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德”总计出现45次(含书名在内),涉及德的类型(11次)、德的上下有无(12次)、德的特征(9次)、德的功能(2次)、德与道的关系(3次)、德者(1次,另有“同于德者”1次)、对待德的态度(5次)、德对人的态度(2次)。具体情况如下:
一、《道德经》中提及的德的类型
1、“玄德”出现4次,分别为:
【第十章】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2、“常德”出现3次,分别为: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3、“孔德”出现1次,即:【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4、“广德”“建德”各出现1次,即:【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二、《道德经》中提及德的上下有无
1、“上德”出现3次、“下德”出现2次,分别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
2、“有德”“无德”各出现2次,分别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3、“不德”“不失德”各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4、“失德”另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三、《道德经》中提及德的特征
1、“德善”“德信”各出现1次,即:【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德之贵”出现1次,即:【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其德乃”出现5次,即:【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4、“含德之厚”出现1次,即:【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四、《道德经》中提及德的功能
“德畜之”出现2次,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五、《道德经》提及德与道的关系
1、后世所定书名为《道德经》。
2、“失道而后德”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尊道而贵德”出现1次,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六、《道德经》提及“德者”
“德者”出现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在同一章中“同于德者”出现1次,即:【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七、《道德经》提及对待德的态度
1、“同于德”出现2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2、“重积德”出现2次,即:【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3、“抱怨以德”出现1次,即:【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八、《道德经》提及德对人的态度
1、“德亦乐得之”出现1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2、“德交归焉”出现1次,即:【第六十章】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附:《道德经》中出现“德”的章节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