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军用潜艇为了保证水下作战能力而带来的种种限制,科研用途的深潜器可以抛开所有顾忌,直接选择最牢固、最简单的设计。它们的耐压壳体不需要考虑作战,可以做得尽可能厚,表面开口尽可能少,例如“的里雅斯特2”号只开有一个舷窗,舷窗的石英玻璃有数英寸厚。该深潜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浮筒装有大量的油和少量的压舱物,下面则是直径2米、可以容纳两名科学家的钢制球状舱体。
人类对于探索海底秘密的热度并没有持续多久,自美苏冷战将争霸的舞台从地球转移到太空后,由“的里雅斯特2”号在1960年创下的世界最深潜水纪录就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便技术已经大大发展的今天也没有被超越。继“的里雅斯特2”号之后,美国又于1964年研制出潜深6500米的“达尔文”号深潜器。该深潜器重17吨,水下最大航速2节(巡航航速0.5节),自持力10小时,可载3人。在1966年,该深潜器成功在水下发现了从B-52轰炸机上掉入大西洋深海中的氢弹;1986年,“阿尔文”号又测定了著名的失事客船“泰坦尼克”号的位置。
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其他国家也出于提升本国科技实力、探索未知水域秘密以及海底资源勘测等需要,研发了多种类型的载人深潜器。比如日本的“深海-6500”号曾下潜到6498米的最大深度,而我国的“蛟龙”号深潜器则在2012年创造了7062米的我国深潜纪录。而与此同时,不少国家对深海潜航器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了无人深潜器领域。如1995年下潜至10911.4米深的日本“海沟”号无人深潜器,还有在2009年下潜至10902米深的美国“海神”号无人潜航器等等。
“勇士”的项目起源与设计
为了对人类难以踏足的世界海洋深海地区进行超深度下潜和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续保持本国在海洋发展中的领先地位,由俄罗斯国家先进研究基金会在2016年发出订货,委托位于圣彼得堡的“红宝石”海洋工程中央设计局(后文中简称“红宝石”中央设计局)作为抓总单位开发一种可在极端深度活动的“移动式海洋深水机器人综合体”(后文中简称水下综合体),项目代号被定为“勇士-D”,以纪念在苏联考察船队中担任旗舰长达20年的同名科学研究船只“勇士”号。
受2014年西方经济制裁影响和俄罗斯为减少本国进口外国装备而展开的国产替代计划,“勇士-D”水下综合体的研发工作并没有邀请外国企业参加,且所有的部件都是由俄国内的科研生产单位自行设计制造。除“红宝石”中央设计局外,“勇士-D”项目还吸收了“无风”水声通信科学研究所、国家科学中心-机器人技术和技术控制论中央科学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和其他科研单位参与。
“勇士-D”水下综合体的核心部分是“勇士”的自主式无人水下超深度潜航器(以下简称无人深潜器),其系统组成包括壳体结构、艇载控制系统、动力保障系统、水声通信系统、推进-转舵综合体以及下沉系统。该深潜器的总体布局为传统的短鱼雷外形,在布置上则分为用以容纳前视声呐、水声通信设备、水下光电探测设备等设备时代端的首段、安装有电池、侧扫声呐设备、控制系统设备舱和推进系统的中段还有布置有推进电机和推进器的尾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