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1、命题逻辑法辨析句间连词“也”“才”和“就”摘要:对于“也”而言,前后的关系是若p则q1成立时,若p,q1还是可以成立,即含有“也”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条件。对于“才”和“就”,则是只要若p则q2或者若p则q3成立,那么若p则q2或者若p则q3一定不成立,即含有“才”或“就”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细分才和就,对“才”而言又有若p则可能q,对“就”而言则是若p则一定q,。表达式如下也:pq1,则pq1才和就:pq2,p-/q2;pq3,p-/q3才:pq,?埚xp,yq,xy就:pq关键词:数理逻辑命题逻辑句间连词也才就引言:句间连词的区分一直是
3、的区分工作。一、命题逻辑法及其运用方式命题逻辑在逻辑学中的解释是:以逻辑运算符结合原子命题来构成代表“命题”的公式,以及允许某些公式建构成“定理”的一套形式“证明规则”。实际上这个看似复杂的定义背后在我们今天简单说来就是寻找句间的逻辑关系。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一是看命题中四大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关系,在假设原命题成立或者不成立的情况下,查看其他的命题能不能成立。比如辨析“和”时,就可能出现这样的逻辑思考,“我和别人吵架”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可以同时成立“别人和我吵架”,但是“我跟别人吵架”则不能同时成立“别人跟我吵架”,这里我们就明显地发现“跟”一词更具有动
5、则逆否命题一定成立。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我将分别为大家演示这两个步骤。二、“也”“才”“就”的具体辨析过程下面我们就来推演一下从逻辑表达的层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既然是句间关系,让我们首先看下面一组例句(1)你去,我也去(2)你去,我才去(3)你去,我就去以上的三个例句就是我们今天的原命题,在以上的“也”、“才”和“就”的例句中,我们似乎都可以认为“你去”是“我*去”的条件,只不过(2)和(3)句似乎更有语气上的强调性,在这里为了方便下面的逻辑表达,我们把“你去”设为条件p,“我也去”设为结果q1,“我才去”设为结果q2,“我就去”设为结果q3,这三条都能满足若p则q*,也就是假设
6、原命题成立,将p看成q的充分条件。再看下面一组例句,我们在后面加上p的情况,看看q还能不能成立。(4)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去(5)你去,我才去,你不去,我才去(6)你去,我就去,你不去,我就去在分析以上三个句子后,我们明显能够发现,第(4)句是符合我们自然语言习惯的,也就是句(4)中若p,和若p情况下,推出q1都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在(5)、(6)两种情况下的句型表达,显然是我们自然语言中不可能出现的表达,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自然语言逻辑中认为,在结果q2和q3中,如果同时存在p和p,那么只有其中之一可以作为充分条件使结果成立,即由q2或者q3只能推出p或者p,由于在之前,我们已经假
7、设了原命题成立,也就是p是q*的充分条件,此时q2或q3只能推出p,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p是q1的充分条件,而是q2和q3的充分必要条件。到了这一步,我们已经区分了句子中“也”的逻辑。现在让我们来区分同为充分必要条件的“就”和“才”之间的逻辑,由于这组例句,p与q2和q3的逻辑关系相同,那么如果我们在同样的情况下进行逻辑调换必然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需要寻找一些新的逻辑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我们很容易可以想到,如果整个句子在自然语言的逻辑中是成立的,并且不是转折等成相反逻辑的句子,那么则说明句子中的其他连词和我们要辨析的句中连词应当存在逻辑兼容性。所以我们不妨在这里引进一
8、些适当辅助词,通过分析这些辅助词中的逻辑意义,来寻找新的逻辑关系。基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下面这组例句:(7)只有你去,我才去(8)只要你去,我就去显然如果调换词语变成“只要你去,我才去”和“只有你去,我就去”,我们都会发现在自然语言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才”和“只有”具有逻辑兼容性,“就”和“只要”具有逻辑兼容性,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换为进行“只有”和“只要”的逻辑比较。也就是分析只有和还有的命题逻辑。同样我们还是要进行例句分析。见下文例子:(9)只有你提问题来,我们才能解决(10)只要你提出问题,我们就能解决在这里我们假设提出问题是p,解决问题是q,那
9、么在例句(9)中完整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达为:不提出问题来,肯定无法解决,但是提出来了也不一定能够解决,但是有解决的可能性。而例句(10)中的意思可以表达为:只要你提出问题,我们就能解决,显然这里提出了问题,肯定可以解决。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中存在的逻辑是,当前一条件成立时,后一条件才有成立的可能,但并不一定会成立,但是如果前一条件不成立,那后一条件一定不会成立,就像例句中,只有你去了,才有我去的可能,至于我去不去则不一定,也就是所为的若p则一定无q,若p则不一定有q。由此可见,“只有”表示的是一种必要条件。而只要中存在的逻辑是,前一条件一旦成立,那么后一条件一定能成立,即若p则q
10、。由此可见,“只要”表示的是一种充分条件,正是由于这种逻辑上的不同,才有了两个句子不同的句义表达。而且在这一组例句中,同样是只有搭配了才,只要搭配了就,这很好的说明了句中词语之间逻辑兼容性的通用性所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才”和“就”中我们寻找的是新的逻辑关系,虽然仍然是设“你去”为条件p,但是此时的结果q则是“我去”,而非开始时设置的那样将“我才去”设为q2,“我也去”设为q3,所以这和之前所说的p是q1,q2,q3的充分条件并不矛盾。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命题逻辑分析的方式只能表示当前分析的例句下的这一义项,而不能表示其他义项,所以我们今天探讨的只是句内表示句间关系的连词这一意象下的分析,并
11、不能代替其他的意象分析,比如“就”和“才”主观量比较的问题就不能套用我们今天的逻辑表达式。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原命题成立的情况下,也就是有一个正确的语法例句,那么对于“也”而言,前后的关系是若p则q1成立时,若p,q1还是可以成立,即含有“也”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条件。对于“才”和“就”,则是只要若p则q2或者若p则q3成立,那么若p则q2或者若p则q3一定不成立,即含有“才”或“就”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细分才和就则有,对“才”而言又有若p则可能q,对“就”而言则是若p则一定q。表达式如下:也:pq1,则pq1才和就:pq2,p-/q2;pq3
13、的解释和我们的逻辑推论其实还是一定差距的。在吕先生的说法中,“才”表示的是当且仅当前一条件或者目的和原因成立时,然后怎么样,按照这个语义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在表示充分必要条件,而“就”则是承接上文得出结论,所以能看出是充分条件。但是通过例句(7)(8)的分析中,通过置换成为对“只有”和“只要”的关系思索,我们明显地发现“才”中包含的是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这里我们就和吕先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所以我们通过以下一组例句的情境分析再看一看这个问题:(1)年满15岁,才能参加这个选秀(2)年满15岁,就能参加这个选秀。我们设想一下可能表达以上话语的情境可以明显地发现,第一种话语常常出
14、现在我们阻止年龄不够的人参加选秀行为中,强调这个年龄的限制,如果不满足就一定不能参加选秀,将15岁视为一个先决条件,至于满足以后能不能参加选秀则还要另说。而后一种语句则常常出现在杂志的宣传中,强调只要15岁这个条件满足,那么就百分之百可以参与选秀。这两句之所以会在我们心理上产生不同反应,是源于后一句在逻辑上的确定性更强。实际上我们发觉前一句往往强调的是不满足这个条件则一定不可以,满足之后行不行则另说。后一句强调的是满足这个条件一定可以。两词逻辑上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吕先生阐述的“才”上加深对“然后怎么样”一句的意义理解,那就是“怎么样”中即包含的可能是成立的结果也可能是不成
15、立的结果,只是用“然后”强调之前的条件或者原因是种先决条件。同时,针对于使用一些辅助的方式帮助进行逻辑分析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词,不能够只要感觉顺口,符合自然逻辑就拿来分析,而是要遵循既不改变原命题的逻辑意义,也能够带来新的逻辑关系的原则进行分析。比如同样是加入辅助词语,我们换一个辅助词,用以下一组句子来分析这个问题:(3)如果你去,我才去(4)假如你去,我就去这两个句子显然也都是符合逻辑意义的,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只要句子都是符合自然逻辑的,那么“如果”和“就”、“假如”和“才”就具有逻辑相容性,由于“假如”和“如果”的逻辑意义相似,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认为这两个连词的句间意义相似。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