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增城区聚焦“百千万工程”,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经济、促消费政策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零售驶上“快车道”,推动消费结构品质升级。烟火气撬动消费活力加速回归,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复苏态势,保持正增长,展现强大韧性。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近三年来,我区消费市场有序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零总额)规模稳步增长、占比波动下降,2021年社零总额实现444.62亿元、占全市4.4%,2022年社零总额实现458.59亿元、占全市4.5%,2023年社零总额实现458.83亿元、占全市4.2%;增速呈逐年放缓趋势,从2021年的增长9.4%,2022年的增长3.1%,逐年放缓至2023年的增长0.1%。
表1全市2021年-2023年社零总额基本情况
所属区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社零总额(亿元)
同比增长(%)
占比(%)
全市
10122.56
9.8
10298.15
1.7
11012.62
6.7
-
增城区
444.62
9.4
458.59
3.1
458.83
0.1
4.2
荔湾区
644.01
14.3
647.09
0.5
711.15
9.9
6.5
越秀区
1253.33
8.1
1223.21
-2.4
1329.57
8.7
12.1
海珠区
974.30
-1.6
958.97
998.38
4.1
9.1
天河区
2050.64
15.1
2023.79
-1.3
2152.79
6.4
19.5
白云区
1076.40
4.6
1069.68
-0.6
1163.99
8.8
10.6
黄埔区
1261.83
14.5
1428.18
13.2
1552.46
7.3
14.1
番禺区
1271.06
10.9
1263.98
1317.91
4.3
12.0
花都区
713.84
10.7
788.15
10.4
851.30
8.0
7.7
南沙区
265.71
28.2
294.79
332.45
12.8
3.0
从化区
166.83
-11.7
141.71
-15.1
143.79
1.5
1.3
(二)消费品市场平稳恢复
2023年以来,全区社零总额总体趋势与全市保持一致,全年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累计增速看,1-2月增速(-3.1%)为2023年以来最低,随后逐月提升至1-5月(3.4%),后逐月放缓,1-7月以来基本保持平稳。从当月看,3月当月受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当月实现社零总额43.08亿元,当月增速同比增长9.1%,6月、12月则受昊超电商等企业的平台促销活动错峰影响,当月分别实现社零总额32.91和34.60亿元,影响当月增速分别同比下降14.0%和0.1%。
图1增城区2023年社零总额情况
二、主要运行特点
(一)汽车消费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升
2023年汽车销售行业整体保持低迷,大宗消费需求疲软,燃油汽车销售企业销量不佳,全区限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7.41亿元,同比下降5.0%,拉低社零总额0.9个百分点。但近年随着新能源车减免购置税、购车补贴等多层级、全方位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全区限上批零业开展新能源零售业务企业共41家,对比2022年(33家)增加8家,新能源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0.82亿元,同比增长21.2%,拉动社零总额0.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类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6.9%,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区新能源汽车零售企业总量质量双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推动汽车消费结构加快优化。
(二)路网建设加速完善,燃油需求逆势增长
随着广州东部中心规划建设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交通路网不断完善优化,区内交通循环畅通发展,市民出行更便捷,公路交通流量提升,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势下不降反增。全区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全年实现零售额12.60亿元,同比增长7.5%,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拉动社零总额增长0.2个百分点。
(三)餐饮消费升级提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随着消费环境不断向好,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持续回暖,住宿和餐饮业消费规模加速提升,餐饮消费强劲复苏,消费活力加速回归。2023年限上住餐业实现零售额10.72亿元,同比增长13.5%,占限上零售额的4.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同比较限上批零业零售额增速提高18.6个百分点,其中,餐费收入9.78亿元,同比增长18.3%。
(四)各镇街差异明显,单位集中南部区域
从总量看,限上单位主要集中在南部区域,其中宁西街(含开发区核心区)和新塘镇合计1283家限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64.89亿元,占全区的72.1%,北部三镇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合计22家限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20亿元,占比不足0.1%。从增速看,除增江街、朱村街、荔湖街、宁西街等4个镇街负增长外,其余九个镇街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四个镇街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中新镇实现增长超20%,在各镇街中增速最亮眼。其中,占比46.4%的宁西街(含开发区核心区)是全区限上零售额唯一超百亿的镇街,实现零售额105.99亿元,同比下降7.3%,拉低全区限上零售额增长3.5个百分点;占比25.8%的新塘镇实现零售额58.89亿元,同比增长1.2%,拉动全区限上零售额增长0.3个百分点。
表2增城区各镇街2023年限上零售额情况
所属镇街
数量(家)
限上零售额(亿元)
同比增速
(%、百分点)
占全区(%)
拉动限上
零售额增长(百分点)
比2022年增减
合计
1697
228.56
-4.3
-8.1
荔城街
54
6.86
7.0
20.9
0.2
增江街
19
0.77
-61.5
-47.4
0.3
-0.5
朱村街
16
15.07
-5.6
-1.7
6.6
-0.4
永宁街
184
12.43
18.9
16.4
5.4
0.8
荔湖街
60
23.18
-13.9
-22.9
10.1
宁西街
(含开发区核心区)
745
105.99
-7.3
-10.8
46.4
-3.5
新塘镇
538
58.89
1.2
-9.5
25.8
石滩镇
32
0.72
2.7
38.0
0.0
中新镇
2.13
26.8
22.7
0.9
正果镇
3
0.03
2.5
75.8
派潭镇
13
1.12
小楼镇
6
0.04
19.4
仙村镇
11
1.31
17.5
54.4
0.6
三、主要问题
(一)限上单位引领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待提升
全区限上单位数量多,但消费市场发展整体偏慢,消费规模有所萎缩,对全区消费市场的引领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的提升发展。2023年限上批零、住餐单位共1697家,零售额合计实现228.56亿元,占社零总额的49.8%,同比下降4.3%,低于全区社零总额(0.1%)4.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民营单位实现零售额192.51亿元,同比下降3.7%,降幅较全区增速收窄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零业占比大但增长缓,住餐业发展趋势好但总量低。限上批零业企业共1570家,合计实现零售额217.84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95.3%),同比下降5.1%,其中限上批零业民营单位实现零售额183.56亿元,同比下降4.2%;限上住餐业单位共127家,其中108家发生零售额,合计实现10.72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4.7%),同比增长13.5%,其中限上住餐业民营单位实现零售额8.95亿元,同比增长7.9%。
(二)居民基本消费承压下行
食品、日用、家电等居民基本生活品等消费疲软,拉动作用凸减。全区限上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5.6%、16.5%、6.1%,分别比上年减少12.1、24.7和8.3个百分点,合计拉低社零总额增长1.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同比分别下降13.9%和29.9%,分别比上年减少6.6、42.1个百分点,合计拉低社零总额0.6个百分点。
表3限上批零业主要商品分类明细
商品分类
2023年零售额(亿元)
上年同期数(亿元)
同比(%)
拉动社零总额(个百分点)
汽车类
77.41
81.49
-5.0
-0.9
其中:新能源汽车
20.82
17.18
21.2
粮油、食品类
45.06
47.72
日用品类
41.12
43.78
-6.1
化妆品类
14.79
13.44
10.0
饮料类
12.91
15.46
-16.5
石油及制品类
12.60
11.73
7.5
烟酒类
5.65
6.04
-6.4
-0.1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3.10
3.60
中西药品类
1.99
2.85
-29.9
-0.2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1.10
0.86
28.0
(三)新零售业态下消费外流
当前,消费需求多元化已成为常态,居民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网络消费,在线消费已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渠道、消费习惯,O2O、C2C、线上商城、智能零售、无人零售、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社交电商等各类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消费模式加速转变。新零售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一定程度抢占了传统消费市场份额,居民实际消费的社区团购、外卖订餐、网红直播等一系列海量消费数据聚集在电商平台中,对本地的实际消费分流明显,我区则因缺乏足够的载体而消费外流严重,传统百货超市的经营状况欠佳,其中6家传统百货超市实现零售额5.4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1.5%。
(四)传统零售企业发展存在挑战
受新零售的挤压、行业同类或跨界竞争以及自身创新力、经营模式、运营管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实体零售发展压力未能得到有效缓解。2023年,全区零售业中,传统互联网零售、汽车零售发展不足,严重影响全区社零平稳发展。其中,传统互联网零售受新零售业态的冲击,重点电商企业竞争力不足,影响全区互联网零售业下滑明显(同比下降6.2%);传统汽车消费市场需求疲软,燃油汽车销售企业订单不足,导致全区汽车类商品零售降幅较大(同比下降5.0%)。
四、对策建议
(一)应对消费变化趋势,加大精准招商力度
紧抓广州东部中心建设契机,着力应对实体消费场景优化,加速引进电商消费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电商新模式为新消费注入新活力。一是建议结合当前消费渠道已从传统零售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零售模式转变的趋势,积极引进视频、网络等新零售业态的平台或项目。二是建议根据当前居民消费热点转移趋势以及消费群体分化的特点,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4S店、连锁餐饮、高端住宿、医疗美容等行业项目。三是建议注重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进程,引导在库电商企业提供更多的差异化、创新性的商品和服务,引进一批线上、线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企业。
(二)加力实施促销政策,全力提振居民消费
(三)支持民营经济,助力消费升级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恢复和扩大消费中的作用,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畅通融资渠道,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鼓励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消费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的优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和创造市场有效需求,推动民营企业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