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摘要:国家安全学的创建为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提供了整合与成长的契机。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基于安全目的而诞生,却因其核心功能可以与既有安全体系内的诸多环节建立深度链接,从而获得了内在的安全属性。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学存在深度耦合关系,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能够为人工智能安全议题网络的建构提供基础条件。人工智能本身蕴含的“双重时空意义”与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特点各异的安全领域形成复杂互动,能够在学科框架中建立以“中心—外围”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议题网络。国家安全研究的六个领域同时兼容人工智能的双重身份:在研究视角更加宏观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将以系统性要素的身份创建广泛的新议题,并成为网络的中心节点;在安全内涵相对具体的网络安全、核安全与国土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则成为重要的赋能主体,塑造了网络的半中心区域。其余十个国家安全领域与人工智能的链接相对松散,人工智能分别以博弈客体、功能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的身份发挥次要作用,从而构成议题网络的外围区域。议题网络的创建有助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迈入学科化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学;安全属性;耦合;议题网络

作者简介:封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青年研究员。

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创建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在学科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在社会科学学科谱系中具有鲜明的首创性,可以被视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重要标志。国家安全学的创建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在新的学科视域下,很多新兴研究议题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空间,人工智能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安全属性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安全属性是由其自身的核心技术特性决定的,并内生于其发展进程中。因此,对于国家安全体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宿命。

广义上讲,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并且完成人类一样工作的人造系统,以及所有能够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人造系统,都可以被纳入人工智能的概念范畴。人工智能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模仿人类智能活动的人工系统,使其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类才能够胜任的智能工作,只要符合这一标准的研究成果都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技术。因此,人工智能并不局限于某几项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系列具有共同核心特征和能力,且具备较大成长性的人造系统的总称。尽管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可以被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第二,预测功能(prediction/forecasting),即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技术的特点,构建特定场景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演变情境,并且对不同情境出现的可能性加以分析,提出不同行为主体在不同路径下的行为偏好。如果进一步拓展,还可以针对如何对特定偏好加以引导给出建议。

第三,决策功能(decision-making),即以预设目的为标尺,以认知功能和预测功能为基础,由智能系统确定可以实现目标的议题解决方案。在现有技术研究路径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棋类运动等特定规则博弈中已经具备超越人类智慧的能力,但在大多数现实安全领域中,它仍然扮演着人类决策辅助工具的角色,为决策者提供可量化的多元策略选项。

第四,集成解决方案功能(integratedsolution),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将其与其他互补性技术深度结合,实现对原有技术的赋能,或者是形成复杂任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智能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都是人工智能集成解决方案功能的突出表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会与更多技术设备实现链接,推动人类社会的智能化革新,创造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解决更为复杂的社会需求。

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核心能力实际上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实现人类孜孜以求的“机器代人”的伟大理想,通过技术手段在社会生活中提供更加强大的认知和智慧供给,以此赋予人类超越本身的强大力量。正是这种超越的可能,赋予人工智能技术无与伦比的魅力,但也造成了人类社会对其风险前所未有的担忧。

综上所述,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性质与功能,它能够与安全体系内的诸多环节自然形成深度链接并产生多层次影响,这种状态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具备了非常清晰的国家安全属性,能够成为国家安全体系内的活跃要素。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次大幅进步,都会在既有国家安全体系产生重要的溢出效应。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国家安全研究,实际上就是考察当人工智能要素进入现有的安全体系,并在其核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释放后,在实践层面会对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造成怎样的安全风险,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安全治理手段,以及在理论层面上会对安全体系的运行逻辑、主体的行为偏好与互动方式、安全议题范畴演进等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综合,我们可以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安全治理的全新图景。

国家安全学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深度耦合

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思想和方法为指针,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核心目标,以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打造国家安全命运共同体作为根本立足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积极构建具有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新安全理论,掀开了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新的一页。

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划分标准不同,国家安全学以各个领域不断衍生的国家安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该学科具有非常独特的“横切延伸性”特征。它会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众多学科形成交叉融合,以这些领域所蕴含的现实危险和潜在威胁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全作为基本维度“横切”诸多传统学科领域,将这个不断延伸的横切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特殊的状态赋予了国家安全学强大的兼容性与成长性特征,伴随着国家安全认知和安全要素的拓展,其学科边界也将不断扩大。

基于国家安全学的“横切延伸性”特征,其基础研究框架也展现出非常独特的结构。概括而言,当前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是一个以安全要素为“经”、以安全领域为“纬”的议题网络,每个节点都蕴含着一组具体的研究议题,议题组之间又以不同的方式形成链接,在复杂的经纬交汇之间建构起具有扩展性的议题网络。

其二,从内部建设的角度看,国家安全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它的学科体系也正在建构过程中。该学科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对研究框架中的诸多关键节点的充分挖掘,寻找不同节点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从而形成更加系统的研究体系,这是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和特色理论建构的关键一步。而人工智能技术因其本身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针对其国家安全属性开展研究,对于新时代的国家安全体系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以人工智能要素为核心的安全议题网络正在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中加速生长,已经具备由“点”到“线”的系统建构过程的基础条件。构建系统化议题网络是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进行顶层设计的第一步,是推动人工智能议题的国际问题研究从零散的个人研究走向有组织的学科研究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安全要素向独立的安全领域过渡的关键一步。在明确了国家安全学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托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梳理人工智能安全议题网络的建构逻辑与基本结构,以此为推动该研究方向的系统化与学科化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建构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人工智能议题网络

(一)人工智能要素的“双重时空意义”

作为一项安全要素,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从既有的研究经验来看,在不同安全领域的研究语境中,它常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这并非是研究者对它的理解有误,而源于它所蕴含的“双重时空意义”。

首先,人工智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数字技术,是所有能够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人造系统的总称,它具有非常具象化的技术功能和清晰的外在表现,以多种路径对现实安全威胁和安全治理产生直接影响,是当下时空中的技术要素。

其次,人工智能又常常被表述为一个抽象理论假设,用于讨论理想模型或范式变迁的可能性。在这一话语体系中,实际上假定了人工智能的潜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充分释放,并且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新的安全理论建构。在这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指向未来时空的理论要素。

“双重时空意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现实与理想两个维度在安全领域的映射。人工智能技术从诞生起就不仅仅只是一项常规技术,它更代表着人类关于创造“智慧”的伟大理想。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科技进步是在寻求用人造系统代替人类的体能,那么数字时代的科技进步就是尝试用人工系统模仿人类的认知过程,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而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该理想的主要承载者。

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仍然让人们能够继续保有这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殷切期待。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跃迁性特征,即技术快速发展期与瓶颈期交替出现,但每次突破旧有“瓶颈”都会迎来一次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这也令社会舆论对其未来前景始终充满乐观的情绪。人工智能技术理论的发展上限极高,且每次技术跃迁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形态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除分析现实技术影响外,采取前瞻性的视野,围绕该要素与安全体系间的互动关系展开具有前瞻性意义的研究,也就成为一个自然选择。

“双重时空意义”特性的存在,人工智能要素被赋予强大的可塑性,所以它能够以两种不同的身份与几乎所有的重要安全领域产生实质性链接,以不同形态参与到各领域性安全研究的进程中。这造就了人工智能议题在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充分扩展,这也是系统化议题网络建构的基础。

(二)网络的核心节点:以人工智能为关键系统性要素的安全领域

在后冷战时代的安全语境中,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是最为基础的安全领域;而在当代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中,它们同样是最为重要的安全领域。这三个领域不仅具有宽泛的外延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对主权国家以及其他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不仅首先出现在这三个领域,而且其“双重时空意义”的特点也在这三个领域得到充分释放,从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推动了该领域安全议题的拓展,实际上构成了议题网络的中心节点。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全球拓展,政治安全问题开始反噬霸权国本身。以2016年美国大选为标志,智能技术在社交媒体中获得广泛应用,并通过“助推”效应引导特定人群的主观选择,当前已经成为代议制国家政治选举活动中的“标配”。“剑桥分析”事件仅仅揭开了政治活动中运用智能技术的冰山一角,该案例背后暗示着一种巨大的可能性,即通过对人群内在情感与倾向的有效操控,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个体的理性选择将被自然消解,建立在代议制方法基础上的各项政治制度的根基也将出现动摇。对于这种前景的预期,正在悄然改变着政治安全研究的内容与性质,如果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政治安全问题就将转变为一种新的全球安全风险,研究范式将出现必要重置。在人工智能要素加入后,政治安全领域诞生了一大批新的重要议题,很多议题的讨论都直指政治安全的深层本质,对于政治理论的底层逻辑带来了重要影响。该领域有代表性的新议题包括:代议制政治体制是否能够与人工智能技术兼容,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政治稳定的复杂影响,数字时代全球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军事安全领域人工智能要素介入的影响更加明显。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不是军事武器,但它天然地与军事安全领域几乎所有问题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实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系统中的运用体现在对军事装备的技术加持上,这是核武器发明以来最重要的军事技术变革之一。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应影响下,部分军事装备将获得自主性与智能化的新属性。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包括信息情报搜集和分析、战略设计、辅助决策等多个方面,已经成为当前军事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变量之一。事实上,“能够自动选择和攻击目标,无需进一步人工干预的武器系统”的巨大发展潜能是任何主权国家都无法抗拒的,因为成熟的自主武器系统具有改变战场形态、最大限度减少战斗人员伤亡的可能。短期内,自主武器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侦察监视、排雷排爆、政治暗杀等具有重大风险的特种任务;长期来看,由大规模自主武器组成的军事力量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常规任务场景中,推动军事安全领域的“机器代人”,在战场指挥体系建设、战法与战术发展以及军事训练方式上都具有重要的革新意义。

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这三个传统宏观安全领域中,人工智能实际上扮演着系统性扰动要素的角色。由于三个安全领域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与人工智能的“双重时空意义”同时建立联系,因此形成有趣的双向对进结构。图2左半部分的意义是,以“深度学习”为主要标志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发展成果,已经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三个安全领域的内容产生了直接交集,积累了一大批亟待讨论的现实安全议题,研究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研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具体议题的现实影响。图2右半部分的意义是,理想化的人工智能要素能够与三个安全领域的理论体系实现深度融合,通过理论分析可以阐述在技术潜力充分释放后,不同领域安全体系演变的未来图景,类似议题的讨论正在成为安全理论研究的新增长点。两个方向的研究正在相向而行,通过双向的持续拓展,不断打破阻隔于当下和未来间的“黑箱”状态,最终目标是使理论上的未来图景与现实发展历程实现对接。

总之,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三个领域是国家安全学框架内人工智能研究议题最为集中、影响也最为深刻的板块。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最为重要的影响力主要在这三个领域表现出来。在这三个领域内,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系统性要素而存在,充分释放了它的“双重时空意义”。既有针对技术现实影响的实践研究议题,又有长时段、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内容,充分展示了技术发展与安全需求的相互建构过程,构成了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议题网络的核心节点。

(三)网络的半中心区域:以人工智能为关键赋能主体的安全领域

在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网络安全、国土安全与核安全三个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力能够得到较为充分释放的另一个关键板块。这三个领域可以适当接纳人工智能的双重时空属性,并与之建立有机联系。但与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不同的是,这三个领域的研究对象处于中观维度,存在非常具体的边界和目标,因此它们与人工智能要素建立链接的方式是基于本领域特质建立起来的线性联系,人工智能要素的介入能够影响其运行轨迹,但尚不足以改变领域的基本性质,所有变革都是围绕着体系内主体间的力量对比结构而展开。

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也将对国土安全问题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土安全的能力和手段的变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渗透,既可以通过对常规军事武器、网络武器等工具的赋能提升中国保护领陆、内水、领海和领空安全以及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的各项能力,又能够全面提升中国应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中国对领土、领海及毗邻区域内自然资源勘探及开发、对于关键基础设施要素的掌握和安全防范能力。这一部分的研究议题与军事领域存在交集,但关于人工智能对中国国土安全防范能力及周边战略设计所产生影响的讨论还是应该被放在这一板块。

在网络安全、核安全与国土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赋能主体的角色。即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能够积极采取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为体可以在能力方面获得充分提升,从而改变原有安全领域内的力量对比结构,进而促使互动进程发生变化,使该领域的发展告别旧结构的限制,导入新的成长轨道。它的局限性是,在这三个领域,由于安全领域的目标非常集中,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本身尚无法改变安全议题的性质,也无法刷新体系的底层逻辑。无论是现实已有的技术能力,还是理想化的人工智能内在功能,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附于系统内的关键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参见图3)。

因此,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会对既有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旧结构的消失与新结构的构建又会使其未来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图景等方面。该板块可以同时承载人工智能的“双重时空意义”,形成的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构成了议题网络的半中心区域。

(四)网络的外围区域:其他涉人工智能要素的安全领域

除上述两个核心板块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其他安全领域也都以不同的身份发挥有限作用。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安全与文化安全领域主要作为功能性要素存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安全承载着社会公共秩序维护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现实任务,维护社会安全则需要依托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诸多核心功能可以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风险预警、对策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为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帮助。而在文化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特点,对于社交媒体上针对中国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有组织攻击提供有效预警,在防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方面作出一定贡献。

最后,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等各具特点的安全领域中,人工智能更多作为一般性技术要素存在。

(五)人工智能议题网络的建构逻辑与基本结构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学框架的形成为正处于摸索阶段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整合与成长动力,当人工智能要素与国家安全学框架深度融合之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基础议题网络便应运而生。

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人工智能议题网络的建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它根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安全研究范畴的不断拓展。在人工智能要素进入国家安全学框架之后,凭借其核心功能及其所蕴含的“双重时空意义”所带来的广泛适应性,人工智能几乎与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所有安全类别都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链接,并且在不同安全领域中形成性质各异的研究议题。这些领域性议题按照某些规律性逻辑集结起来,就构成了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方向的基础议题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中心—外围”结构中,各层次安全议题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刚性的。一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板块安全议题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位于中心节点的三大安全领域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影响力和渗透性几乎可以涵盖整个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中心节点的状态变化能够对半中心和外围区域产生干扰。另一方面,在研究实践中常常会遭遇不同层次应用场景重叠的情况,例如,核安全领域、国土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某种意义上也被视为军事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因为军事力量对比与战略设计是实现核安全与国土安全目标的重要基础。网络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常常也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场景有所重叠,这是由国家安全学框架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结论: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体系

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创建为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国家安全学与作为安全要素的人工智能存在天然耦合关系,人工智能要素可以被完整地纳入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中,借助人工智能与诸多安全领域不同程度的链接,可以建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议题网络,并为后续系统化研究议程建构和该议题研究方向的整体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为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人工智能研究勾勒了一个以“中心—外围”结构为主要特征的议题网络,分析人工智能要素在不同层级与板块研究议题中扮演的角色,概述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对象的整体形态。当然,笔者深知,本文所建构的议题网络实际上是非常粗线条的,很多具体的细节仍有待完善,结构本身也会在长期的研究进程中不断加以调整。

原标题:国家安全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议题网络建构的初步尝试

THE END
1.网络的重要性及其作用2.3 网络对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网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分享生活点滴,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同时,网络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让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享。 https://wenku.csdn.net/column/68uxcd4uym
2.复杂网络理论的作用是什么复杂网络的作用: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网;可以用来研究病毒的传播;可以找出网络中的重要线路或变电站。 复杂网络是对复杂系统的抽象和描述方式,任何包含大量组成单元的复杂系统,当把构成单元抽象成节点、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抽象为边时,都可以当作复杂网络来研究;复杂网络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角度和方法,它关注系统中个体相互关http://10tqw.com/news/view-1564746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用于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Venny 2.1.0、DAVID 等数据库检索枇杷叶与Ⅱ型糖尿病的共同靶点,绘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https://www.hnxb.org.cn/CN/abstract/abstract14085.shtml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摘要 目的: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搜索四逆散中中药的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利用GeenCard、OMIM数据库搜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疾病靶点,利用R语言取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3.7.2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811/8732720.shtml
5.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竹叶椒挥发油抗炎镇痛的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是系统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利用网络可视化方法分析疾病与药物及靶点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预测中药调控机体生物网络的作用机制[5]。本研究整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竹叶椒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预测竹叶椒挥发油多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220/04/19962827_1009477893.shtml
6.学术报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数值研究摘要:生物分子网络搜索是目前生物信息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是最重要的生物分子网络之一,通过网络搜索可以从本质上把握不同组织之间或同一组织之内分子网络的相似或不同之处,以此分析信号路径、寻找保守区域、发现新的生物功能或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的进化。本次报告将向您介绍一种新的蛋白质相互作https://cs.shu.edu.cn/info/1194/10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