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提到酒店业的“工匠精神”,在历经十天多与行业各界人士交流后,形成了今天的文字。如果用三个词来高度概括“工匠精神”是:社会的、行业的、从业者的。
社会的:中国体制与文化下的思考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0万家,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对于“工匠”,是一个颇为传统的词汇。从中国历史中可见并不缺工匠精神,建筑木匠大师鲁班、铸剑师李冶子、炼丹家魏伯阳、石刻雕塑家戴逵、地图学家裴秀……到了近代,我们的时代潮流中很难找到举世公认的例子?可是,疯狂的日本桶盖、电饭煲,天价的德国布加迪威龙、双立人,抢断货的芬兰奶粉……难道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正在逐步淡化,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了吗?
行业的:从“崇洋媚外”到软实力竞争
最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酒店行业发生着一场影响全球的“肥皂剧”,那就是万豪与安邦竞购喜达屋。3月28日晚,喜达屋争夺战精彩继续!喜达屋董事会周一称,安邦新收购方案将报价上调至每股82.75美元。喜达屋董事会认为,修改后的安邦收购方案更优。安邦的收购出价较最早报价高出6%,较万豪出价高4%。据此计算,新报价将使收购总额达到141.5亿美元。
这一轮竞购还未结束,可在其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企业背后的无形品牌资产无疑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曾几何时,国内房地产企业非国际酒店品牌不引进或不考虑,但行业从业者也很欣慰的看到,国内酒店品牌出现了如万达、开元、锦江、柏联等代表品牌正走向国际化与品牌化。当我们去仔细研究这些口碑良好的酒店企业或品牌,会发现他们的团队坚持着用“工匠精神”为客人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而努力。
笔者想说,现今中国酒店行业内普遍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资本市场的逐利与投机者的“唯快不破”思维,行业概念营销大谈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陷入一种奇怪的氛围中。酒店人是否应该“慢下来”认识思考,理性去拥抱趋势的“变化”。
从业者的:宁为价格解释一阵子,也不为质量道歉一辈子!
笔者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做好产品,好好做服务,最后才是做好品牌营销。我们从产品和服务开始,这是我们的“因”,品牌是我们的“果”。可现状是很多酒店企业却是从品牌营销开始,以单纯的商业行为追逐行业虚有的各类“奖项”或“排名”。如果我们只从“果”开始,这就偏离了工匠精神基本的内涵。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把管理的企业和产品作为一个系统来铸造,“工匠精神”不一定就是无限制的在产品与服务上“精益求精”,例如日本有些企业甚至设有专门降低质量的标准的部门,去掉多余的功能或服务。若酒店的服务的质量或人群范围提高1%,成本增长200%,有必要吗?酒店最主要的功能或服务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为前提。
今天不得不谈到“价格”与“卫生”这两个关键词。
在“饥饿”状态下的酒店业,如果生存与竞争环境变得恶劣,价格战是必然。可起决定因素的仅仅是价格吗?从近期频频爆出的酒店“清洁门”事件,无疑是对酒店人职业尊严的一种“伤害”。酒店行业的从业者们,如果当我们差旅途中入住一家酒店时,连我们自己都不敢使用酒店配备的卫生用品时,酒店人你又作何感想呢?
酒店人,“工匠精神”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专注、执着、坚守、耐心、淡然、精细等品质,这些正是东方色彩的"工匠精神",中国酒店行业的品牌企业或创建中的企业,我们从中又看到了什么?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除掉酒店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呼唤酒店人不只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最后,笔者想说,现在大家也能感受到社会有一些浮躁,在各种所谓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噱头之下,大家感觉需要回归一些真正的本源的东西。这个时候不管是“洗牌”还是转型,都是极佳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从业者,我们要做的,是”慢下来“重新思考行业发展的变革在什么地方在变革中又要坚守什么
---------------------------------------------------
关于雅斯特酒店集团
2012年初,首家雅斯特酒店在深圳开业。秉承“一切为了你心的旅行”的美好愿景,雅斯特酒店不断探索品牌与经营创新。短短4年间,雅斯特酒店集团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抢占二三线城市酒店市场,旗下运营、在建及签约门店数已超90家。酒店覆盖重庆、“两湖两广”等地区共计30余个重点城市,会员总数超过150万人。未来,雅斯特将以“两湖两广、云贵川渝”为主要战略版图,重点布局武汉、南宁、广州、深圳、贵阳、长沙、重庆和成都等地,尤其是“武广”、“南广”、“贵广”和“衡南”高铁始发站和终点站重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