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史中日历史上的蔗糖贸易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4.18山东

明代中后期,中国蔗糖在亚洲的主要市场是日本和东南亚,贸易特点主要是货与货的对冲贸易,从中国运去蔗糖,从日本运回铜,从东南亚运回大米。这些近距离的对冲贸易,大多为中国商人所经营。远距离销往南洋的印度与波斯湾则多由外国商人经营。

16世纪以前,日本不产蔗糖,植蔗制糖的历史相对较短。曾任驻日使馆参赞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物产志》称,“先是长庆中(1596-1614年,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万历四十二年),有大隅国大岛人直川志,漂入汉土,携蔗苗归,始学制糖,亦未得法”。16世纪末,直川志去琉球途中遭遇台风漂流到福建,在闽滞留一年,学得黑糖制造技术,从中国带回蔗种,初学制糖,但并不得法。

《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物产志》记载,“德川氏命萨摩国征蔗苗于琉球,始令种关东、东海、西海、南海诸国”。但是琉球种蔗历史也不太久,品种也不太好,甘蔗多红心,而无青皮者。色红节短,一年皆有,小者用以造糖。明嘉靖年间陈侃出使琉球,曾撰《使琉球录》,引有不少他人对于当地风物的记述。书中关于花木的部分有甘蔗,而关于饮食的部分却没有蔗糖。明慎懋赏《四夷广记》亦有类似记载。可以推断,琉球的甘蔗仅供生食,迄于明代仍未用来制糖。到清乾隆年间,使臣周煌《琉球国志略》对于该地物产的记录中,已见有糖,但自产不敷食用。

日本人也爱吃糖,《日本国志·礼俗志二》饮食一节中,多次提到用糖,记载了许多用糖的饵饼。还有“以糖做花果禽兽之形,红白间道,为间道糖。成条子者为糖通。空其心者曰吹糖、曰茧糖、曰窠丝糖、曰乳糖。实心者曰糖粒、曰糖瓜。以糖缠胡桃紫苏桔皮之类曰糖缠、又曰龙缠。以糯米糖卤和剂成饼曰牛皮饼。以赤豆去皮和糖卤煎炼成饼曰羊肝饼”,其法多自汉人得来,古者无糖,惟用酥油飴餳调和,后世无不用糖者。

日本曾多次派人到中国学习制糖法,从中国府志及县志收集制糖资料,向在日本的中国商人学习,却相互封锁秘而不宣。1763年,平贺原内公开了种蔗制糖方法,有意思的是,他在介绍《天工开物》中榨蔗图时,让榨蔗人穿上了和服。1771年《天工开物》在日本出版。明治初期,在糖业中使用三辊立式压榨机、品字形灶和讃岐式分蜜法,从福建、广东移植优良蔗种,在歌山、爱媛两县种植。但是,规模不大。

《日本国志·物产志》:“据明治十三年沙糖共进会报告,日本全国每年费糖需九千万斤,每人每岁须用二斤六分,而国内所产仅足供半额云”。日本所产糖量“足供半额”,其余全靠进口,且十之九输自中国,他国输入者十之一。

从事两国贸易的主要是京都、大阪、长崎等城市的商人。丰臣秀吉时代,在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都增添了新事物,“食物中的棒棒糖、糖豆、泡泡糖……”。到了德川家康时期,日本新增加的作物有黄栌、草棉、甘蔗、甘薯等。

德川幕府于1633-1641年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限制越来越严格,只在长崎与中国和荷兰贸易,规定中国船每年30艘,交易银额6000贯。荷兰船2艘,贸易银额3000贯。黄遵宪《日本国志·邻交志上》卷六记载了各年限定船数,输出货值额。直到明治维新后才重新开放贸易。

17世纪中国和日本糖价表

单位:银两/担

年代

冰糖

白糖

红糖

在中买

在日售

1600

1635

1636

1637

1640

1654

1658

1664

1680

1684

1692

3.6

2.3~3.9

4.0~5.0

7.2

7.8

9.0

14.0

23.0

0.5

2.0

1.6

3.0~4.5

6.0

5.6~6.8

4.9~6.0

8.0

6.3~6.0

7.0

0.4~0.5

1.4

5.0~6.0

5.0

(引自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118~119页)

明末清初福建各类砂糖出口日本简表

单位:斤

《光绪二十四年中外大事汇记·商业汇第七》记载:“日本去年共用糖三百五十万担,值银二十兆员。此糖来自外国者居二百二十六万担,值银一十四兆九十二万七千员。说者谓,日本宜谋振兴糖务,庶免进口之糖搀夺其利。但其未能振兴之故,约有数端:一初学制糖,制成之货,获利必微,不足以弥补经费。二土产蔗或别种产糖之料均罕。三邻国制造糖务,多藉朝廷资助,而日廷无津贴于创办者,故商家不甚鼓舞。坐此不能与外来糖商相竞。幸自中日战后,各商务大兴,而糖务则办于台湾,因此岛富产制糖之料也”。

黄遵宪《日本国志·食货志六》卷二十记载了明治元年至明治十二年日本进口的赤黑沙糖、白沙糖、冰、棒沙糖的数量和价格。指出:“终德顺之世,唯长崎开港,许中国与荷兰通商而已。当时输入之货,棉、糖、细缎、书具、文藉为多。输出之货铜为大宗,余则昆布、鳆鱼及铜漆杂器耳”。“欲我国之产广输于人国,则日讨国人以训农,以惠工,于是有生财之道。欲我国所需悉出于我国,不必需者禁之,绝之。必需者移种以植之,效法以制之。于是乎有抵缷之术。欲他国之产勿入于我国,则重征进口货税,使物价翔贵,人无所利,于是乎有保护之法”。对于种植甘蔗,日本人采用的就是这个政策。

清王之春《东洋琐记》:“现闻开辟琉球荒土,广植甘蔗。盖因购我中国之糖,出口之银甚夥,故思夺我利权。刻闻复议入口糖税,每百元加抽税银三十元,是欲使中国商民裹足不前也”。一面鼓励人民种植,一面加重关税限制进口。

清张煜南《海国公余辑录》中说,日本“是得通商之利,而不以睦邻为心”。

到清政府统一台湾,开放海禁,双方贸易地位渐趋平衡。由于日本的生丝、纺织品和糖业都发展起来,中国再也拿不出可以与日本铜相匹的商品,逐渐由入超变为出超,进口商品中铜所占比例逐渐缩小。

《海国公余辑录》

甲午战后,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对台湾地区的制糖业实行垄断,依靠政府力量,实行糖业奖励和沙糖农业政策。从台湾地区和爪哇进口粗糖进行加工,日本的制糖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直到日本占领东北,日本主导着日殖台湾、日本、中国大陆之间的食糖贸易。中国因失去了台湾地区这个产糖基地,反而成为食糖进口国了。

日俄战争后,日本糖业勃兴,生产过剩,开始向外寻求市场,大举开拓中国市场。1908年输入中国市场的糖品达18万担,1909年36万担,1910年60万担,1911年约80万担,1912年约84万担,1913年达160万担,1914年130万担。

THE END
1.糖果的历史(豆瓣)美食作家Nigel Slater这次将带领大家走上一条甜丝丝的糖果寻宗路,沿路你会闻到中世纪糖果散发的阵阵药香,重温历史上诱惑小朋友味蕾和零用钱的糖果广告;而对于Nigel Slater本人而言,太妃糖是他撰写个人回忆录的最佳陪伴,棉花糖则是他对母亲最温暖的记忆,而隐没在这甜丝丝的回忆下的,则是他父亲的温暖影像。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374663/
2.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由于蜂蜜是纯天然物质,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人类利用它的时间很可能早于麦芽糖。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在埃及法老陵墓中曾经出土过蜂蜜,甚至说还可以食用。不过这些都只是传说,并没有真凭实据,也缺少相关记载,如今已经难以考证。 关于甘蔗,倒是有一些历史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是https://www.jianshu.com/p/c233fa77e5eb
3.糖与降:那些“甜蜜”的诱惑宁夏降网季羡林老先生认为,糖的历史是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也是他撰写《糖史》的初衷。Mintz则认为,糖的历史是人类欲望与征服的历史。 中国和印度是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侵略印度时发现了“芦苇产蜂蜜却没有蜜蜂”的秘密,这里提到的“味道甜美的芦苇”其实就是甘蔗。这个发现为波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https://m.nxjk.cn/m/a/20151023002.htm
4.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全本书评在线阅读在本书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糖的历史,研究了几个世纪中糖在不同阶级和不同时段中意义的变迁,细致描绘了糖在加勒比地区的生产如何大大提高了糖的产量以及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糖在欧洲又如何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一步步成为无产阶级的日用消费品。 目录展开http://e.dangdang.com/products/1900576666.html
5.“慌糖”的消费者该如何重新爱上“吃糖”?人类长达数千年的吃糖历史,早已经将糖给予味蕾的愉悦体验深植基因,消费者要跟糖“断舍离”绝非一件易事。如今市场,糖果虽然卖不动,但是各种新茶饮、蛋糕点心、冰淇淋依旧火热,由此可见糖的魅力犹存。 但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添加糖的过量摄入是导致罹患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糖背后隐匿的健康风险开始被https://36kr.com/p/dp1894682040140677
6.糖果工厂老旧版本大全所有历史官方版安装下载- 历史版本大全 - 糖果工厂历史版本大全是豌豆荚小编为你精心挑选的所有糖果工厂旧版本下载专区,包括 糖果工厂v9.82.00.00、 糖果工厂v9.81.00.00、 糖果工厂v9.80.00.00 此合集大全后续也会持续更新,喜欢老版本糖果工厂的小伙伴记得收藏此页面。 更多 https://www.wandoujia.com/apps/6649616/history
7.冻米糖的历史典故丰城市冻米糖的历史典故 丰城冻米糖始产当在清乾隆年间。据称1756年,乾隆下江南品尝后评价为“脆酥香甜”。开始,是民间用炒米生产的,后改由冻糯米油炸,膨胀而成,辅料则有白砂糖、饴糖、桂花、红柚丝等多种。 原产主要在河东的杜市、铁路、洛市一带乡村,后来在县城有多家作坊生产。 到解放前夕,已畅销江南,名之http://sfdot.ouchn.edu.cn/FengChengShi/html/2019/05/07/eea1479b-92d0-4888-99c2-d61fde4b6f8d.htm
8.拨开历史的烟云,—有关红光糖厂的故事(10)拨开历史的烟云 ?迁址与地震 1951年,红光糖厂筹建,厂址选定在绥化秦家。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多,百废待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资建设一座现代化机制甜菜糖厂,而且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的糖厂,这绝对是件天大的事情。但百密一疏,恰恰在厂址选择上出了大问题。https://www.meipian.cn/2gdsoo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