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天下第一哲人。《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华遗产。其文简短,其覆盖面和意思博大精深。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道德工程建设是关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百年大计。这是老祖宗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
一一《道德经·序》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这一章是历代难解的有字天书。我愚昧至极,竟对此章闷头半天,远不如之前章节,能一天顺利解读一章。后来突悟,将它迁就在虚无中解读吧。
前面九章阐述认识道,总结天地大道之运行规律,以及圣人效仿学道、悟道、行道。第十章是老子以天地为大风箱,考证圣人是否得道。这么庞大、复杂的无字试卷,老子只提出简短的出六个问题,如佛祖拈花一笑,得悟者只有迦叶。不得不赞美老子深厚无比的的文学底蕴,建天梯如烹小鲜的大智慧。道乃亘古之道,老子乃永远之老子,独一无二之老子。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承载。
营:经营、运行环宇大道。
魄:魂魄。
抱一:合而为一。即道虚、身体、魂魄合而为一。像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即修行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此句意既老子验证圣人是否得道的的第一个考题:你的身体和魂魄是否与道合而为一,可以离开脚下大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修行人坐禅专注呼吸之气。
致柔,练出真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柔和、微细之真气。
婴儿,这里的婴儿非指生养在地的婴儿,而是生命之初无欲无念状态的那个初始点,本章指坐禅者炼就真气聚集到一个点,即道家内外兼修,静心气柔,聚结精气,方可达到目视虚空之象,回归生命之初无欲无念的初始状态,这是修炼得道的后天至高境界。此句是老子问修行者是否得道的第二个问题:你修炼出柔和的真气是否可以像婴儿生命之初,无念状态的那一个点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去除之意。本句意既心无杂念。
玄览:玄,指玄妙莫测。览,观赏、浏览。
疵:人性中的污垢。基督教认为所谓人是罪人生罪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业,方可去除人性污垢;佛教所谓的人性污垢是贪嗔痴慢疑。
句意:这是老子监考修行者是否得道的第三个问题。
既然去除了人性中的污垢,你能否了然浏览、欣赏到大道的虚无之象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是老子考核圣人之心的第四个问题。既然达到出世的能力,是否以出世的智慧入世,以修身养性的层面治理国家社稷,遵循自然规律,各得其所,互不干扰,看似无为,其结果却无所不为的效果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老子考核的第五个问题。
先天之动,后天情欲既生。后天情欲静,先天之性即现。人生天地之间,必然运心应物。然而,在举心运念时,不能让情欲障蔽本性,而应以清静无为处之.。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考核第六个问题。
四达:通途。
无知:无知无欲,笨拙之意。
得道后,明白了聪明智巧的通途,还能否做到无知无欲,抱朴守拙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句为考核的总结,也是祈望。上面六个问题都做到了极致,就是遵循了道的运行规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是万物的尊长而不主宰它们。
其意是像第四章阐述的水德一样效仿大道,滋养万物而择恶地而处,谦卑退让、永无穷尽,这样的德性即深不见底,也不会溢满,永恒平静。道体是圣洁,透明、纯净的,万物万事在其中,各尽其色,各显其体,它谦卑隐藏,与我们同在,却不显其状,不执着一象,它无形无色无欲,一粒尘埃即为道象,一粒沙硕也为道型,一抹夕阳,一缕阳光,一块石头,浩瀚天空、寰宇皆为道体,一切顺自然变化。如此践行方为玄德。
这一章不仅是解释词句有争议,整体认知也众说不一。毕竟学道者千千万万,得道者仅是凤毛麟角。故字词句之解读,不再像之前章节用康熙字典,或者说文解字,唯有吾解吾得悟之心得。
作者简介:
刘玉花,笔名雨和,原名张巧玲。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神州西部散文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作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协会员。
作品散见《延河》《中诗报》《当代文学家》《青年文学家》《南方文学》等杂志及网络平台,有诗入选《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偶获各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