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刷抖音,明知该睡觉却又不想“妥协”正成为这届年轻人的常态和无奈。
木子的情况不是个例。《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参与调查的人群中,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19-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认为,“睡眠经济”产品主要分为家居硬件、药物保健和助眠APP三类产品或服务模式。
燃财经发现,淘宝等电商平台上甚至还有“哄睡师”业务售出,可供失眠用户在线选择。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也都将助眠舒压内容专区显示在了主页显眼的位置上。除此之外,线下睡眠沙龙、睡眠体验馆、睡眠疗愈训练营也成为了失眠群体改善睡眠质量的选择之一。
长期受失眠困扰的木子便在某社交平台上“种草”了一家睡眠充电仓,在体验的过程中木子甚至还用上了“呼吸机”。“很久没睡得这么香了,经过泡脚和头部按摩等,戴上呼吸机之后自己熟睡了一个小时。”与此同时,木子也直言,这种熟睡仅限在店内,回到家后睡眠质量并没有改善。
木子告诉燃财经,尽管工作人员强调调整睡眠需要按疗程打卡才有效,但每次体验的助眠效果却在她身上逐渐减弱。“而且这种在传统SPA的基础上增加助眠设备的操作,也让我觉得没太多技术含量,最终我还是回到了自己常去的传统SPA馆。”
同样受到睡眠困扰的90后女生阿雅也团购过一次睡眠体验馆的“尝鲜”活动。然而,不仅睡眠没有得到改善,阿雅还在体验结束后不停被工作人员推销理疗仪器。“半个小时理疗,半个小时介绍产品,感觉自己就是颗送上门的‘韭菜’”。
央视财经报道,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前景,不仅催生出了“万物皆可睡眠体验馆”的现象,也让这种现象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现状。
燃财经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多种类型的睡眠体验馆,除了木子体验过的睡眠充电站,还有中医睡眠馆、瑜伽睡眠馆、采耳睡眠馆等。燃财经实地探访的一家睡眠体验馆甚至还披上了“玄学”的外衣。
消费领域分析师李冉对燃财经表示,睡眠经济虽然是个方兴未艾的市场,但也是一个十分慢热的行业。
李冉强调,一方面,助眠在国内仍是小众,尤其是睡眠体验馆,消费者接受度不高,尚处于观念培育阶段,营销推广难度大。另一方面,行业标准化较难,睡眠体验馆的助眠效果究竟如何还缺少衡量数据,全凭消费者主观感知,不利于睡眠经济的长久发展。
助眠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睡眠困难户”似乎成为了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代名词。
《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在23点之后才会睡觉,而34.8%的年轻人在半个小时内很难入睡。
于是,寻求物理助眠方法便成为了木子的另一选择。无意间在大众点评上看到同城一家睡眠体验馆有团购,298元便享受“安神舒缓康眠头肩调理”项目后,木子没有犹豫便去体验了一番。
中药泡脚与肩颈按摩、辅助仪器进行经络放松,之后精油开背、温灸仪刮背,再敷上店里自制的宣称含十种珍贵药材的药膏,并佐以头部和手臂的按摩……一系列操作结束后,按摩师给木子戴上了睡眠呼吸机,播放了轻缓的音乐,最后关灯离开了美容室。
木子对燃财经表示,自己大概是50分钟后被一阵轻缓的音乐唤醒的。“醒来后的确感觉神清气爽,虽然只有50分钟,但睡眠质量很高。”木子直言,比起传统的SPA馆,睡眠体验馆多了一个睡眠呼吸机。但原理并不复杂,目的就是让体验者吸入更多氧气,进入深度睡眠。除此之外,相对更安静的环境也保证了体验者的睡眠质量。
“价格跟我之前去的SPA馆差不多,体验上又有睡眠改善这项增值服务,店里还可以做皮肤护理项目,我索性直接办了会员卡。”木子对燃财经表示,去了几次之后,助眠效果却一次不如一次,并且睡眠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后来,我又回到了之前常去的SPA馆,因为跟按摩师熟悉,按摩手法等更适合自己,放松后其实也能睡个好觉。”
同样走进睡眠体验馆的还有90后宝妈欣然。
因为招牌上有“中医馆”三个字,欣然对这家养生馆的信任感额外增加了几分。在经过一系列足浴、磁疗、按摩后,欣然躺在所谓的“定制的水循环系统睡眠床垫”上,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轻柔的按摩,睡着了。
一个月下来,欣然的睡眠情况真的得到了改善。欣然表示,每次去体验馆的项目都不相同,刮痧、艾灸和拔罐……医生有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
2021年下半年,李新琦发现公司单位附近开了一家主打睡眠文化的采耳馆。体验过后的李新琦称,比起传统采耳馆,睡眠体验馆提供的服务更加多元,除了采耳外,还有头皮SPA、足疗、按摩等综合套餐服务。“一整套流程下来,不想睡着都难。当然价格也比采耳的单项服务要高,单纯一次采耳也就百元左右,但一套综合服务要388元起。”
助眠成玄学?
随着体验睡眠馆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助眠甚至已经被提升到了玄学的“高度”。
在交流的过程中,燃财经就“光音脑能提升”这一看似颇为神秘的项目进行了询问。该工作人员表示,“光音脑提升”是体验馆非常重要的项目,其原理是用光和声音的刺激方式,通过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来激活活化脑细胞。“耳机里会播放‘滴答滴答’的同频声音,眼镜里面也会发出白色的光和带颜色的几何图案,需要闭眼体验。”
但当燃财经进一步询问,这个项目的原理和“白噪音”助眠是否相同,或是不是并没有本质区别时,该工作人员并没有否定。
颇有意思的是,早在2021年5月,燃财经发布的《起底Bars课程:导师一天拿证,一节课数千元,可获“宇宙能量”》一文中,省级精神卫生中心从业者、认知行为治疗取向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任金涛就表示,AccessBars没有科学证据,所宣讲的能量、时空、灵魂等用词无疑是用科学前沿的术语来进行虚假宣传。这些课程通过语言或人际互动等多种方式,激活了人们的情绪,让人们体验到尊重、归属、爱甚至自我实现,继而使其对某些“不能科学验证”的信念更加坚信。
任金涛强调,Bars课程从头部按摩肯定能够产生放松的感觉,这在日常很多活动中能够看到,比如保健按摩、中医按摩等,毫无疑问很多人可以获得“放松”的感觉,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
为了进一步探究上述工作人员口中的睡眠项目工作原理,燃财经在某个工作日的下午,来到了该体验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的门店,并看到了工作人员口中所谓的德国进口气场仪和日本进口的脑波检测仪,以及“太空舱能量修复”项目的睡眠舱。
燃财经观察发现,该“太空舱”的外观与曾经在社交平台昙花一现的“共享睡眠仓”和“胶囊旅馆”极为相似,不同的是该“太空舱”光是可以调整的。工作人员介绍,太空舱内光的颜色是可以依据客户在能量检测环节的气场和脉轮进行调整的。“蓝色代表眉心轮,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橙色是脐轮,如果客人的气场正好缺这个部分,可以进行补充修复。”
在进入太空舱时,消费者还需要戴上耳机,工作人员介绍里面播放的是宇宙原音。
当燃财经追问“什么是气场?气场又是如何被检测出来?”时,工作人员则含糊不清的表示,“我们的睡眠会受到能量和外界一些东西的干扰,包括工作上的压力和思绪等。只要把左手放在感应器上,并戴上头部检测仪,大概7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大脑神经以及气场的检测,再由专业人员根据检测数据制定疗愈方案。”
为了进一步证明机构的专业度,该工作人员强调,公司已成立8年,“香朝源能量健康中心”在朝阳区就已经开了7年多,可以说是这个行业里绝对的早期入局者。
当被问及“店里的消费者多不多”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客流量还不错,平时进店都需要预约,到店体验需要提前一天预约。但燃财经发现其在大众点评上的套餐销量,除一个套餐半年消费为4之外,其余大部分套餐半年消费均为1或0,且此次探访,燃财经也并未提前有过任何预约。
在价格方面,尽管燃财经多次询问,但其工作人员并未给出明确的价格范围,只是多次强调睡眠调理是长期工程,可办理会员,会有折扣。根据大众点评上的信息,该机构的人均消费为804元,套餐价格从218-980元不等。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对燃财经表示,注册资本是营业执照上填写的资本数额,实缴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公司实际收到的股东的出资总额。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注册资金是100万元,但是实缴资本是0元,并不能说明该公司经营有问题,但如果是项目投资还需要慎重考虑。
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睡眠经济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却进入了快车道。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
诱人的产业前景,使得商家蹭热点、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屡见不鲜。不仅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还滋生了多种乱象。
80后女生佳怡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为了放松,她通常会到家附近的一家采耳馆采耳,半年前这家采耳馆引进了两台睡眠仪,并邀请佳怡这样的老客户免费体验。“采耳的过程就很放松,结束后用上睡眠仪,自己真的安稳地睡了半个小时。”
一个月之后,佳怡发现这家采耳馆换了招牌,摇身一变成了“失眠管理中心”。因为确实有失眠的情况,佳怡再次走进了这家店。
睡眠测试后,佳怡收获了一套为期7天的治疗方案。“一次睡眠治疗是298元,充值办卡享受八折优惠。我没有犹豫一次性充了3000元。”
然而,7天的治疗结束后,佳怡并没有感受到睡眠质量有所提升。但工作人员却称,是因为她的症状比较严重,需要长期治疗,并建议她继续购买一个疗程的服务。
“这使我不得不怀疑这家店就是打着失眠管理中心的旗号卖仪器的。”尽管排斥,但佳怡还是坚持把充的钱花完才和这家店说“拜拜”。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强度大,睡眠问题成因复杂。既可能是心理层面的压力,也可能是生理层面的身体状况、睡姿等导致的。当前市场上的助眠产品较难实现“千人千面”,直击每个人差异化的睡眠问题痛点。
但这些限制并不影响睡眠经济在这两年开始成为中国市场的新业态,并成功吸引了大量创客、商家以及资本入局。不管是食品饮料、睡眠仪器、睡眠床垫等实体产品,还是哄睡师、助眠APP等“软件”服务,都迎来了快速发展。
但多数产品的功效可以说都是“浑水摸鱼”。“晚安水”、“梦梦水”等助眠饮料要么已经不见踪影,要么在电商平台上月购买人数不足百人。
李冉认为,当前睡眠经济仍为概念普及阶段,行业发展较为分散,未来随着年轻一代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将会进一步促进睡眠经济行业发展。
“若要进一步开拓睡眠经济市场,消费端仍需培育中国消费者在睡眠领域重科技、重疗效、持续消费的习惯,供给侧则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营销,用效果说话才能建立市场信任。”
*文中木子、阿雅、欣然、李新琦、李冉、佳怡、小梦均为化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