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从这一章开始,后面的内容,就是下篇了。上篇讲道,下篇讲德。
大德言:“道,乃万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为体而德为用。故道尊无名,德重无为。故道言有无,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
关于道与德,我们在开篇就已经讲过了。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一源。
有道之体,必有德之用;有德之用,方显道之体。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圣人具备道之体,所以便有德之用,所以体现在外就显得非常的有德性。关于道与德的关系,可以去看第一篇里的内容。
上德者,便是上古圣人,依道而行,与万物同体,虽厚德载物,但无心于德。
下德者,便是中古以下者,其不知有道,但知有德。
常言道:“贼莫大于德有心”,也就是说,天底下最大的贼,就是你的德是有心为之。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你是故意对别人好,有心对别人好,你心中一直都认为我在对你好,这就是「下德不失德」。
那么你就会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我对你这么好,你要记住我的好,要记得回报我,这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当你故意对别人好时,就是住相布施。有布施的我,和所布施的别人,我与别人截然为二。
也就是认为是我布施了你,你心里一直有个布施在,心里有东西,也就是“不失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