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论文范文

导语:在金融政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把国家和地方的文化产业金融政策作为打造洼地的重要保障。《指导意见》指出,“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1.2建立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对接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是信息沟通的有效通道,通过平台文化企业可以把资金诉求与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有机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依托网络,形成开放式的互动平台,通过网络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资本向文化产业金融洼地汇聚。

1.3创新金融市场对文化企业的开放机制

完善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模式。改进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态度,金融机构应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开发和引进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力度。

1.4发挥保险业对文化产业金融洼地的保驾护航作用

保险机构可开发和引进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产品降低文化企业的市场风险,保障金融机构投资安全。同时,根据《指导意见》保险业可以与信贷、债券、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相结合,为文化企业提供一览自子金融服务。

2、发展多种形式资本市场

扩大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上市是文化企业凤凰涅槃的壮举,但企业上市并不是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指导意见》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票据等方式融资”。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宽松的、多层面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可以试点运营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进入项目的初始阶段。

3、争取中央金融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3.1争取中央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

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整体规模、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上存在不足,需继续向中央申请专项财政资金补贴,申请金融优惠政策,把文化产业基地做优做强。

3.2针对正在开展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优质项目筛选工作

(一)市场准入监管。监管机构依法对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审查和审批,对其业务范围和职能定位进行界定。

(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年度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以及接受监管机构非现场监管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审查和考核。

(四)日常的非现场监管。根据政策性银行定期呈报的报表、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的监管指标:贷款投向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及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业务分析和监督。

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对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非现场监管很多指标是参照和沿袭商业银行的标准,需要调整和修改。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监控报告一般都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只有一部分不同,一千是要求政策性银行报送贷款投向分析,一个是要求商业银行报送资本充足率分析,要求分行二级法人报送再贷款余额和按照一逾两呆进行分类的资产质量状况等。上述指标的设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内容和指标没有根据其发展状况和国际惯例作相应的调整,而是照搬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

(三)监管手段落后,监管质量和效率不高。近年来,监管机构先后开发了具有不同特点、覆盖不同业务功能的多个版本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发展及加入WTO后对金融监管提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是没有针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特点而专门开发监管程序和系统,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效率不高。

三、监管建议

笔者认为,要建立对政策性银行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使政策性银行贯彻中央“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针,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日本政策性金融监督制度

(二)德国政策性金融监督制度特征

(三)美国政策性金融监督制度特征

二、建立健全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机制的建议

借鉴世界各国政策性金融监督制度及运作机制的经验,我国应尽快构筑有本土特色的政策性金融监督体制。当务之急是从监督的法律依据、监督的主体结构和监督考评指标体系等方面尽快建立健全中国政策性金融监督机制和结构。其中,特别是要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导向作用的引导,尽量减少其片面追求盈利的动机,有所限制其兼营商业性业务的规模和范围。

(一)尽快出台专门而特殊的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

实现依法监督、制约和引导的规范性要求。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既包括对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单独立法,也有专门的政策性金融监督条例,以及具体的业务管理制度,如《政策性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政策性银行贷款通则》、《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划分及认定办法》等规章,使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督和考评有法可依。

(二)在政策性金融监督主体上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并体现为不同的监督机制和治理结构

(三)制订一套适合政策性银行业务特性要求的科学的业绩考评标准并自成体系

第四,要注重发挥国家审计监察和新闻媒介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公布财务报表和业务活动情况,增加透明度,以尽可能地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寻租现象。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外国经验启示

一、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一)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二)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

在日本的农业金融中,除存在大量的具有民间互质的合作金融机构外,还有由政府组织、推动或直接办理的政府金融机构。政府农业金融机构由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干预,如提供贷款资金、补贴贷款利息、补偿损失和债务保证等,确保其顺利贯彻政府的既定农业经济政策。

(三)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四)法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二、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特点

2.十分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的互相补充。有的国家既重视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又注重利用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实行官民并列模式。如美国在全美十二个农业信贷区,都有一个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还有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业电器化管理局组成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有些国家甚至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由政府所有,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实行自治,有自己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

3.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如早在19世纪,法国政府就颁了《土地银行法》;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如美、日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专门法律有美国的《农业信贷法》、《农产品信贷公司特许法》、《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关于农业信贷、信用保险的专门法律有农业信贷法、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等。同时,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具体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4.各国都把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作为金融政策性支农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国都认识到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化解转移农业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其对发展农业保险均十分重视。以美国和欧盟为例,美国自1938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以来,其农作物保险经历了试办、加速发展、政府出政策并与私营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政府出政策并完全由私营公司经营和的四个阶段。而法国是典型的私有化主导型农业保险国家,农业保险体系基本上由私有保险公司组成,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印度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互助合作性质,从1974年~1975年开始,印度综合保险公司试办农作物保险,推出了农作物保险试行计划。

三、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放开,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贷款规模明显下降,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三)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四)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国外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的风险也很难分散。

四、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二)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资产的安全。有关法规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类法规是国家专门法的补充和具体化,如贷款项目评估办法、贷款审批收放程序、贷款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委托机构资格和职责规定等。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就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突出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性,完善中国银监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应寅锋张婷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62

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大局、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国际的协调、共同承担风险,才有可能度过难关,实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根本所在。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在货币政策协调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应对金融危机的协调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独立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缓解和全球经济形势变数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握货币政策的导向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依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深化,加大了经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力度,拓宽了协调与合作的范围。然而,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面前,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博弈相碰撞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按照博弈论(GameTheory)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是各国不同利益的博弈,同时也是在国际协调与合作下参与国际事务中各国共同利益的博弈行为。国际协调与合作是为了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利益,而国家利益的博弈反映的是国家核心利益不受到伤害。从当前不同货币政策取向和摩擦引发的国家间利益博弈现象看,如果不同货币政策博弈波动面扩大,只顾及国家利益至上而不考虑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国际协调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国际社会非均衡局面也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当前有关国家货币政策的主流导向引发的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当然,从博弈论的观点出发,在金融危机情形下的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博弈的碰撞,并非金融危机特定的产物,其发轫的内在根源在于世界各国在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过程中为国家利益的实现而产生的普遍现象,体现的是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深层次关系。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博弈的碰撞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将永远存下去。

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金融政策以及“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内容和性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较强的保护行为的操作性,最为核心和耐人寻味的是国家利益博弈的政策取向。另外,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不适度掌握货币的投放量,极有可能会“培育”出新的资产“泡沫”,并引发新的类似于通胀、货币和信贷危机。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蔓延过程更像是不断“转嫁”危机的过程。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方案和政策手段,既有“转嫁”危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又有货币政策上不负责任的放任货币贬值的嫌疑,是国家利益至上理念的充分体现,与世界各国不断开展的国际合作背道而驰。

从经济学的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含义看,不同政策的出台是带有一定的对抗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不同政策的博弈无处不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应对金融危机不同货币政策的博弈,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经济领域的博弈更为盛行,其中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倾向,就是经济学博弈论的典型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可见,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超越了国家范畴,国际协调的加强显得更加必要,但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调中,由于牵扯到各方利益问题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和碰撞在现实国际社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和碰撞,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将如何演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金融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如果国际金融与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特别是如果西方国家迟迟不能从危机中摆脱出来,西方国家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金融与货币政策保护主义的范畴,加大国家利益博弈的政策力度,由此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和碰撞将更加激烈,甚至有可能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升级”。

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和碰撞,是贯穿于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性和综合性现象,是较为隐性和富有弹性的范畴,需要从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各个角度去加以思考,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揭示。因此,既要反对国家利益的无限“膨胀”和利益上的患得患失,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这是当下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重要选择。

二、不同货币政策下国家利益的博弈

与此同时,同样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当前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在实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也是国家利益博弈战略不同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取向。

由此可见,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环境下,不同货币政策的博弈关,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因此,处理好国际协调与合作同国家利益的关系,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国际协调,不仅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利益的诉求,也各国利益的所在。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国际协调与合作同国家利益存在着相同的利益对立与依存关系,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利益主体与共同利益都离不开双方的存在与合作,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实现的,也是通过博弈来完成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经济、金融领域相互协调、合作与日俱增。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没有广泛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就不可能创造出最大限度的价值,世界各国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必须学会从全球整体角度审视国际协调与合作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维护国家与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博弈

两次G20伦敦峰会提出,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体制,使它们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并加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言权。这一观点的提出,使改革当前国际金融机构体制的呼声再次高涨。而回顾以往的历史,每次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酝酿着国际经济、金融的重大变革,导致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重组。

2009年4月初召开的G20伦敦峰会上,各国承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加5000亿美元的“可贷资金”,这一方面是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举措,另一方面是为今后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构成进行改造的重要步骤。G20伦敦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在IMF现有的SDR基础上构建“超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一方面是针对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包括了对IMF现有SDR改造的构想。与此同时,G20伦敦峰会上中国承诺向IMF增资,这是中国为实现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良性互动的体现,也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博弈的体现。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遇到的难点依然是解决失衡问题,其中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金融失衡。全球经济、金融失衡是一种常态,这种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各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调整责任的认定及调整责任的分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乃至“牙买加体系”之下,调整责任都是由不平衡的双方国家共同承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作为不平衡的一方,经常实质性地承担了部分调整责任,到了“牙买加体系”时,美国就从来没有承担过这种责任。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言权与地位分配失衡。在现有的全球经济、金融管理机构中,特别是作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管理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意见始终得不到尊重,利益也未能得到公平的体现,导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甚至不得不任由发达国家“摆布”,或者在国际金融机构“援助”条款中接受苛刻的附加条件。因此,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希望建立一个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分量,改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言权与地位分配长期失衡状况。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前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增大了金融风险,使金融体系出现了更多新的不稳定因素。各国政府在进一步完善本国金融管制、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调整,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国的协调与合作需要找到一个各国利益的平衡点,使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新构成相对合理,而不是一味强调谁来主宰国际金融体系。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导向与责任

在国际经济与金融关系领域中,国家利益博弈战略的选择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应对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国家利益博弈竞争中的牺牲品。当前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既有全球性危机的性质也有国家安全与利益范畴的现实,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选择上的国家利益博弈在国际间已然浮出“水面”。

THE END
1.日本法学硕士:优势与前景全解析日本的法学涵盖了国内的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等多个领域。 选择日本法学硕士的优势: 如果你喜欢看日剧,你会发现律师在日本的社会地位非常高。这意味着,如果你选择留在日本从事法律职业,前景非常光明。?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662393983718905147
2.《日本仲裁法》修正案正式生效9) 根据日本法律,申请基于的争议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 10) 临时措施命令的内容违反日本的公共政策。 2. 更为宽松的仲裁协议形式要件 2004《日本仲裁法》规定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约定。[16]《示范法》于2006年修订之后采取了实质上较为宽松的书面形式要求。[17] 相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OTA1MTI5NQ==&mid=2247509751&idx=1&sn=a531a026d10b12eac18de8cce3db1779&chksm=c05bdc87f72c5591894daa01a925ad958e45abbceb718be5469b4cdfcc1470b961dfb3303c35&scene=27
3.日本买房政策规定(日本关于父母出资购房法律)X日本房产需要符合许多条件和要求。如果您想在日本买房,很好是寻求专业的房产投资经理的帮助,了解日本的购房政策、市场趋势和X程序,这样才能确保您的投资获得较大收益。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2、日本关于父母出资购房法律 日本在2019年实行了新的法律,有关父母出资购房的规定。该法律规定,如果父母为子女出资X房https://www.haizhebian.cn/baike/art-779.html
4.1963年日本发布了国家观光政策法律即(28)1963年日本发布了国家观光政策法律即(28)___。日本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美丽,其中被称为日本三景的(29)___、(30)___和松岛吸引了大量游客。题目标签:风景自然资源国家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举一反三https://www.shuashuati.com/ti/87b7a527b65b4512aab899def9559673.html
5.《日本低碳社会的政策与法律》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火把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日本低碳社会的政策与法律》。最新《日本低碳社会的政策与法律》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日本低碳社会的政策与法律》,就上当当火把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115682022.html
6.滴滴能在“炮灰中”打进日本市场吗?这则消息,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创企第N次敲开日本的大门。但据钛媒体特派日本研究员观察,先驱们过得并不如意。 一个产品开拓新市场,必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2、强大的资本支持;3、本地公司的竞争力度;而对于日本还要加一个,也是最大的阻力——法律政策。 https://www.tmtpost.com/2888397.html
7.日本城市改造的启示(精选六篇)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完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支持, 法律在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事业中起到了基础性、指引性的作用。这就提醒我国, 应该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吸收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将较为成熟的部分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样有助于明确社区养老事业的地位, 使其得到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s04fnj.html
8.在日本站销售LED灯具要必须遵守哪些当地法律来符合亚马逊政策的在日本站销售LED灯具要必须遵守哪些当地法律来符合亚马逊政策的要求? - 近期,有很多人想要入驻亚马逊日本站点, 但是却对日本当地的法律法规一窍不通,想要在日本站点卖东西,就一定要遵守日本的法律,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LED灯具在日本应该做些什么来遵守当地的法律。 https://www.cifnews.com/ask/question/160495
9.日本网络安全政策的现状与趋势首席安全官根据该法律,日本政府于2015年将原信息安全政策会议升格为以内阁官房长官为首的“网络安全战略本部”,原内阁官房信息安全中心升格为“内阁网络安全中心”,直属内阁领导。其中,“网络安全战略本部”除负责网络安全战略的制定外,还有权制定网络安全通用标准、监督各省厅和独立行政法人与网络安全相关的预算编制。内阁网络安全https://www.ciocso.com/article/13494.html
10.日本反倾销政策,日本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日本反倾销申诉及措施一、日本反倾销政策的主要内容 日本是世界上第五个最早实施反倾销制度的国家,其反倾销制度开始于1920年它所颁布的《海关关税法》,这一反倾销立法年代仅次于加拿大(1904年)、澳大利亚(1906年)、南非(1914年)和美国 阅读全文 日本反倾销申诉及措施介绍 一、日本反倾销法律程序简介 https://mip.66law.cn/topic2010/rbdzyzqk/
11.中国人在日本购房政策解析:买房前需知的关键点(了解中国人在日本了解中国人在日本购房的政策还需关注税收规定。根据现行法律,外国投资者需缴纳所得税、不动产取得税和消费税等各项费用。 在出售物业时也会涉及到所谓“留下利益”的问题,即出售后获得利润是否需要缴纳相应税款。这些都是影响投资回报率和实际支出成本的重要因素。 https://www.hinabian.com/house/news/art-2277.html
12.日本当代文化范文9篇(全文)毕业生“鹰派”政策言行突出 松下政经塾以培养“建设新国家的日本领导者”为宗旨,一期毕业生野田佳彦已登上日本首相宝座,并任命其同党的松下政经塾毕业生多人出任民主党领导成员和内阁大臣或副大臣及政务官等,这些人的鹰派政策主张已受到人们的关注。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syl0lkk.html
13.全球网络安全政策法律动态(2022年3月)全球网络安全政策法律动态 (2022年3月) 美国正式通过《2022年关键基础设施网络事件报告法》,俄罗斯禁止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部门采购外国软件,我国两会工作报告谈网络安全… 本期关注 ? 境外关注 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No.9712-8号联邦法与No.9732-8号联邦法,规定故意传播俄罗斯海外国家机构谣言的人将承担刑事责任;同时,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40930
14.日媒爆料:日本政府将提交法律修正案,明确回归核电政策姿态日媒爆料:日本政府将提交法律修正案,明确回归核电政策姿态: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该媒体8日获悉,日本政府为利用核能将向例行国会提交相关法律修正案,这一有关核能利用原则的《原子能基本法》修正案写入了通过核能利用确保稳定供电和实现去碳化社会是“国家的职责”。而对于允许超过此前作为运转年限上限的60年这一规定,这一https://stock.hexun.com/2023-02-09/207771232.html
15.去日本劳务需要什么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日本劳务人员,除了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外,还必须遵守日本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果不了解或不遵守规定,很可能会遭到辞退或追究法律责任。例如,日本的税收政策和外国人就业政策都十分严格,未按规定进入日本就业的人员可能会违反法律规定。 https://www.ycpai.cn/riyu/gNTBQ2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