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比德性德和道德——儒佛道三家“德”论比较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从比喻的意义上来界定和使用“比德”似乎名正言顺、合情合理,而且差不多都已成了学界的共识和习惯因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们常喜欢用玉、松、竹、梅等自然界之物来比喻“君子之德”,自然界的这些物品简直就成了君子的“形象代言”。然而,比喻只是一种文学修辞,如果用玉来比喻“君子之德”,那么这种比喻只是说明玉与“君子之德”之间存在着某种外在联系,然而作为儒学而非文学的一个命题,难道孔子所说的“夫玉,君子之比德焉”就没有意涵着玉与“君子之德”之间的某种非比喻性的内在联系难道这个命题就仅仅只有文学的含义而没有任何儒学的指涉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到更广泛的儒学领地中去寻找答案。

知道了“比德”的含义,孔子所说的“夫玉,君子之比德焉”就不难理解了。我们都知道,玉是天地间之一物,因而在“天人合一”的语境,玉乃属于“天”的范畴,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与“玉之德”(亦即玉之性质)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关系表现为“君子之德”与“玉之德”之间的对等同构,即总能在玉那里找到与“君子之德”相对应的“玉之德”。依本节开头的《荀子》引文,“君子之德”与“玉之德”的部分对等同构关系可图示如下:

君子之德玉之德

仁————————————温润而泽

知————————————栗而理

义————————————坚刚而不屈

行————————————廉而不刿

勇————————————折而不挠

情————————————瑕适并见

辞————————————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

在这里不能说玉之“温润而泽”比喻君子之“仁”,而只能说玉之“温润而泽”与君子之“仁”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关系,好比董仲舒说人“有耳目聪明,明之象也”(前文已述),不是指“日月”比喻人之“耳目聪明”,而是指“日月”与人之“耳目聪明”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关系。同样地,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意亦不是指水以比喻知者,山以比喻仁者,而是指知者与水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关系,仁者与山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关系,正因“天人合一”,所以“感应道交”,感而乐之,乐而向之,远非比喻能尽其意蕴也。若仅以比喻目之,乃文学也,非儒学也,尽管比喻亦可聊且通之。

二、佛教的“性德”

“性德”,也叫“性得”,《佛光大辞典》解释曰:“性德,一般称性得,或自性得,于天台宗特用‘德’字。众生于本性所具足之先天能力,称性德;而依修行所得之后天能力,称修德,或修得、人功得。”[9]又,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曰:“性德,对修德之称,言一切万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恶迷悟之性能也。”[10]这两个解释合起来应该能有效地界定颇具佛教史深度的“性德”,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它们还不够详细和明白,因而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疏解。

(一)大乘佛教的“性德”论

(二)中国佛教的“性德”论

从教派上看,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但是中国的大乘佛教不是印度式的反对小乘佛教的“绝对大乘”,而是兼容小乘佛教的“相对大乘”或“圆融大乘”。具有圆融精神的中国大乘佛教兼收并蓄,将小乘佛教的思想和方法也纳入到自己的佛学体系中,具体到它的“性德”论,就是提倡“性修不二”或“性修圆融”。前文已提到,大乘佛教主张“性德”,小乘佛教主张“修德”,但是中国大乘佛教却将“性德”和“修德”统一了起来,认为“性修无碍”,“全修即性”,意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论性德则一切蠢动含灵都本来是佛;倘无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14]这就是说,光靠“性德”而不事“修德”是永远不可能成佛的,唯有“性德”和“修德”双管齐下,才能最终成就佛果,此即“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大觉世尊,方证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极致,方了修因证果之大丈夫事业”[15]。

关于“性修不二”或“性修圆融”,中国大乘佛教的各宗派均不乏阐述,如天台宗九祖湛然(711—782)在《十不二门》中论述天台宗的十大“不二法门”,其中就有“性修不二”法门(位列第,如下:

三性修不二门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只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16]

(三)天台宗的“性德”论

在谈中国佛教的“性修不二”问题时,已经触及天台宗的“性德”论,但这还不是天台宗“性德”论的核心。天台宗“性德”论的核心乃在于其“性具善恶”说,亦即本节开头所引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在解释“性德”时所说的“本性之上各有善恶迷悟之性能”。

三、道家的“道德”

我们现在常说“伦理道德”,“道德”一词在现代学术中已定格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伦理学术语了,但是,在中国古代学术中,“道德”一词并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而是一个没有直接伦理学含义的道家术语。虽然儒家和佛教也经常谈论“道”和“德”,但它们所说的“道”和“德”,其含义与道家所说的“道”和“德”完全不同,更不曾有将两者合而为一的“道德”这一概念,那么,道家原本所说的那个“道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让我们回到道家的原典《道德经》中去寻找答案吧。

《道德经》原本叫《老子》,西汉河上公(生卒不详)作《〈老子〉章句》,将《老子》分为81章,前37章名为《道经》,后44章名为《德经》,从此,《老子》便有了《道德经》这一别名。不过,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本,《德经》被置于《道经》之前,于是也有人按文序称《老子》为《德道经》。本文文随义便,权用《道德经》一名。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宣说“道德”之经。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对此,三国吴道士葛玄(164—224)在《老子道德经序》中有稍微深入一些的解释,曰:

世衰,大道不行,(老子)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隐乎,愿为我著书。”于是作道德三篇,五千文上下经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苞,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27]

结语

【参考文献】

[1]徐丛:《〈周易〉正读》,第285页。

[2][3][4]徐丛:《〈周易〉正读》,第285、285、17页。

[5]关于“君子之德”的内容,《易传》还有许多进一步的细目论述,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等,恕不一一列举。

[6]儒家或中国古人所说的“天地”乃包括阳间世界和阴间世界两部分,因为中国古人深信除了我们人所生活的有日月和四时(春夏秋冬)的阳间世界,“天地”之间还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个鬼所生活的阴间世界(如《聊斋志异》中所描述的)。

[7]王晓华:《呈现天外之天》,《社会科学报》2008年1月24日。

[8]弇(yǎn),覆盖遮蔽的意思;“弇合”就是互相覆盖、互相遮蔽而合而为一的意思。

[9]星云主编:《佛光大辞典》第4册,台北: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第3239页。

[10]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482页。

[11][12]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9年,第23页。

[13]张漫涛主编:《净土宗概论》,台北: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189页。

[14]刘元春:《信愿行:完美人生之路———重读〈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菩提道》2007年第4期,第23页。

[15]交光真鉴:《〈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上册,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年,第129页。

[16]《大正藏》第46卷,第703页中。

[17]圆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山东阳谷海会寺,2007年,第58页。

[18]《大正藏》第31卷,第787页下。

[19][20]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2、312-313页。

[21]《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6套第5册,第420页。

[22][25]《大正藏》第34卷,第822页下、905页上。

[23][24]交光真鉴:《〈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上册,第320、315页。

[26]《大正藏》第46卷,第935页下。

[27][28]《老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35页。

[29]李霞:《道家与禅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30]戴建业:《〈老子〉现代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31]马恒君:《〈老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32]公木、邵公明:《道家哲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33]戴建业:《〈老子〉现代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3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30页。

[35]张戬坤:《老子的道论———回归自然的大智慧》,香港:香港飞天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1年第1期。录入编辑:百川)

THE END
1.老子《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由“道经”和“德经”两篇构成,“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从河上公《老子章句》、《王弼集校释》,到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都以此为解构。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6/16/64268141_1134237649.shtml
2.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 A.1道为本体本体。 B.2德为应用。 C.3道高于德。 D.4德高于道。 E.5道德同等。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下列哪一种抗精神病药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五氟利多 D. 氟哌啶醇 E. 氯氮平 点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966b3ab1fe04988948118da76f15bfc
3.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爱问知识人2、两者的内容阐述的都是人的德行和道德的关系。3、《道德经》是《德道经》的升华,是后者在前者上https://iask.sina.com.cn/b/newqO6tnzbMDVX.html
4.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5.<<道德经>>的“道”和“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道德”二字,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仁义道德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个字放在一起,分别是不同的含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傅佩荣先生长期研究西方哲学,将中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互通、互融之处,在中西方哲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西https://www.jianshu.com/p/42d31a16ed6a
6.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11]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https://www.gmw.cn/xueshu/2021-11/18/content_35320402.htm
7.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感悟——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所以,从事于体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与道溶为一体,从事于体德、悟德、积德和行德的人就能与德溶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https://www.meipian.cn/4z9ff7nw
8.《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转载—— 【道生之】 “道生之”,是说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天地人万物,一切有形与无形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1279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