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少量吐槽。槽点太多,很多我都只在心里吐了……
语篇语言学导论
0.关键术语解析
Discourseanalysis:语篇分析/话语分析
McArthur(1992)对“discourseanalysis”的定义:在语言学符号学领域内,指对连贯的口语和书面语及其所使用语境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textlinguisticsdiscourseanalysis,前者主要指对书面语的研究,后者同时涵盖书面语和口语(←这种区分似乎没什么道理)
Textlinguistics:篇章语言学(=篇章分析/话语分析/话语语言学)/语篇语言学/话语语言学
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
语篇语言学的历史渊源——古典修辞学、文体学、“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1.绪论
1.2.布拉格学派
VilemMathesius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布拉格学派对语篇语言学最大的贡献是关于主位(theme=topic,主题)和述位(rheme=comment,述题)的研究。
主位可以引出话题。述位是对主位的叙述、描写和说明,是话语的核心内容。
主位结构既是形式范畴,又是功能范畴。前者体现在主位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后者体现在主位是句子所表达的信息的生长点。
主位可分为非标记性主位(unmarkedtheme)(NP\WH-words\V的祈使形式)和标记性主位。P98,书里讲得不清楚
结构标记性越强,话语越有可能传递隐含意义的意图。句子主位结构安排的有标记性可以产生强烈的错位效果。
前后句子的主位、述位之间的联系和这种联系的变化称为推进。P101主位推进形式
布拉格学派在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的框架里从功能角度去分析句子,研究句子各个部分各自传达多少信息。
Firbas(1960s)communicativedynamism
Danes(1974)modesofthematicprogression
1.3.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
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内容承载(contentbearing)的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socialconstitutivefunction):语言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的功能,讲话人进入语言情景的形式,不只是表示讲话者的态度。
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enablingfunction):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
1.4.构式语法:形式—意义界面理论
1.4.1.构式(construciton)指的是形式—意义对应体(form-meaningcorrespondence,Goldberg,2006)
1.4.2.有些构式只有符合特定语义条件的词语才能进入,这种现象叫做语义压制(semanticcoercion)。
1.4.3.语篇的最基本组件是句子。
1.4.4.Gruber(1965)和Fillmore(1968)提出题元角色(thematicroles)的概念。题元角色是一个语义概念,包括语义角色、语义关系、格范畴等内容。题元角色的含义是谓项(predicate)的语义特征蕴含的某些固有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表示谓项的语义内容所涉及的主体、课题、场所、起点、重点、工具等等。语义上的题元角色决定了句法形式上的论元结构(argumentstructure)
2.语篇研究综述
2.1.基于语篇结构的研究
2.1.1.对小句关系的研究,有两大主要途径:从语篇的语言标志来讨论小句关系的性质和类型;从语篇生产者和理解者的角度讨论他们对小句关系的辨别和处理。
2.1.2.Winter的小句关系理论:
配比关系(matchingrelations):小句内容上的相似或差异
2.1.4.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StructureTheory,RST)
2.1.5.递增结构分析程序(procedureforincrementalstructureanalysis,PISA)语篇生成
2.2.基于语篇内容的研究
2.2.1.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2.2.2.信息结构与语篇结构
信息结构理论是从功能的角度,分析小句内各个成分在实现交际时的作用。语篇结构讨论的是语篇内各个意义构块呈现出的组织上的结构关系
2.2.3.主题与话题
Theme:语篇层次——主题;句子层次——话题/主位(功能语言学)
2.3.形式与意义
2.3.1.在心理学研究中,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了“故事语法”(storygrammar)。
3.语篇的标准
3.1.在语篇研究中,句子,包括复句,通常被分析为简单的小句。(是被命名为小句还是将其分解为小句?)
3.2.通过添加连词来明确小句之间的关系
3.3.Halliday&Hasan(1976):Text不是由句子组成的,而是由句子来体现的。一个‘text’最好看作一个语义单位。
3.4.Beaugrande&Dressler(1981):text是满足语篇性(textuality)7个标准的交际性事件(communicativeoccurrence):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目的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和篇际性(intertexuality)。7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没有得到满足,text就是不具备交际性的non-text。
其中cohesion和coherence是以语篇为中心的,其他是以使用者为中心的。
如果不考虑语言、心智、社会和处理四个因素,任何原则都无从谈起。
3.5.语篇是言语作品,是语言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产物。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语篇,应该看其是否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了应有的含义或具有实际的交际功能。
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是:语篇是有效交际的基本单位。
3.6.衔接cohesion:一个语义概念
“所有连接语言单位和模式的方法”。主要手段是词汇法和韵律(古典诗词……)。
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
3.7.连贯coherence:也是一个语义概念
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一个特征,更是语篇使用者之间认知过程的结果。“一个语篇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而是要依靠语篇所描述的知识与人们头脑中存储的世界知识的相互作用才有意义。”
连贯来自于语篇本身和语篇使用者的语言知识。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3.8.目的性intentionality
语篇生产者的主观态度,指的是语篇生产者有目的地为实现一个计划的目标而创造一个衔接与连贯的语篇。
同样,语篇生产者必须能够预测语篇接受者的反应,通常靠建立一个语篇接受者以及他们知识与信仰的内部模型来预测他们支持或者反对计划的目标。
3.9.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3.10.信息性informativity
3.11.情境性situationality
/语境性
3.12.篇际性(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Intertextuality来自于拉丁语intertexto,指编制东西时将东西组织起来,这个术语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在20世纪60年代引进。
指的是一个语篇的使用依赖于使用者对其他语篇的知识。“每一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吸收和转换的结果。”当前语篇将以前的语篇作为语篇生成的语境因素之一,本身又将作为以后语篇生成的一种语境因素。
3.13.语篇性(texture)
4.语篇的认知语境
4.1.命题
一个命题可以当作是一个由可能世界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有这样一个特点:表达了该命题的那个句子在其中指谓的值为真。(?)
4.2.框架理论(frametheory)(Minsky,1975):我们的知识以数据结构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称为“框架”,它代表典型情景。
4.3.知识草案(认知图景??)
4.4.心理图式(schema)
最初由康德提出。图式是交际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对于交际者认识新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
4.5.关联理论
语篇理解分两个阶段:模块解码过程(modulardecodingprocess)和中心推理过程(centralinferentialprocess)
语言形式是两种信息的编码:概念信息(conceptualinformation)与程序信息(proceduralinformation/meaning)
概念意义——情景表征(situationrepresentation)
程序性信息也就是程序性意义,指的是小句中除了命题意义之外的信息,是对命题内容的处理起着引导、强化或促进作用的意义。
(但是显然人的大脑并不会把句子剥到命题形式)
概念信息的编码通常由实义词(contentwords)或短语来完成;程序信息的编码通常由语法词(grammaticalwords)以及表达程度或态度的副词来完成。
4.6.程序语
4.6.1.话语联系语(discourseconnectives)/话语标记(discoursemarkers)/语用标记语(pragmaticmarker?)
话语联系语表明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如何去寻求话语的关系,向听话人明示了语言标记,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所浮出的努力或代价,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
4.6.2.指示语(reference/deixis,直指)
代词编码的是程序性信息。虽然代词是对现实中人或物的指称,具有真值条件,最终指向的是某个确定的概念,但是这种指代关系不是直接的,因为代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指代不同的人或物。其本身的意义是泛指的,是一个宽泛的范畴。
4.6.3.语气指示语(moodindicators)
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态度、情感、意志等语气内容。
4.6.3.1.情态动词
4.6.3.2.评价副词
4.6.4.话语小品词/感叹词
和上文提到的语气指示语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没有任何概念内容,仅表达各种施为用意和态度。
4.7.认知框架/语义框架
4.8.已知信息(given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information)
4.8.1.①已知信息表示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某种方式共享的所指;②已知信息是在认知上激活了的所指。
4.8.2.Halliday(1967):新信息分为①通过语篇或情境都不能推导的信息;②跟某个预测或陈述的选择项对立的信息;③替换预设问题中的疑问词的信息。
5.语篇的语义
5.1.语篇语义研究的三种途径:心理语言学学派、形式语义学学派、功能主义的语篇语义研究学派
5.2.
5.3.语篇语义的三种隐喻观:胡扯成分max
5.4.知识整合(knowledgeintegration)
是指语篇或话语中各个句子的信息时如何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5.5.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概念整合是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整合的过程设计跨空间映射,即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被投射到一个新的空间,其中设计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根据这些基础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起4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space)、输入空间I1(inputspace1)和I2、整合空间(blendingspace)。
5.6.信息操作(informationmanagement)
5.6.1.修辞操作
语步(move):语段中的子行为
5.6.2.主体操作
5.6.3.指示操作(referencemanagement)
语篇颗粒性:语篇各个部分之间的可分解性
5.7.P97会被df骂的术语使用不慎
5.8.“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最终的、一成不变的语言意义,而是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语篇意义的产生。”
5.9.“语篇的分析方法需要若干学科的支撑,它们分贝说明语篇某一方面的特性。语篇分析必须要考虑的三个核心维度的学科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科学和符号学”
5.9.1.语篇的组织结构
5.9.2.语篇的认知结构
5.9.3.符号与社会
符号学研究符号的本质特征和工作方式。
5.9.4.
为什么呢?而且书中大量讨论了对话。
5.11.概念变化分析
爱、家庭、美、童年等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没有对应的实物,它们是属于某类语篇的概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改变,概念也经常会发生变化。
6.语篇的信息结构
6.1.Halliday(1967)的信息结构:话语信息的动态组织方式/“话语命题的语用结构的形式表达”
6.2.认知语言学视角
已知信息:意识到的/可调用的信息/“在当前的事件中,一些事物、行为、性状等是上文已经提及的,而在本事件中不是新卷进、新涉及的,它们在语句的信息结构中所承担的信息,就是已知信息”
分裂句(cleftsentence,it…that)和假分裂句(pseudo-cleftsentence,what…be)
预设是关于言语活动的假设,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语句的预设。预设表示的是说话人认为他和听话人所共有的信息,即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已知信息。
7.语篇的修辞性
7.1.语篇的主题操作涉及:(1)小句层上的主位与话题;(2)更高层次的,即段落或语篇的主题;(3)语篇的前显(foregrounding);(4)主题操作的认知基础
7.2.话题:述谓关于话题就特定情景进行某些陈述
7.3.焦点:在特定情景下那些是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或最显著的信息。
Lambrecht将焦点分为谓语焦点、题元焦点和句子焦点。
7.4.一个有效的语篇必须考虑许多修辞语境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有五个:目的、内容、统一、连贯、强调。
8.语篇的类型
Register语域:根据语言在社会环境里的使用情况划分出的语言类型,例如科学英语、宗教英语和正式英语。/sub-dialect或某一领域使用的语言变体,如新闻语体、法律语体、学术语体等等。
Genre和texttype(语篇类型)的区分:现在一般认为,前者是以外部和非语言因素为标准对语篇的分类(比如听众/读者、活动目的和类型)——功能,后者是以内部和语言因素为标准的(比如词汇和句法特征)——形式。
Style文体
Texttypology语篇类型学
8.1.Biber(1988):VariationAcrossSpeechandWriting
提出了语篇分类的一些指标
9.语篇的宏观结构与超结构
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最初由ManfredBierwisch提出,用来表示叙事文体的整体结构。本书中被定义为语篇整体过一部分的基本命题所蕴含的一个具体的命题,是该语篇的句子序列所具有的层级性语义结构的表现,是语篇全局连贯的基础。——体现为主题
对应概念:微观结构——语篇中最小的基本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超结构(super-structure)是形式的、结构的、规约化的图式,为语篇宏观结构的内容提供全局的形式。
9.1.只考虑外显的结构不考虑内隐的结构真的合适吗?
9.2.主张—反应模式↓写论文的时候可以看看
9.3.
超结构是更高层次的内容概括。“超结构与宏观结构结合起来,就是语篇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10.语篇的元话语(?和程序语的区别是啥啊)
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一种常见的语篇现象。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在基本的话语层面上传达命题信息,而且还在元话语层面上促进读者对命题内容作出反应。
符号学signpost
言语交际学metacommunication
修辞学“评注”/figuresofthought思想修辞格
社会语言学metatalk
心理语言学gambits
10.1.
10.2.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系统
10.2.1.语气mood
10.2.2.情态modality
和语法意义的情态不同,既可以通过情态词表达,也可以通过情态隐喻表达。
10.2.3.语调tone
11.语篇的语体
语体: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构成的一种复杂的语篇特点体系
11.1.日常语体
模糊词语的具体定义是?
英语日常交流语体中一般不用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因为这些状语短语常常是书面语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