们家去,我还没有闲功夫。但也有很多人低声下气表情和悦,趴在地上以膝盖走路,请求和这些人交往,以图自己的利益。悲惨哪!人们用心不均衡,是多么差别巨大互不相同啊!我之所以和他们同是生在圣明的时代,但抱守困顿卑微,并且后顾无人效法,如今即使想后悔补救都来不及,难道不是有原因的吗!但人性如果不能忍受,还是各自追随自己的爱好,无论生死都是这样,我是不能改变的。

【原文】或又难曰:时移世变,古今别务,行立乎己,名成乎人。金玉经于不测者,托于轻舟也;灵乌萃于玄霄者,扶摇之力也;芳兰之芬烈者,清风之功也;屈士起于丘园者,知己之助也。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孑然只口跱,失弃名辈,结雠一世,招怨流俗,岂合和光以笼物,同法之高义乎?若比智而交,则白屋不降公旦之贵;若钧才而游,则尼父必无入室之客矣。

【原文】抱朴子曰:吾闻详交者不失人,而泛结者多後悔。故曩哲先择而後交,不先交而後择也。子之所论,出人之计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子云玉浮鸟高,皆有所因,诚复别理一家之说也。吾以为宁作不载之宝,不飞之鹏,不飏之兰,无党之士,亦(何?)损于夜光之质,垂天之大,含芳之卉,不朽之兰乎?且夫名多其实,位过其才,处之者犹鲜免于祸辱,交之者何足以为荣福哉!

【译文】抱朴子说:我听说审慎交往的不会失掉该交的人,而浮泛结交的往往后悔。所以从前的哲人是先选择而后结交,而不是先结交而后选择。您所谈论的是出仕为官者的想法,我所保守的是谦退士人的志向。您说到玉渡河鸟高飞,都要有所依托,实在又是另外遵循的一种理论。我认为宁肯当不过河的宝贝,不飞升的大鹏,不飘香的兰花,无朋党的士人,又怎么会损害夜光玉璧的本质,鲲鹏那云垂天边般的巨大,内含芬芳的花卉,不枯朽的兰花呢?况且名声超过实际情况,地位超过才能,处在那种地位的人自己还很少有免于灾祸侮辱的,和他们交往的人哪里能够有荣耀福气哪!

【原文】由兹论之,则交彼而遇者,虽得达不足贵;芘之而误者,譬如荫朽树之被笮也。彼尚不能自止其颠蹶,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吾闻大丈夫之自得而外物者,其于庸人也,盖逼迫不获已而与之形接,虽以千计,犹蚤虱之积乎衣,而赘疣之攒乎体也。失之虽以万数,犹飞尘之去嵩岱,邓林之堕朽条耳。岂以有之为益,无之觉损乎?

【译文】从这一点来说,那么和他们交往而遇到了机会,即使能够腾达也不值得宝贵;受到人家庇护而误了前程,就像在朽烂的树下乘凉被砸着。那些人自己尚且不能避免跌倒,又怎么能解救我们被打碎脑袋呢!我听说大丈夫自得其乐超然物外,他们对于平庸的人,大概只在迫不得己的时候才与他们接触,这样的人即使数以千计,就像衣服里积攒的跳蚤虱子,身体上长得很多的瘊子一样。失掉他们即使数以万计,就像嵩山、泰山吹走了一些尘土,邓林中坠落了几根朽枝一样。怎么会认为有他们就有好处,没有他们就觉得有损失呢?

【原文】且夫朋友也者,必取乎直谅多闻,拾遗斥谬,生无请言,死无托辞,终始一契,寒暑不渝者。然而此人良未易得,而或默语殊途,或憎爱异心,或盛合衰离,或见利忘信。其处今也,璧犹禽鱼之结侣,冰炭之同器,欲其久合,安可得哉!夫父子天性,好恶宜钧,而子政子骏,平论异隔;南山伯奇,辩讼有无。面别心殊,其来尚矣。总而混之,不亦难哉!

【译文】况且所谓朋友,一定要取他们正直诚信见闻广博,能补正过失指斥谬误,活着的时候不请对方通关节,死的时候没有托付的私事,从始至终完全相合,无论冷热都不改变。然而这种人实在不容易得到,有的在隐逸和出仕上路途不同,有的在僧恶和喜爱上想法有别;有的隆盛时相合衰微时离开,有的见到利益就忘记信义。他们在今天共处,就像鸟和鱼结为伴侣,冰和炭火放在一个器皿里,想要他们长久地相合,怎么可能呢!父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喜好和厌恶应该是相同的,但刘向和刘欲父子,平时议论问题就意见不同。表面和内心都有很大差别,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混在一起笼统言之,不也太难了吗!

【原文】世俗之人,交不论志,逐名趋势,热来冷去;见过不改,视迷不救;有利则独专而不相分,有害则苟免而不相恤;或事便则先取而不让,值机会则卖彼以安此。凡如是,则有不如无也。

【译文】世俗的人,交朋友不论思想,只是追逐名声趋附权势,权势隆盛就来,权势衰落就离开;见到过失不帮助改正,见到迷惑不帮助补救;有利益独自占有不分给别人,有危害苟且求免不救助对方;或者事有便利就先去占取并不谦让,到关键时候就出卖对方以求自己安全。凡是这样的朋友,那么有还不如没有。

【原文】天下不为尽不中交也,率于为益者寡而生累者众。知人之明,上圣所难。而欲力厉近才,短于鉴物者,务广其交,又欲使悉得,可与经夷险而不易情,历危苦而相负荷者,吾未见其可多得也。虽搜琬琰于培蝼之上,索鸾凤乎鹪鹩之巢,未为难也。吾亦岂敢谓蓝田之阳,丹穴之中,为无此物哉!亦直言其稀已矣。

【译文】天下的人并不是都不适宜交往,大体上能带来好处的少而带来麻烦的多。透彻地了解人,对于至圣来说都是困难的事。而想要努力磨炼才成就的短近之才,缺乏鉴别事物能力的人,致力于广泛地交往,又要让他交往的人都恰当,可以和他们经历平地险途都不改变感情,遇上危难困苦还能互相分担,我没看出他们能找到很多。即使是到小土丘上去搜求美玉,到鹪鹩的巢中去寻找鸾凤,也都不算难了。我又怎么敢说蓝田的阳坡、丹穴当中没有这些东西呢!也只是说它很稀少罢了。

【原文】夫操尚不同,犹金沈羽浮也。志好之乖次,犹火升而水降也。苟不可同,虽造化之灵,大块之匠,不可使同也,何可强乎!余所禀讷马矣,加之以天挺笃懒,诸戏弄之事,弹棋博弈,皆所恶见;及飞轻走迅,游猎傲览,咸所不为,殊不喜嘲亵。凡此数者,皆时世所好,莫不耽之,而余悉阙焉,故亲交所以尤辽也。加以挟直,好吐忠荩,药石所集,甘心者鲜。又欲勉之以学问,谏之以驰竞,止其樗蒲,节其沈湎,此又常人所不能悦也。

【译文】操守崇尚的不同,就像是金属下沉羽毛浮起;志向爱好的差别,就像是火向上升水向下降。如果不能够相同,那即使是大自然的灵气,上天的巧工,也不能让他们相同,怎么能靠强力达到呢!我天生来口齿笨拙脑筋愚钝,再加上生性懒惰,各种玩耍的事情,博戏下棋之类,都讨厌看见;至于飞鹰走犬,打猎游览,都不去做,特别不喜欢嘲弄玩笑。凡是这几件事,全都是现在社会上所喜好的,没有不沉溺于此的,而我全都没有,所以我所亲密交往者尤为稀少。加上性格直爽,喜欢尽吐忠言,药物和针石加在病人身上,感到快意的很少。又要用学问来勉励人家,劝人不要驰逐争抢名利,阻止人家玩博戏,节制人家沉溺于嗜酒,这又是一般人所不能高兴的。

【原文】毁方瓦合,违情偶俗,人之爱力,甚所不堪,而欲好日新,安可得哉!知其如此而不辩改之,可不谓之暗于当世,拙于用大乎?夫交而不卒,合而又离,则两受不弘之名,俱失克终之美。夫厚则亲爱生焉,薄则嫌隙结焉,自然之理也,可不详择乎!为可临觞者拊背,执手须臾,欲多其数而必其全,吾所惧也。

【译文】毁掉棱角才能与陶盆相合,违背真情才能与俗人对等。人们吝惜气力,实在让人受不了,而想让他们一天比一天好,怎么可能呢!知道他们这样而不加分辨指正,能够不说是对现实社会暗昧无知,笨拙于驾驭大事物吗?交往却不能到头,先和睦而后又分开,那么两边都要得到不够宽弘的名声,都要失掉有始有终的美誉。敦厚就会产生亲密友好,刻薄就会造成猜忌隔阂,是很自然的道理,能不审慎选择吗!为能在酒席前拍拍背,握一下手,就要交往很多并且各方面都好的人,这是我所畏惧的。

【原文】或曰:然则都可以无交乎?

【译文】有人说:这样说来,人们都可以没有交往了?

【原文】抱朴子答曰:何其然哉!夫畏水者何必废舟楫,忌伤者何必弃父斤?交之为道,其来尚矣。天地不交则不泰,上下不交即乖志。夫不泰则二气隔并矣,志乖则天下无国矣。然始之甚易,终之竟难。患乎所结非其人,败于争小以忘大也。《易》美多兰,《诗》咏百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切思三益,大圣所嘉,门人所以增亲,恶言所以不至;管仲所以免诛戮而立霸功,子元所以去亭长而驱朱轩者,交之力也。

【译文】抱朴子回答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怕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废掉船和桨,忌讳损伤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丢弃斧子呢?相交作为一种规律,由来已久了。天和地不交合就不通泰,上下不交合就会思想分离。不通泰就阴阳二气失调,思想分离就会使天下没有国家。但好的开始容易,好的结果则实在困难。担心的是所结交的不是恰当的人,失败就在于在小事上争夺而忘掉大事。《周易》赞美金兰之好,《诗经》歌颂有众多的朋友,即使有兄弟,也不如有朋友。朋友间可以相互切磋勉励,可以获得正直、诚信、多闻三方面的好处,是大圣人孔子所嘉许的。学生们之所以增进亲密,攻击诽谤的话之所以不会到来;管仲之所以避免被杀掉并协助桓公建立了霸业,朱博之所以离开了亭长的位置而乘上华美的车子,都是靠的交友的力量。

【原文】单弦不能发《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兖龙之玮烨,一味不能合伊鼎之甘,独木不能致邓林之茂。玄圃极天,盖由众石之积。南溟浩瀁,实须群流之赴。明镜举则倾冠见矣,羲和照则曲影觉矣,櫽括修则枉刺之疾消矣,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

【译文】一根弦不能发出《韶》乐、《夏》歌的和谐之音,一种颜色不能绣成衮服上的多彩蛟龙,一种味道不能调出伊尹鼎中的美味,一棵树不能成就邓林的繁茂。昆仑山上的玄圃上及天空,是由众多的石头累积起来的;南海浩荡无边,必须无数的河流流赴其中。举起镜子就能看到帽子歪了,阳光照耀就能感觉影子扭曲。矫正之器得以施用就能使竹木歪斜扭曲的毛病得以消除,结交好的朋友就能使培养仁德的风气弘扬。

【原文】达者知其然也,所企及则必简乎胜己,所降结则必料乎同志。其处也则讲道进德,其出也则齐心比翼。否则钧鱼钓之业,泰则协经世之务。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耻令谭肯专面地之笃,不使王贡擅弹冠之美。夫然,故交道可贵也。

【译文】通达的人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所盼望结交的,一定选择胜过自己的人;他们所肯于结交的,一定估计与自己志同道合。他们隐居相处时就探讨道理增进品德,他们出仕为官时就齐心协力比翼齐飞。否滞时就一起心存远志隐逸江湖,通泰时就协力同心治理国家。平安时就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危险时就互相救助。耻于让薛谭和秦青专有钦佩之至的笃厚友情,不让王吉和贡禹独占弹冠相庆的深交美名。这样,交谊之道才是可贵的。

【原文】然实未易知,势利生去就,积毁坏刎颈之契,渐渍释胶漆之坚。于是有忘素情之惆叹,或睚眦而不思,遂令元伯巨卿之好,独著于昔;张耳陈余之变,屡构于今。推往寻来,良可叹也。夫梧禽不与鸱枭同枝,麟虞不与豺狼连群,清源不与浊潦混流,仁明不与凶暗同处。何者?渐染积而移直道,暴迫则生害也。

【原文】或人曰:敢问全交之道可得闻乎?

【译文】有的人说:大胆问您一下,保全友情的办法,可以说给我们听听吗?

【原文】抱朴子答曰:君子交绝犹无恶言,岂肯向所异辞乎?杀身犹以许友,岂名位之足竞乎?善交狎而不慢,和而不同,见彼有失,则正色而谏之;告我以过,则速改而惮。不以忤彼心而不言,不以逆我耳而不纳,不以巧辩饰其非,不以华辞文其失,不形同而神乖,不若情而口合,不面从而背憎,不疾人之胜己,护其短而引其长,隐其失而宣其得,外无计数之诤,内遗心竞之累。夫然後《鹿鸣》之好全,而《伐木》之刺息。若乃轻合而不重离,易厚而不难薄,始如形影,终为叁辰,至欢变为笃恨,接援化成雠敌,不详之悔,亦无以(原有脱文)。

【译文】抱朴子回答说:君子与人断绝交情尚且没有恶言,怎么会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呢?有人牺牲自身来为朋友作出奉献,名誉地位哪里值得争抢呢?善于交往则亲近而不轻慢,友善但不苟同,见到对方有过失,就严肃地劝谏他;对方告诉自己有过失,就迅速改正而不畏难。不因为会违逆对方的情绪而不说,不因为不顺自己的耳而不听;不用巧妙的辩解来掩饰自己的错处,不用华美的言词遮盖自己的过失;不表面赞同而内心反对,不藏匿真情而口头迎合;不当面顺从而背后憎恨,不嫉妒人家胜过自己;遮护对方的缺点而发挥其长处,隐藏对方的过失而宣扬其成绩,外表既没有斤斤计较的争执,内心更抛弃暗中争胜的牵累。这样之后,如同《诗·鹿鸣》所歌唱的宴请宾客的友谊才是周全的,而如同《诗·伐木》所讽刺的失去友情的情况才会止息。至于说轻视交好也不重视分手,容易相厚也不难情薄,开始时如影随形,到最后像冬季出现的参星与夏季出现的辰星永不相见一样对立不睦,由最为交欢变为非常憎恨,互相帮助化成互为仇敌,不审慎造成的后悔,(有脱文)。

【原文】往者汉季陵迟,皇辔不振,在公之义替,纷竞之俗成。以违时为清高,以救世为辱身。尊卑礼坏,大伦遂乱。在位之人,不务尽节,委本趋末,背实寻声。王事废者其誉美,奸过积者其功多。莫不飞轮兼策,星言假寐,冒寒触暑,以走权门,市虚华之名于秉势之口,买非分之位于卖官之家。或争所欲,还相屠灭。

【译文】当初汉朝末年国势衰落,皇帝对全国的控制已不大灵便,为公作事的义务之心已经废弃,纷纷竞争的风气已经形成。以背离时代为纯洁高尚,以救助社会为辱没自身,尊卑的礼制破坏了,基本的伦理道德混乱了。身在官位的人,不努力于保全节操,而是丢弃自身修养的根本而奔向争名夺利的末路,离开内在本质的追求而寻求虚伪的名声。君王的事情贻误败坏他的名誉反倒更美,奸诈罪过累积的人功劳反而更大。没有人不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合衣而睡,冒严寒顶酷暑,来奔走于权贵之门;从掌权者的口中购买虚华的名声,从卖官人的家里购买本来无分的地位。有的还为争夺所要的东西,而相互屠杀。

【原文】于是公叔伟长疾其若彼,力不能正,不忍见之,尔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盖矫枉而过正,非经常之永训也。徒当远非类之党,慎谄黩之源。何必裸袒以诡彼己,断粒以刺玉食哉!夫交之为非,重谏而不止,遂至大乱。故礼义之所弃,可以绝矣。

【译文】于是朱穆、徐幹痛恨这种情况,没有力量纠正,又不忍心看下去,就发愤著书立论,关起门来断绝交往,这确实是有感慨而激发才这样做的。大体说来,纠正偏差过了头,不能作为长远的永久的准则。只要远离与自己不同类的人,慎重地对待谄上欺下的根源,何必赤身裸体去改易道德不称其服的现象,绝食来讥讽饮食奢华呢!与人交往的坏的方面,反复劝谏也不能制止,于是导致大乱。所以礼义所抛弃的事,是可以与之断绝的。

抱朴子外篇·备阙

【译文】天不能抬平它的西北方,地不能隆起它的东南角,日月不能把光芒射入曲折的洞穴,大风不能在井底扬起波澜。剔牙,松树楸树不如一寸长的小竹枝;掏耳朵,栋梁不如小鸟羽毛。打鸟,千金之珠不如泥丸适用;缝纫,长剑不如几分长的针。何必驯服大象去捕捉老鼠,强制大鹏去报晓呢?因此姜子牙为人干活都无人雇佣,但被周文王和周武王拜为师;蒋琬治理百里地方显得糊涂怠慢,但担任三公无人可比。

抱朴子外篇·擢才

【译文】但是,发出日、月般光亮的珍宝,不因为无人求取而减损它的本质,而只图眼前降低身价;大钟和周代的鼎鼎,不因为被委弃埋没减轻分量,而被侏儒举起;精美的琴瑟不能因为无人弹奏就停止歌唱,而去争奏淫邪之声;超出众人的道德,不因为被埋没压抑去走门路,而改变节操同于流俗。因此和氏璧变成了积压的货物,良好的木材被废弃不用;可制成赤刀那样宝剑的矿石,不能进入欧冶子的炼炉;八元八凯一类的贤才,始终没有赶上迎贤之门打开。

抱朴子外篇·任命

【译文】如果我的才学积聚得不够,个人的节操不够纯粹,这是我的罪过;知道我的人少,名誉地位不高,把美玉当作石头,把凤凰当作鹦雀,就不是我的罪过。急切地想被人了解,对运气不佳郁郁不乐,这是普通百姓的情感;以宽广坦荡的态度培养正气,淡泊而无个人欲望,这是没有苦闷者的思想境界。时运到来且正道得以行世,才能大的人也不会高兴;身处天地之间,了解命运的人是没有忧虑的。至于说拿着价值万金的货物到处展示,以求卖几百几千的价钱,使个人付出巨大代价,我可是没有闲功夫。

抱朴子外篇·名实

【译文】它们没遇到识货的人,也不能和瓦片石头掺杂在一起,和朽烂的木头同样低贱,和下等的马匹排在一块,和平庸低贱的人同样看待。唉!拉满弓射的是棘枝做的箭,却还想追上高名的射手熊渠子和李广;鞭打驽钝疲弱的马,却还想接继周穆王的仪轨;放下了斧子不用,却还想与公输班、墨翟同样工巧;忽视出色的人才,却还想让社会的常道能正常运行,不是太困难了吗?名声和实际利益虽然一生未得,但道德之音却可以在将来显现。快乐地顺从天意了解命运,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安于时运随遇而安,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抱朴子外篇·清鉴

抱朴子外篇·行品

抱朴子外篇·弭讼

【译文】有人说:可以让女方接受聘礼无论多少,全都要当天就报板,然后让当时在场的人全都在另外的板上署上姓名,一定要十个人以上,以防备远行和死亡。又让女子的父亲、哥哥或者伯伯、叔叔为男方写回信,必须亲手书写每人一篇。如果有变卦悔婚而证据明确的,女方的父母兄弟全都要加刑治罪。这样,差不多就没有打这种官司的人了。

抱朴子外篇·酒诫

【译文】扬雄是个学识广博的人,才能高思虑远,出色的禀赋来自于上天,怎么会借助于外物来帮助著述呢?至于他经常饮酒,是由于偶然的爱好,也许是有病,不过借酒来发挥药力罢了。晋文公可以实现愿望,应该说早已有定数,即使不喝醉酒,也是这个结果。以一瓶酒来取悦众人,不过是托辞寓意的说法,如果确实能够赏赐惩罚都很分明;施威施恩恰到好处,长远考虑经营天下,应对变化不拘一格,那么士人就会想到果敢坚毅以尽力,人们乐于效命。如果不能这样,就是酒流成深潭,对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秦穆公赐饮盗马贼,是仓悴应变,丢开了法律助长了邪恶,哪里值得多多称道呢!难道能赶上慎重对待吗?

抱朴子外篇·疾谬

【译文】确实了解不学习的弊端,儒学大师的可贵,所尊崇东西的错误,轻视学习的荒谬;但最终迷途未能知返,是由于认为放纵荒诞不会妨碍仕途进步。如果高人用格言来抨击呵责他们,有不畏惧在位者而长久作恶不知悔改的,降低他们名位品级,就必然会害怕,像冰冻融解一样改过,从迷走的路途上转身返回。

抱朴子外篇·讥惑

【译文】我的乡里那些有德行的君子,他们遇上父母去世,有时自己也已经年老体弱了,按照礼,只需身穿孝服,不必为完成丧事而毁坏了身体,但全都是由于过于哀痛只吃些粥,不吃甘美的食品。当时的人们即使不贤德的,也无不以希望赶上他们自我勉励。而现在却自己如此地想办法奢侈享乐,相差是多么远哪!再有,平庸的人不理解,都说中原的人们居丧时多数都奢侈过度。完全不是这样。我听说晋朝的宣、景、文、武四位皇帝,在亲人的丧期当中,全都因过哀而极度瘦弱,超越了制度,并且不用王氏的二十五个月的丧礼,全都实行七个月服丧。在那个时候天下在父母丧亡的丧期中的人,全都以这四个皇帝为榜样。世上的人为什么偏偏不听这些,而凭空诬蔑高尚的人,不也太糊涂了吗!

THE END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2.渭南日报哀矜折狱的思想、实践和制度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仁政”的不懈追求,为传统司法注入了德性和善意,增添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也为我们今天推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对罪犯的人道主义关爱等方面,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http://szb.jsjnews.cn/wnrb/20240604/mhtml/page_06_content_20240604007004.htm
3.中国传统法思想形态新探【摘要】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著述一般基于法典描述传统法思想形态,主要聚焦制度特征与基本价值,而忽略法思想言说所透露的本体论、知识论、实践论旨趣。晋律是法律儒家化三部曲归合的产物,《律注表》作为官方认可的经典文本,表达一种与儒家化法典配套的法思想形态:其一,《律注表》宣示“纳礼入律”的立法宗旨,构建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7576
4."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拼音和出处及意思小提示:"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访问:(动)有目的地去拜访、看望。[近]走访。 哀矜:哀怜。 垂心: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形内;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与直角顶点重合;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形外。 https://www.gushiciqu.com/ju/zi42919692.html
5.拜經日記:六v11断狱之害人释折狱。若谓敬断狱之害人乃不辞断狱害人何敬之有若言断狱宜敬不当承以害人此明是下人犯法断狱害人二者皆蒙上哀矜也《正义》曰:当哀怜下民之犯法敬慎断狱之害人释经释传皆有此辞则孔所据本巳误矣《文选·庾元规让中书令表》李善《注》引《尚书》哀矜折狱明启刑书所据本出冲逺之上 《尚书大传》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03492&remap=gb
6.《折狱龟鉴•议罪》中司法官衡平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1【摘要】《折狱龟鉴议罪》共辑录17位优秀司法官的折狱议罪的故事,反映了沉淀在他们意识里的沦肌浃髓的儒家的哀矜折狱的理念;亦反映了他们不只是死抠律条,而是全面了解案情、认真缜密地思考律条的含义,做到了正确适用法律,罚当其罪,罪与罚的衡平;遇疑案则用天【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qitalw/2010091064262.html
7.严明与矜谨:《折狱龟鉴》的核心审断理念摘要:严明与矜谨,是贯穿于历代案例集《折狱龟鉴》中的核心审断理念.夫严明者,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也;夫矜谨者,哀矜折狱,审谨尽心也.凡折狱理刑,古之用法者秉承“主于严明,佐以矜谨”的司法准则,力求罪与刑相应,法与情两平,哀矜与审谨相辅承,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慎刑观的基本要求.其理论基础是儒家的中道、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zyshfz201501009
8.《折狱龟鉴》初探《折狱龟鉴》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法律思想,是我们研究古代法律史不可多得的材料。《折狱龟鉴》强调司法官要有宽仁之心,办案公正,维持正义。哀矜折狱、务求平允,明辨深察、避免冤滥,不畏权势、抑强扶弱是它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折狱龟鉴》还反映了许多司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司法官的要求与责任、审判制度、证据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7215870.html
9.严明与矜谨:《折狱龟鉴》的核心审断理念SemanticScholar严明与矜谨,是贯穿于历代案例集《折狱龟鉴》中的核心审断理念。夫严明者,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也;夫矜谨者,哀矜折狱,审谨尽心也。凡折狱理刑,古之用法者秉承“主于严明,佐以矜谨”的司法准则,力求罪与刑相应,法与情两平,哀矜与审谨相辅承,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慎刑观的基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E4%B8%A5%E6%98%8E%E4%B8%8E%E7%9F%9C%E8%B0%A8%EF%BC%9A%E3%80%8A%E6%8A%98%E7%8B%B1%E9%BE%9F%E9%89%B4%E3%80%8B%E7%9A%84%E6%A0%B8%E5%BF%83%E5%AE%A1%E6%96%AD%E7%90%86%E5%BF%B5-%E5%90%95%E4%B8%BD-%E9%AB%98%E6%99%A8/574f649684db4d9b061dfd715d06ed9f4549defb
10.[法学]西政[法学]西政-中国法制史.ppt,中国法制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法制的发展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第七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520/8011137035002024.shtm
11.国学网站——浅论礼法传统的社会历史根基——中国古代社会的二元笔者认为礼法传统实为中华法系最本质特征,希望通过对礼法传统及其社会政治基础的讨论揭示中国礼法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的内在差异,探求法律的本质与内涵,寻求一条礼法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治之路,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华法的幽灵” 就法律制度而论,中华法系在东亚诸国土崩瓦解于旦夕,但作为法律思想却并非靡有遗,相反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lifang_qllfct.htm
12.绎史第9部分绎史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绎史卷九十四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白公之乱【市南宜僚附】 韩非子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书曰哀矜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穷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若老而刑之谓之悖弱而刑之https://www.dushu.com/guoxue/102692/1092749.html
13.009孔子集语论政.docx《尚书大传》 子曰: "听讼虽得其指,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 可复续也。《书》曰: '哀矜折狱。 '" 《尚书大传》 子曰: "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胜,由无礼 也。中国之教,内外有分,男女不同椸枷,不同巾栉。其刑重而胜,由有礼也。 https://www.taodocs.com/p-175159588.html
14.礼律的解释在线词典谓礼法与刑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 《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 宋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 《清史稿·礼志一》:“若http://cidian.kxue.com/m/ci/lilv2.html
15.檢索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 南宋·廖行之 挽江西宋漕三首 其一 槐里但知矜折角,兰台无复问长头。 南宋·魏了翁 冯校书挽诗 落笔自矜诗眼暴,举杯还问月眉横。 明·区越 答莫锦衣见寄 沿洄欲问幽人住,险绝堪矜蹈水才。 明·唐顺之 次韵题王孟端春流出峡图 其二 辟谷自矜松已赤,同车莫问草何玄。 明末https://sou-yun.cn/Query.aspx?key=%E7%9F%9C,%E9%97%AE&type=CoupletWord
16.礼律的意思礼律的拼音[礼律是什么意思]⒈ 谓礼法与刑律。 引证解释 ⒈ 谓礼法与刑律。 引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http://cidian.yuer51.com/cidian/169849/
17.敕法的意思解释是什么敕法的含义敕法的近义词引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易》称明罚敕法,《书》有哀矜折狱,爵人於朝,刑人於市,有自来矣。”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 国语辞典 敕法[ chì fǎ ] http://cidian.dongrv.com/ci/326249/
18.论交原文论交全文曾巩古诗问: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答: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出自 宋代曾巩的《论交》问: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的下一句是 夷吾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问:出自曾巩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巩名句大全https://m.dancihu.com/shici/d/260095d412.htm
19.挽王倅,挽王倅原文,挽王倅拼音,挽王倅注音,廖行之(宋朝)作品哀矜折狱人无怨,访问垂心虑最长 热度: 三年弱羽自清阴,行借高风入上林。 热度: 别后临风重凝想,湘云东去是袁州 热度: 驰骛功名非我事,欢娱菽水只心知 热度: 相看琅玕碧,更对梅玉清 热度: 凉吹起空阔,疏雨敛轻阴。 热度:54 奎文得岁,佳气磅礴斗牛间。 热度:94 《http://www.881023.com/gushi/20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