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的关系,其实这么说就很清楚了

在如今大家习惯的用法中,“道德”是一个词,表达的是社会道德规则的约束,但是“道”“德”两个字并用最早可追溯到汉魏之后才渐渐成了人们的口头习惯于,因此也才有了唐代将《老子》一书称为《道德经》。

那么“道”与“德”在古时候又该如何理解呢?其实二者还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所谓“道”,最开始是道路的意思,因此若看古书的注解,会发现很多会标有“道者,径路也”的说法。例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便是道路的意思,就是吐槽人们,放着好好的平川大道不走,有些人就偏偏喜欢走崎岖小路。

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古人们渐渐发现,我们所处的天地间,除了肉眼可见的事物外,还存在着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对于这类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感受力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为了让抽象的规律更具象化,让人容易理解,便将其比喻为“道”。

毕竟万物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运行,就如同我们行走在既定道路上一般,因此,“道”也就被赋予了抽象的规律与法则的意义了。如“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便是自然规律与人生道理。

在道作为名词道路后,古人们又引申出了道作为动词的用法,便是“道”变为“通向……的道路”。例如“道谢”,便可理解为:向某某某表达谢意的意思,因此这“道”字便有了通向致谢这个行动路径的意思。

如“一语道破”也可以理解为,用一句话就能通往打破疑问的关键;而“能说会道”的“道”变也可以理解为,不单单能说,还能直达问题关键,说的很有道理的意思。

因此,“道”字又有了个“说道”的意思,于是这一字多意,便让许多人一读这《道德经》的开头,便打了退堂鼓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么多的“道”字,其实只要把字的意思理清楚了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于“德”字的解读,最早是从“行”,从“直”字。若要追溯“德”字的甲骨文,他最开始左边是个“彳”代表行动的意义,而右边则是一只生动的眼睛,二者合一的意思是:目不斜视,沿直道而行,亦可理解为行正途,走正道的意思。而后又在“目”下加了心字,则表达了目正、心正才算是“德”。

由此而来“德”字又可引申为两个意义:

一者是,德行、品行的意思,如《大学》的:“明明德”,《荀子·非十二子》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中的德,便是品德之意。

另一个意思便是依道而行,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便有“德者,得也”的解读。

《道德经》中的德字,多取这两种意思,不过第一种意思,很容易理解,但第二个意思解读起来就相对比较抽象。

若将“道”视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的话,那么“德”便是这一切规律在事物中具象的体现,它包括了四时更迭,万物荣枯繁衍;而在人身上便是德行品行的体现。

因此,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而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亦为“道”与“德”总结出了三种关系

1,“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2,“一切物都是由道所形成,内在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

THE END
1.老子《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由“道经”和“德经”两篇构成,“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从河上公《老子章句》、《王弼集校释》,到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都以此为解构。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6/16/64268141_1134237649.shtml
2.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 A.1道为本体本体。 B.2德为应用。 C.3道高于德。 D.4德高于道。 E.5道德同等。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下列哪一种抗精神病药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五氟利多 D. 氟哌啶醇 E. 氯氮平 点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966b3ab1fe04988948118da76f15bfc
3.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爱问知识人2、两者的内容阐述的都是人的德行和道德的关系。3、《道德经》是《德道经》的升华,是后者在前者上https://iask.sina.com.cn/b/newqO6tnzbMDVX.html
4.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5.<<道德经>>的“道”和“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道德”二字,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仁义道德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个字放在一起,分别是不同的含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傅佩荣先生长期研究西方哲学,将中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互通、互融之处,在中西方哲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西https://www.jianshu.com/p/42d31a16ed6a
6.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11]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https://www.gmw.cn/xueshu/2021-11/18/content_35320402.htm
7.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感悟——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所以,从事于体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与道溶为一体,从事于体德、悟德、积德和行德的人就能与德溶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https://www.meipian.cn/4z9ff7nw
8.《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转载—— 【道生之】 “道生之”,是说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天地人万物,一切有形与无形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1279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