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谢邀应答!

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道生一”的“道”,也就是《关尹子八筹》所云“一中示多,多中示一”的“中”。而“中”实乃十字坐标的原点、源点、中点。

结合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谆谆告诫,可以说“道”与“德”的所指,应该已经昭然若揭!

是不是可以认为,所谓“道”即作为形而上、虚在(阴)、精神(彰显)的中用;“德”则指作为形而下、实在(阳)、物质(实践)的用中。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汉字“中”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组成结构,我们一个中国的“中”就是“道”(“中”用)与“德”(用“中”)合为一体而须臾不可分离的总成。(如同日光与日影一体的关系)

切盼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道、德的概念都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或者说后来重新发现排序的《德道经》。但是经过两千年的文人注释演绎,这两个字,包括《道德经》本身的句子,因为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而演变出来无数种解释。

我们要讨论“道”与“德”,最好是自己去《道德经》中找答案。而我们能得到的大多也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而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里大概说一下本人的理解,尽量简单明了。

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充满了哲学思考,而五千言的《道德经》半部关于“道”的是哲学,而半部关于“德”的是思考。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道德经》阐叙了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道”。

其实我们要解答“何为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是没有办法得到明确答案的。因为老子自己也不清楚,他只是想通了,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这么个东西,“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就叫它“道”吧,再冠上“大”之名。所以我们就称为“大道”,或称“道大”。

不但强为之冠名,老子还给所有妄图阐叙“道”是什么的人加上一道无解之锁:“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就厉害了,你说吧,你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这样,就没有任何人能给“道”来下定义了。就算老子自己,也只是形容出“道”的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一旦定义了道,那就不是“道”了。

那么我们也不要强行去定义解释,我们试着用其他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

咱们打比方。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也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告诉我们“道”大概的状态。

“道”不是实体,也不是可以言说的属性,也并非常人理解的规律。我们假设“道”是一种状态,一种最原始、最本初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下,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是仅仅是有可能,并没有任何可能真正发生。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这种状态。

我们作个简单的比喻。假如我们站在原地,要向某一个方向出发,但是并没有迈步,那么是不是有着朝任何方向走的可能性呢?这种充满所有可能却没有选择的状态,就是“道”。因为没有选择而拥有所有选择,这也就是“无”。

如果我们现在向某个方向移动一步,就打破了这种状态,我们在“道”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抛弃了其它方向,得到了前进的方向,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有”了,也就是“得”了。“道”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而“得”其实就是“德”的本意。

《道德经》其实就是讲选和不选的问题。道是不选,德是选了。这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来形容老子所说的这种无法描叙、无法陈述的“道”和“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道德经》的“德”经就是从哲学思想沉入思考进入世俗的部分。讲“德”其实就已经背离了“道”,但是世人只有通过修身立德,才能尽可能地接近“道”,顺应“道”,成为“得道之人”。

诸子百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管理社会的学说。儒法道兵墨都是一样,庄子不还有《应帝王》嘛。而老子通过《道德经》透露出来的圣人“无为”的“小国寡民”的治理方法,其实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治国理想。

因为“道”的哲学思维太高妙,所以后来的儒家、法家实际上都是发展了他“德”的部分,形成各自的理论,包括后来道家、法家携手的“黄老之学”,道家、儒家共通的“玄学”、“理学”,直到王阳明糅杂儒道法的“心学”,都是从《道德经》开枝散叶而来。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源头。

“道”为世界本源,“德”为世界之路。

而今天世俗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的,中国社会所有的精神文明都来自于《道德经》的“道”与“德”,但是如果只讲定义的话,中间隔了太多的演变和衍生。

就好像王阳明的“心学”,我们虽然称之为儒学,其实和孔子的先秦儒学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道德”和“道”与“德”的关系也是如此。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大自然运动的规律。(即宇宙)

德,是大自然的本性。

有关系,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其理相通。

通俗的道德,是指人类生话的规律。

道,比喻人生活运动的规律。

德,即人之本性。

以道为术,以德为辅,两者互补。

应当是关系不大:首先是《道德经》中的道,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源头与归宿。用现代科技语言来说,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道德经》中的德,指顺应道的演化规律而行的行为。

其次是现代通俗讲的道德,仍然是没有摆脱儒家的思想。孔子眼中的德就是仁。展开讲就是修齐治平的思路=道;坚持并践行修齐治平思想行为=德。

二是从位阶的角度来看,前者的道德,属于自然一一天然之道的纬度;后者的道德属于人道纬度。

三是从功能角度来看,前者是总根源,总归宿与总规律;后者是人们追求社会生活秩序与利益的指向。

四是从作用范围、结构联系角度来看,《道德经》中的道德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前者包括后者的关系。

就像太阳与万物(如椰树)之间的差别一样,椰树的成长全程都归结于太阳。

《道德经》全书五千言,主要就是在阐述“道”和“德”两个概念。

“道”的本义为路,引伸为规律、原理、原则等。但在老子看来,“道”无形无象、无偏无私,是宇宙之源、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比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独一无二、混沌为一,从中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三,此后就有了世间万物。

那么什么又是“德”呢?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的性能,是万事万物表现出的自身属性。宇宙间万事万物何以各具形态、各具功能?都是“德”之所致。“道”因“德”而现,“德”因“道”而存。比如《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说:道催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物性使万物具有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长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重德的。

《道德经》重在论“道”,同时论“德”,互为表里。老子正是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构建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智慧。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否有关系,我没有根据说“是”还是说“否”。但我又觉得《道德经》中提出的“尊道”、“贵德”的概念,对以后“道德”思想的发展,对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概念的沿用,是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时代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和要求,与《道德经》中“道”与“德”的内涵和要求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一知半解,斗胆说了以上的话,望各位方家和网友直言批评指正。)

THE END
1.老子《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由“道经”和“德经”两篇构成,“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从河上公《老子章句》、《王弼集校释》,到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都以此为解构。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6/16/64268141_1134237649.shtml
2.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一.《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选三)。 A.1道为本体本体。 B.2德为应用。 C.3道高于德。 D.4德高于道。 E.5道德同等。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下列哪一种抗精神病药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五氟利多 D. 氟哌啶醇 E. 氯氮平 点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966b3ab1fe04988948118da76f15bfc
3.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爱问知识人2、两者的内容阐述的都是人的德行和道德的关系。3、《道德经》是《德道经》的升华,是后者在前者上https://iask.sina.com.cn/b/newqO6tnzbMDVX.html
4.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5.<<道德经>>的“道”和“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道德”二字,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仁义道德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个字放在一起,分别是不同的含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傅佩荣先生长期研究西方哲学,将中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互通、互融之处,在中西方哲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西https://www.jianshu.com/p/42d31a16ed6a
6.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11]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https://www.gmw.cn/xueshu/2021-11/18/content_35320402.htm
7.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感悟——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所以,从事于体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与道溶为一体,从事于体德、悟德、积德和行德的人就能与德溶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https://www.meipian.cn/4z9ff7nw
8.《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转载—— 【道生之】 “道生之”,是说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天地人万物,一切有形与无形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1279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