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新时期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总结福建省6所高校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工作的经验,并积极探索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有所启示。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群体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但价值观尚未成熟,辨析能力不足,所以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网络环境影响较大。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正确认识现代网络环境的特征和挑战,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应对策略,对于做好当代意识形态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国梦”均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网络环境核心要素,分析其特征,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合理建议已经成为了高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网络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载体、一种渠道、一个工具,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空间,网络引导顺其自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力图考察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以期对未来的思政教育有所启示。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情绪和行动等方面产生了双重影响。为深入了解和探究现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影响,本课题组以福建省的四所高校,即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福建农林大学的大学生为抽样样本进行调研。本次抽样选择分层抽样和目的性抽样方法,首先从国家重点高校、福建省重点高校,厦门市重点高校选择了四所学校作为代表,其次根据这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总数确定抽样样本,再根据这四所高校的不同学科分类进行抽样,同一学科类下的不同年级进行抽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762份,有效问卷率为95.25%,问卷分析以有效问卷作为依据。受调研的四所高校学生所占样本总体的比例依次是:厦门大学占60.1%,厦门理工学院占17.19%,福建农林大学占12.34%,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占10.37%。
(一)大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在网络信息的信任度方面,虽然大学生主要通过主流媒体、门户网、学校官方网络新闻平台及其社交网获取信息,但大学生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最高(图1)。其中大学生对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合起来的信任度略高于学校官方网络新闻平台,比例分别为46.85%和42.52%。对于信息本身,多数大学生(73.36%)根据信息发布平台的权威性判断其真实性。有26.9%的大学生通过自身进一步展开研究进行判断,还有11.29%的大学生根据多数网友的评价和看法、8.27%的大学生根据身边亲人感受来判断真假信息(图2)。主流媒体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为此这二者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即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信任主流媒体。
图2:调查中大学生对信息真假的辨别方法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国家层面上,大学生对和谐和富强的认同低于对民主和文明的认同,对这四个价值观的认同比例分别是69.69%、73.62%、76.38%、78.35%。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相较于公正、平等、自由较低,对这四个价值观的认同比例分别是71.39%、72.05%、73.75%、75.33%。在个人层面上,大学生对敬业、爱国、友善的认同低于对诚信的认同,其中对敬业的认同度最低,只有62.60%。
调查还发现,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国家富强”价值观认同上显著差异。大学生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比普通群众更认同“国家富强”价值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但中共党员(含预备)、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高校还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国家的看法,恰当引导促使大学生对国家的认识更加全面,增强其对国家的自信心。
因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虽然不大,但也绝对不能被忽视。网络环境复杂,很多消极、腐朽的价值取向(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网络上无孔不入。网络中一些隐匿真实身份的社会思潮传播者甚至可以成为民间意见领袖,通过利益代言以思想解惑、精英文化与话语主导方式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面向中国大量输出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历史虚无主义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运动,其实质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将对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更有责任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引导、帮助等措施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本文在面向大学生开展问卷调研同时走访了6个高校,开展座谈会。座谈会上高校老师表示现代网络环境下对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确实具有新的挑战,值得高校共同深入思考、研究,进一步改进工作。但老师们的看法和问卷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第一,高校的大学生总体上是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很多措施是有成效的,很多学生是愿意参与其中的。为此,课题组根据实际走访,对这5所高校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总结:
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需要做到线上线下平台的同步建设,并且有较好的互动。通过各个高校的访谈和了解,可以发现,各个高校均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厚资源,为了让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各个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精品,引导青年学生多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和文化的现代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文化,在这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引导队伍。思政教育课程的专业老师则应该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上课过程的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新颖、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避免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认可程度较高,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教育,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师生对话,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呆板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价值观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同时一个问题又可以由多个教育者进行多角度解答,扩大教育者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甚至大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者。
在网络日益便捷和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从我们在对福建几所高校的调研走访中可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如何清朗网络空间,是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
要发挥校园平台优势,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学校应以校园平台为主要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首先,校园主流媒体要有立场和态度,要敢于发声,要对错误言论、思潮敢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负面信息。同时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价值观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使学生自觉抵制政治反动、色情、暴力和迷信色彩的信息。其次,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开展网上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最后,校园网络平台应该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和引导,要对好人好事等社会正能量进行及时宣传,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作者信息:陈国渊,厦门大学医学院,18695632266,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医学院成义楼530室)
参考文献
[1]陈顺祥,曾秀丽.网络道德舆情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J].科技资讯,2006(32):115-116.
[2]郭志新,马兴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解析与教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21-123.
[3]何国强.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79-80.
[4]何新生,郝春新,刘允正.裂变与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金晶,王兴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2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