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吃糖的坏处相信很多人从儿时的记忆中就可以读取,不少父母从小唠叨到大,一直会给我们强调吃多了糖不好的观点。这话没毛病,很多过度“吃糖”的害处,包括对血糖的影响,血液流经之处甚至没有一寸能免于其害。就像受到污染的河流对土地的伤害那样,这是深入每个细胞的累积性损伤。因此,过度吃糖与很多慢性病、衰老、皮肤产生皱纹和失去弹性之间有可验证的联系。
糖的由来
糖在自然界的存在由来已久,牛奶中甜味非常弱的乳糖,西瓜和荔枝里甜甜的果糖,发芽麦子里的麦芽糖等都是天然存在的糖,也深受人类喜爱。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糖更加富集的天然食物——蜂蜜和枫糖浆,这是过去稀少和备受喜爱的天然珍品,如今却沦为游离糖,需要和砂糖等一起受到限制。
1、饴糖
在早期制糖阶段,我国古代主要是以饴糖、蔗糖为主,其中饴糖相对而言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所谓饴糖,就是由玉米、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食品,简单来说,就是用谷物发酵造出的糖。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饴糖的记录,《诗经·大雅》中写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就是说周的土地丰硕肥美,就连堇菜和苦苣这种野菜都像饴糖一样甜美。《周礼·天官·疾医》将“饴蜜即甘”列为五味中“甜”的代表。饴糖又称麦芽糖浆或麦芽糖饴,是一种淀粉糖品。关于饴糖的制作方法,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记录:“用粱米、稷米者,饧如水精色。”,在其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制作饴糖的详尽论述。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饴糖的口感要求也逐渐提升,如宋朝的药学家寇宗奭在其著作《本草衍义》中就曾经指出,制作饴糖的最佳原料应当是:“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但在唐朝之后,饴糖就逐渐式微,由盛转衰了。
2、蔗糖
为什么会感觉到“甜”
因为糖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多羟基(氢氧基团)结构,这类结构会与我们味蕾上的一种受体结合从而产生甜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对早期的人类来讲意味着“没有毒”以及“充满能量”。在非工业化时代,天然的甜味几乎受每一个人本能的喜爱,因为它意味着糖这种物质的富集,而糖又是三种有能量的营养素中最常见的一种。所以对人们来说,甜的食物就自然地与更加有价值的食物联结在了一起,有着更深层的意义——更大概率地生存下来。
很多植物将糖富集在它们的果实中,用于吸引动物食用,好让它们的种子随着动物的移动和迁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正是这样巧妙而自然的安排,让人类成了这类富有甜味的食物的最佳“传播者”。人类不仅食用这类野生的果实,又因为富有智慧和拥有灵巧的双手,得到了培育和优化新物种的能力,所以这种爱甜味的本能就越来越被强化。
糖的盛行就是“富贵病”的原因之一
西方制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后,发现当地人种植甘蔗并利用甘蔗汁获取结晶的糖。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自然中的糖只有蜂蜜这种形式,而蜂蜜需要蜜蜂的劳作才能使糖富集。波斯人种植甘蔗并且使糖富集的这种做法,无疑打破了人们对“甜”的想象界限——原来甜还能这么操作!所以随着阿拉伯人对版图的扩张,他们也把这个甜蜜的秘密带向了他们所到之地,包括北非和南欧。
约11世纪,利用甘蔗制糖的秘密才被西欧的十字军发现,并被当作一种珍贵香料带回了西欧各国,从此给欧洲的饮食添加了一抹重要的甜蜜。而在那几百年间,粗制的砂糖在欧洲被称成“白色金子”,也只会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那时候的甜的的确确是力量与尊贵的象征,也是小孩子眼里不可多得的快乐滋味。15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进一步精制糖,那时的糖比较接近我们如今吃的白砂糖,而由于那时制糖工艺主要靠人力,白糖在英国依然被视为奢侈品。当时白糖的地位之高,与现代加工食品和饮料中白糖被用来充体积的廉价感相比,实在是云泥之别。
中国的糖历史
在中国,西周时代就已经有首次制糖记录,那是从淀粉中水解得到的“饴糖”。中国也是生产甘蔗的大国,因此甘蔗是首要的制糖作物。而街边的甘蔗汁也是夏日消暑好物,清甜可口,含糖量在15%左右,是水果原汁中含糖量非常高的一种,因此并不适合大量饮用。即便如此,甘蔗汁与精制白糖的糖水之间仍有比较大的差异,因为精制白糖水属于标准的“空热量”,而甘蔗汁还含有少量甘蔗中的营养素,这也提示我们需要综合看待食品品质。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重要的甘蔗制糖国。公元前4世纪,已经有对中国种植甘蔗的记录,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中写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提到的“柘”就是甘蔗,“柘浆”即是甘蔗汁。这一纪录表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可以对甘蔗进行原始的加工,并将其熬成浓浆用来增甜,但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如何将其加工成糖。由此可以推测,中国使用蔗糖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甘蔗在中国的渊源和受欢迎程度自有古书记载,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西汉著名辞赋家东方朔所著《神异经》对甘蔗和甘蔗汁的描述——南方山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围三尺八寸。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可以节蚘虫。人腹中蚘虫,其状如蚓,此消穀虫也,多则伤人,少则谷不消,是甘蔗能减多益少,凡蔗亦然。
先人的经验和观察表明,含糖量如此之高的甘蔗,多吃会伤人。反观现在的制糖工艺,不仅要把甘蔗汁浓缩并提纯,还要过滤其中的可见色素和其他杂质,仅仅保留甘蔗汁中的蔗糖。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来看,这已经不能用“吃浓缩的甘蔗”来形容了,而是吃提纯的蔗糖。从东方朔的思路来看,这实属一种严重不平衡的伤人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