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道德经》中的“德”

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德”总计出现45次(含书名在内),涉及德的类型(11次)、德的上下有无(12次)、德的特征(9次)、德的功能(2次)、德与道的关系(3次)、德者(1次,另有“同于德者”1次)、对待德的态度(5次)、德对人的态度(2次)。具体情况如下:

一、《道德经》中提及的德的类型

1、“玄德”出现4次,分别为:

【第十章】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2、“常德”出现3次,分别为: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3、“孔德”出现1次,即:【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4、“广德”“建德”各出现1次,即:【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二、《道德经》中提及德的上下有无

1、“上德”出现3次、“下德”出现2次,分别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

2、“有德”“无德”各出现2次,分别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3、“不德”“不失德”各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4、“失德”另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三、《道德经》中提及德的特征

1、“德善”“德信”各出现1次,即:【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德之贵”出现1次,即:【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其德乃”出现5次,即:【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4、“含德之厚”出现1次,即:【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四、《道德经》中提及德的功能

“德畜之”出现2次,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五、《道德经》提及德与道的关系

1、后世所定书名为《道德经》。

2、“失道而后德”出现1次,即:【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尊道而贵德”出现1次,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六、《道德经》提及“德者”

“德者”出现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在同一章中“同于德者”出现1次,即:【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七、《道德经》提及对待德的态度

1、“同于德”出现2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2、“重积德”出现2次,即:【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3、“抱怨以德”出现1次,即:【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八、《道德经》提及德对人的态度

1、“德亦乐得之”出现1次,即:【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2、“德交归焉”出现1次,即:【第六十章】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附:《道德经》中出现“德”的章节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

THE END
1.老子《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由“道经”和“德经”两篇构成,“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从河上公《老子章句》、《王弼集校释》,到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都以此为解构。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6/16/64268141_1134237649.shtml
2.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 A.1道为本体本体。 B.2德为应用。 C.3道高于德。 D.4德高于道。 E.5道德同等。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下列哪一种抗精神病药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五氟利多 D. 氟哌啶醇 E. 氯氮平 点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966b3ab1fe04988948118da76f15bfc
3.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爱问知识人2、两者的内容阐述的都是人的德行和道德的关系。3、《道德经》是《德道经》的升华,是后者在前者上https://iask.sina.com.cn/b/newqO6tnzbMDVX.html
4.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5.<<道德经>>的“道”和“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道德”二字,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仁义道德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个字放在一起,分别是不同的含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傅佩荣先生长期研究西方哲学,将中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互通、互融之处,在中西方哲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西https://www.jianshu.com/p/42d31a16ed6a
6.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11]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https://www.gmw.cn/xueshu/2021-11/18/content_35320402.htm
7.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感悟——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所以,从事于体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与道溶为一体,从事于体德、悟德、积德和行德的人就能与德溶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https://www.meipian.cn/4z9ff7nw
8.《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转载—— 【道生之】 “道生之”,是说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天地人万物,一切有形与无形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1279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