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糖和来自亚洲的香料一样,是贵重物品。随着欧洲人到处开辟甘蔗种植园,糖产量逐步增加。甜蜜的糖无人不爱,拥有广阔的市场,以葡萄牙为首的欧洲各国争相组织种植、生产。大西洋上的岛屿地形狭窄,欧洲各国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广阔的甘蔗种植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动植物品种在新旧大陆之间频繁交换,甘蔗也被带到了新世界。
对于新世界的划分,展现了殖民者野蛮虚伪的一幕。1493年,由罗马教皇充当中间人,葡萄牙和西班牙以一条“教皇子午线”将世界一分为二,该线以西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则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将南美洲的巴西也划归葡萄牙,由此两国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掠夺。
甘蔗种植引进地中海后,就和奴隶制度相结合,在转移到美洲后,这种结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黑人历史学家埃里克·威廉斯曾说:“哪里有糖,哪里就有奴隶。”葡萄牙成为当时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中心。甘蔗种植的中心转移到中南美洲后,其内部也在发生转移,刚开始在西属加勒比海诸岛,但却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随着西班牙对墨西哥和安第斯地区的征服,它的重心放在巧取豪夺上,而不是以生产为目标,加勒比海地区主要作为贸易线路沿途的驻地和要塞。之后渐渐转移到巴西,16世纪成为巴西糖的世纪。
被贩卖的黑人奴隶在中段航程中
至此,不得不再描述一遍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欧洲人为了生产糖,在加勒比海斥巨资建起种植园,疯狂地引入非洲人充当奴隶,为种植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奴隶贸易和蔗糖贸易从一开始就相互关联。商船从英国港口利物浦出发,装载着枪支弹药、玻璃珠、棉纺织品等工业品,在西非等地用这些物品换取黑人奴隶。接着开始恐怖的“中段航程”,将换来的奴隶运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贩卖,运送过程中船上的环境极其恶劣,奴隶的损失率达到30%以上,死亡奴隶的尸体直接扔进海里。最后从美洲载着原糖等热带商品返回利物浦港。整个航程历时两个月以上。这段首尾相连的贸易路线称作“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以奴隶贸易为中心,首次将欧洲、非洲和美洲三个大陆真正地连接起来。奴隶贸易从16世纪延续到19世纪,使非洲丧失一亿多精壮人口,欧洲殖民者则获得了巨额利润。西敏司在《甜与权力》中说过这样一句令人胆寒和愤怒的话:大部分奴隶所创造的财富都流向了英国,他们制造出的产品在英国本土被消费掉,而不列颠人的产品——布料、工具、刑具——则让奴隶们去消费,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奴隶们自己最终也被消费掉。
二、糖的嬗变:从稀有品到必需品
16世纪以前,糖在欧洲不是食品,更多的时候被用作药品,或者上流阶层用来炫耀的工具。糖通常有五种用途,即药品、装饰品、香料、甜味剂和防腐剂,前两种用途出现在糖还是贵重物品的时代。将糖当成万能药品的行为是十字军从阿拉伯带回欧洲的,糖热量很高,能随时补充能量,是可以立刻见效的药品。著名的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认为糖果是万能药。12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宫廷御医将糖当作退烧药,开出糖渍玫瑰花的处方,特别在治疗结核引起的发热时,用作解热剂。15世纪,欧洲著名的萨莱诺医学院,在其使用的医书中写道:“糖对于热病、咳嗽、胸闷、嘴唇干裂、胃病具有疗效。”当时蔗糖在欧洲的医疗实践中已不可或缺,以至于人们用“就像一家没有糖的药店”来表达极端的绝望和无助。
糖在宗教问题上还引发了一起奇妙的论战:在基督教的断食日,食用糖是否违反戒律。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糖更多地是促进消化的药物而非食物,所以就像吃药一样,不算违反斋戒时的戒律。阿奎那的观点极大推动了日后蔗糖的供应量,使其最终成为食品。16世纪以后,各种各样新食品引进欧洲,其中首要的就是蔗糖,另外还有茶叶、烟草、咖啡、可可、马铃薯、玉米等等,这种变化引发了欧洲的生活革命。吃糖不会像服用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那样导致体态失当,因此糖在宗教层面被网开一面,没有遭到谴责。
除了用作药品之外,还有做“装饰品”这一重要用途。纯白的蔗糖,再加上味道甘甜、价格昂贵,许多有钱或有权之人都用蔗糖做装饰品,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实力。糖用作装饰品时,和阿拉伯树胶、油、水、坚果等材料混合,制成各种模型,变硬后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装饰、展示,由于蔗糖价格昂贵,最终会把它吃掉。这种习惯在婚礼上以婚礼蛋糕的形式得到保留。蔗糖用作香料和调味品时,就像烹调用的胡椒、肉豆蔻那样能改变食物的味道,但并非让食物明显地变甜。糖作为甜味剂似乎与香料的功能类似,主要看它相对于其他成分使用的数量的多少。糖从香料向甜料的转变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三、糖的推动:从孤立到整体
从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巴巴多斯、牙买加的“蔗糖革命”,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法国人虽然也在加勒比海诸岛生产便宜的蔗糖,但法国人更喜欢喝葡萄酒,而不是红茶,因此蔗糖在法国并不是必需品。廉价的糖,在19世纪时对英国工人阶级的日常饮食变得至关重要,甚至成为热量之源,到1900年,它提供了人均1/6的卡路里摄取。
英国上流阶层茶会
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之所以成为可能,离不开源源不断地输入的黑人奴隶,英国对糖的巨大需求进一步促成了蔗糖革命。而英国人对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在茶中加糖。因此,中国、印度的茶大量输入英国也间接推动了蔗糖革命。19世纪初的苏格兰历史学家戴维·麦克弗森提出这样的观点:“茶开始成为社会中下层经济实惠的麦芽酒的替代品,因为麦芽酒的价格不可能令人随心所欲地引用。在我们的贸易系统中,茶从远东世界运来,糖则来自西印度,两者虽都有在航运和保险上的花费,但他们混成了一种比啤酒更为便宜的饮料。”
加糖红茶这种饮料由来自地球两端的两种食物组成,正是因为英国在世界商业中居于核心地位,才让这两种食物有可能组合起来。从地球另一边运到英国的蔗糖,比英国国内农民生产的粮食还便宜。世界连成了一体,英国位于一体化世界的中心。如果没有世界贸易,英国城市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无法维持,就连英国农民的生活也会受影响。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并不是因为英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勤劳、更聪明,而是仰赖于近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加糖红茶成了工人日常早餐的组成部分,茶歇也很流行。但茶和砂糖对于普通工人而言还是太贵了。英国的蔗糖比法国的价格更高,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英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大力进行蔗糖生产,但英国国内需求旺盛。更主要的是,英国议会内种植园主势力联合起来的“西印度群岛派”,给议会施加了强大压力,通过了许多保护英国殖民地蔗糖生产的法案,如《糖蜜法》《糖税法》等。英国的蔗糖进口关税非常高,外国的蔗糖难以打入英国市场。同样的情况,由于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茶叶的价格也受到保护。18世纪,由于关税过高,合法进口的茶叶售价异常高昂,从荷兰等国走私到英国的茶叶数量激增。当然,这与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国策有关。
然而,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运动取得巨大成功,糖价急速下跌。蔗糖的关税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下降,原来的关税是蔗糖原价的数倍,到1884年,蔗糖关税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议会内产业资本家组成的“曼切斯特派”提出的“早餐免税”得以实现。
至此我们发现,18世纪到19世纪,经过百年的发展,糖在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扩张中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在1850年之后英国贫困阶层的蔗糖消费便超过了富裕阶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该经济与海外殖民地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四、结语
无论是棉花,还是糖,过去都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都是由蔗糖、棉纺织品等商品推动和创造出来的。这些世界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我们应该肯定其正面意义,也必须正视它们的负面后果。西欧各国为争夺这些世界商品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战争,给非洲、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带来深重灾难,这些恶果到现在仍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