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Self

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牛笑笛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4日

摘要

针对疫情带来的存在性危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重提自我超越的重要性。中国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不同于西方的自我超越思想,可以为个体重塑生命意义提供思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象征性不朽在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横断研究与日记研究的方法,无论是在个体内还是个体间,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都成立。讨论部分探讨了自我超越概念内涵的文化差异以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

自我超越,象征性不朽,生命意义

Self-TranscendenceandMeaninginLife:TheMediatingRoleofSymbolicImmortality

XiaodiNiu

Schoolof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Received:Mar.19th,2023;accepted:Apr.12th,2023;published:Apr.24th,2023

ABSTRACT

Inresponsetothepandemic’sexistentialcrisis,existentialpsychologistsarerevisitingtheimportanceofself-transcendence.Chinesephilosophycontainsrichideasofself-transcendence,whicharedifferentfromthoseofthewestandcanprovideideasforindividualstoreshapethemeaninginlife.Thisstudyaimedtoexplorethemediatingeffectofsymbolicimmortalit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transcendenceandmeaninginlife.Throughcross-sectionalstudyanddiarystudy,theresultsshowedthatmediatingeffectofsymbolicimmortalityisvalidbothwithinandbetweenindividuals.Thediscussionsectionexploredtheculturaldifferencesandprospectsoftheconceptofself-transcendence.

Keywords:Self-Transcendence,SymbolicImmortality,MeaninginLife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1.1.生命意义与自我超越

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体可以理解生活,被有价值的目标激励与驱动,以及认为个人在世是重要的(Martela&Steger,2016),包含目的,理解与重要性三个成分。

1.2.象征性不朽与意义

象征性不朽是一种个体拥有本能欲望去保存以及发展个人连续性与持续性的感觉(Lifton,1973),是对于死亡焦虑的应对。象征性不朽的核心是价值感、意义感、安全感以及超越(Kesebir,2014)。死亡恐惧理论认为象征性不朽是文化价值观提供给个体的一种死亡超越(Greenbergetal.,1992),对于死亡恐惧的防御主要围绕文化价值观展开。文化价值观提供个体行为规范与标准,自尊源于个体对于文化价值观的遵循,当个体依照文化价值观要求行事时,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Pyszczynskietal.,2004)。这种价值附属于文化实体之上,文化不会消亡,个人价值即不会消失,个人因此获得随文化一同不灭的永生感(Lifshinetal.,2021)。

意义维持模型从意义角度思考死亡焦虑和象征性不朽(Proulx&Heine,2006)。认为必死性摧毁了个体的意义,个体主要从四个领域获得流动性意义补偿,其一就是象征性不朽。当个体面对死亡焦虑,对于生命本体必将消亡的意识,损害个体意义建构,进而产生寻找意义补偿的动机,将意义赋予到自身之外的实体或者精神、灵魂领域,肉体消亡,精神永存,以此赋予个体象征性质上的不朽与永生,至此,意义缺口得到补偿,意义之源继续充盈,危机度过(VanTongeren&Green,2010)。

无论是恐惧管理理论还是意义维持模型,表达个体对于必死性的防御与应对核心都在于对个体价值与意义的赋予。因此,象征性不朽提供给个体的意义感与价值感本身具有超越意味,即超越物质与肉体我,追求精神我的表征。超越是应对死亡的核心,也是象征性不朽的内核。

1.3.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人类所有高级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对死亡所做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哲学与每一种科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冷成金,2012)。”中西方哲学中存在大量有关死亡超越的智慧。

然而儒家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不说明其对于生命的轻视。相反,儒家强调对于肉身的敬畏与珍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尽管如此,当肉身与仁、义发生冲突时,有必要牺牲生命选择精神价值,更凸显了儒家对于道德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朱承,2018)。

总结来说儒家哲学关于死亡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以道德精神,特别是以“仁”为核心超越死亡,建立不朽与意义,本质上赋予死亡以德性(颜青山,2006),具有超越性追求。儒家一以贯之的追求“仁”,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实践,仁爱是自我超越的核心(Wongetal.,2021)。儒家哲学是自我超越提供象征性不朽最好的证明。

道家对于死亡的认识具有审美色彩(冷成金,2012),且超越性体现在:打破自我界限,把自我融合于宇宙层面,作为生灵、自然的一部分去理解。其自我超越涉及的是意义层次模型的最高层即宇宙的意义,是自我超越更深一步的境界,自我和宇宙万物的和谐与联结感。道家认为一切遵循道的法则,即万物阴阳平衡,循环往复,生与死也不例外。即使肉体生命消亡,自我作为道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永存。个体把生死都看作是自然的一种方式,万物方生方死,本质上将道视为象征性不朽的理论载体,具有超越意味,进而给与个体意义与价值的延续感。

佛家的无我是高层次的自我超越。

儒道佛三家对比之下,儒家是更为理性实用的,道家是自然超脱的(何丹,2018),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刘立夫,张玉姬,2010),三家提供不同的自我超越以达象征性不朽的路径。

海德格尔“向死存在”是著名的死亡哲学论断。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是存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却是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承担起来死之畏,去常人化、面对个人生命存在的课题,从此在最本己的能在中筹划、操心,完成此在的澄明(甘祥满,2010)。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教人必须意识到个体对于死亡的承担,将死亡视为存在本体,提供理性、勇气超越死亡焦虑,获得此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哲学以及心理学理论背景,假设如下:自我超越通过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生命意义。

2.方法及结果

2.1.研究1

研究一采用横断研究,探究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及机制。

2.1.1.研究对象

采取问卷星线上收集数据,最终收集到423份样本。其中男性103名,女性320名,三名女性不愿透漏年龄,平均年龄为23.56,标准差为2.886。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2%,专科及本科占50.6%,硕士及以上占48.2%。职业分布中学生群体为75.7%,工作者占24.3%。

2.1.2.研究工具

自我超越量表使用Wong等人(2021)编制的自我超越量表,共10道题目,条目如“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而活”以及“我一生致力于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等,1~7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总分越高,自我超越水平越高。研究中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86。

象征性不朽量表使用以往研究中采用的两道题目测量(Horneretal.,2022),研究中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91。

生命意义感量表使用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的意义存现分量表,共5道题目,1~7计分,总分越高,生命意义感越强。研究中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87。

2.1.3.数据分析

使用SPSS25.0进行描述性统计、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项目打包;Mplus进行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检验中介效应。

2.1.4.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旋转后共提取6个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32.80%,低于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1.5.结果分析

Table1.Correlationanalysis

注:*p<0.05,**p<0.01。

其次是中介检验。为了优化模型、减少误差,题目打包策略被采用,最终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自我超越对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模型拟合良好,c2=491.794,df=147,c2/df=3.35,CFI=0.917,TLI=0.903,RMSEA=0.074,SRMR=0.060。

2.2.日记研究

研究二旨在探究每日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每日象征性不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二聚焦于个体内和个体间的中介效应是否成立,再次验证研究一的结果。

Table2.Mediationresult

注:ST:自我超越;SYM:象征性不朽;MIL:生命意义。***p<0.001。

Figure1.Mediationpath

2.2.1.研究对象

采用线上被试招募的方法,在收集横断研究数据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意愿被试参与后续的日记研究,最终有效参与共50名被试,其中男性19名,女性31名,平均年龄23.55岁,标准差1.78。

2.2.2.研究程序

初始被试54名收集完毕之后,给与每个人一个不同的编号,提示被试记住并每次填写同样的编号,说明知情同意权以及研究注意事项和被试费用问题。在明确没有疑问之后,第二天开始发放特质前测问卷,其中包含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前测后缺失一人因个人原因不再参与后续研究。剩余53人继续参与一周后的日记研究,持续7天,每晚7:30左右发放日记链接,并于10点左右再次提醒被试于当晚完成。经过数据整理,去除编号44、54的数据,原因是填写不认真,以及编号53的问卷存在缺失值。实验结束后,根据数据质量给每位被试7~10元不等的费用,最终保留50名被试的400份数据。

2.2.3.研究工具

自我超越的测量是使用Wong等人(2021)编制的自我超越量表,根据载荷共选取4道题目,并加上“今天”做状态限定,具体条目如“今天我认为,个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造福社会”“我今天致力于追求真善美的理想”采用七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分数相加,总分越高自我超越水平越高。采用Mplus构建无条件三水平模型,计算得到本次重复测量项目的信度为0.97。

生命意义的测量使用Li等人(2021)编制的四成分生命意义量表,各维度取一道题目,1~7计分,总分相加分数越高,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方法同上,信度为0.80。

象征性不朽量表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加上“今天我感觉”限定词。

2.2.4.研究结果

Table3.ICCandcorrelationcoefficient

注同上;SEM:自尊。**p<0.01。

Table4.Mediationeffectresult

注:ST自我超越,MIL生命意义,SYMB象征性不朽,SE自尊。

3.讨论

本文采取Wong关于自我超越的定义与测量,在疫情背景下,基于中西方死亡哲学的异同进行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之间关系以及机制探究,为自我超越的时代价值增加证据。疫情泛滥是一个机遇,凸显自我超越的潜能:即提供象征性不朽,缓冲死亡焦虑,成就生命意义。

首先本文为意义层次模型提供证据,自我超越正向预测生命意义,与以往理论以及实证研究一致。其次,结果验证了中西方的死亡超越智慧,即自我超越提供象征性不朽,赋予个体生命意义。与以往研究一致,自我超越可以缓冲死亡焦虑:个体将自我放在群体中存在,内群体认同感为死亡意识提供防御(Sanietal.,2009);精神超越减缓死亡焦虑(Piotrowskietal.,2020)、自我超越降低疾病患者的死亡焦虑与知觉压力(Abdollahietal.,2021)、自主或自由意志作为自我超越的特征之一,在控制自尊之后仍可以发挥死亡焦虑缓冲作用(Horneretal.,2021)。对于以往研究的补充在于证明了自我超越对于死亡焦虑的缓冲是通过象征性不朽。

从这个角度看来,自我超越是中国文化的底色,疫情就是最好的检验。中国人思想中蕴含的“大我”、“无我”的超越思想,是应对苦难最好的资源,在疫情带来的死亡焦虑中,提供象征性不朽,将死亡渺小化,追求无私与奉献。不朽似乎是中西方都会使用的对抗死亡焦虑的方式(Routledge&Arndt,2008;Dechesneetal.,2003),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本土所强调的自我超越带来的不朽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永生,不是自我中心化的被动防御或者将自我价值依托于其余不灭实体,以求“小我”的安宁,而是将精神价值至于死亡之上,主动创造不朽,将不朽的追求视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以摆脱死亡焦虑为目的。对于生的追求不是中国文化思想中的首要追求,精神与道德追求才是首要的,因此超越带来的不朽对于死亡焦虑的缓解只是精神追求的副产品,最重要的是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升华与塑造。

4.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自我超越从儒家的“大我”、道家的“忘我”到佛家的“无我”逻辑基础不同于西方的独立我即自我作为独立、永恒的实体,存在清晰界限;而东方特别是中国人的自我边界不封闭,将他人、环境融合其中。儒家将自我放于家族、社会关系以及国家中,强调“仁爱”的大我;道家将自我与宇宙融为一体,强调“忘我”;佛家认为自我是由动态情境、经验组成的,非永恒的,不存在实体,更无界限,不区分自我他人,与他人同苦同乐,“无我”就是不区分自我他人的慈悲心与智慧(彭彦琴,孙琼,2018)。然而西方的自我超越概念摆脱不了自我本体的局限,存在滑向自我中心的危险(吴先伍,2019)。中西方对于象征性不朽的理解与追求也不完全一致,中国文化下不朽是精神与道德追求的副产品,精神生命本就位于物理生命之上。

THE END
1.大学生心理降——焦虑自我价值认同危机:在大学里面,许多大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也很难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交场合的变化。他们很难理解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也很难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认同感往往面临着危机,他们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 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导致他们很容易感到焦虑和不https://mjx.hfu.edu.cn/2024/1206/c319a42954/page.htm
2.焦虑与外语学习论文11篇(全文)霍维茨、 麦克英泰 尔和加德 纳 (Horwitz,Mac Intyre &Gardner)等资深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 ,把外语学习焦虑定义为“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外语学习焦虑其实就是学生在用不熟练的外语进行交际时产生的一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j9zg9ms.html
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第四部分现代人类面临的任务是没有外在坐标指引的情况下,找到生命的方向。人们如何能够构建自身的意义,切这个意义要足以支撑个体的生命? 荒谬世界中的意义:加缪与萨特 加缪 人类的渴望和世界的冷漠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加缪所说的“荒谬”的人类处境。起始的立场:虚无主义,因为世界缺少意义、目的和价值而绝望。 https://m.douban.com/note/857038746/
4.江苏开放大学社会调查方法作业二高分参考范文23年秋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1. 了解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的普遍性和程度。 2. 探讨影响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家庭状况等。 3. 为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和社会的健康水平。 https://www.xingkaowang.com/11937.html
5.焦虑症的心理学意义正规治疗及早期预防霍妮认为,焦虑的根本在于真实的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离,解除焦虑需要在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切合实际的联系,使患者接受真实的自我就是他自己,以便形成一种切合实际的未来目的。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和过高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发生变化了,各项事物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以前使他焦虑万分的“大事”https://www.jd.com/pccontent/211261
6.2022《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doc2022《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开题报告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幼儿入园焦虑是每年九月份幼儿园老师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也是新入园幼儿家长为之头疼的问题。幼儿入园焦虑是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必经的一次考验,其实属正常现象。它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526/514300434300423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