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S·Marggraf)在柏林首次分离出葡萄糖,并于1749年将这一过程发表在《从德国产的几种植物中提炼蔗糖的化学试验》一文内,第90页中写道:”用少量的水润湿葡萄干将其软化,然后压榨被挤出的汁,经过提纯浓缩后,得到了一种糖。马格拉夫发现的这种糖就是葡萄糖。
然而,葡萄糖直到1838年才被命名,它的英文名glucose源自于法语的glucose,它是由法国教授尤金-梅尔後佩利戈(Eugène-MelchiorPéligot)(1811-1890)首次创造,源自德语中的gleukos——未发酵的甜果酒,前缀gluc-源于德语glykys,即甘甜的意思,后缀-ose则表明其化学分类,指出它是一个碳水化合物。
由于葡萄糖在生物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其化学组成和结构成为19世纪有机化学的重要课题。1884年,埃米尔·费歇尔(Fischer)开始研究糖类。当时所知的单糖只有4种:两种己醛糖(葡萄糖、半乳糖)、两种己酮糖(果糖、山梨糖),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C6H12O6,慕尼黑大学的化学家吉连尼(H.iKhani)初步探明葡萄糖和半乳糖是直链的五羟基醛,果糖和山梨糖是直链的五羟基酮。
费歇尔发现,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与苯脐生成相同的脉,因此推断,这三种糖在第二个碳原子以下具有相同的构型。根据范特霍夫(Van’tHoff)和勒贝尔(eLeBl)的立体异构理论,费歇尔推断,己醛糖有16种可能的构型,用氧化、还原、降解、加成等方法,到1891年,他确定了D-己醛糖所有成员的构型。189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确定了葡萄糖的链状结构及其立体异构体,并由于其在立体化学的巨大成就,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