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疆特岗教师:文言文基础知识新疆公务员考试网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表对人的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表动作进行方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

编辑本段辨析方法

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

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

三.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凡表示有生命事物的名词用在谓词前,则有两种情况,即该名词或者是主语或者是状语。这就需要找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不可能再是主语(一个句子中不可能有两个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而有时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了,这就需要往上下句中找主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本句中并没主语,就需往上句“项伯亦拔剑起舞”中去找,“项伯”便是主语。

四.要按情理推断。

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谓词前的名词是主语或状语者,则需按情理推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倘若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名词“犬”是不是主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按情理推,即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

编辑本段举例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7、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10、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4、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名词“间”充当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鸿门宴》

16、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动词“涉”“矫”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

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

28、其疾病而死(同上)

三、特殊句式

1、句子成分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宾语;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修饰主语和宾语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记不清了)

~急得想哭

2、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3、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4、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倒装句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⑥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⑤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⑥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命子封帅车--三百乘以伐京。

②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太子宾客--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

②何以战(凭什么)

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

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

⑤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夜以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①何不试之以足(用脚试试)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兵数破于齐秦。

⑤名垂乎后世。

(4)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美哉室!

④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灼灼其华

⑥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B.感叹句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推荐阅读——

扫描二维码,添加总客服,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新疆华图公众号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北路887号

NAGA尚院3楼(哈密路下车)

北京华图宏阳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分公司

客服热线:0991-4539521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北路887号NaGa尚院3楼

昌吉南公园西路中石油教育培训4楼

客服热线:0994-6539099

伊宁市解放西路上海城成鑫商业写字楼4楼华图教育(1路,101路,12路公交车站上海城门口站向西200米)

THE END
1.详解句子成分划分,掌握汉语语法核心技巧与实践指南诗句大全在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主要分为六大类: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以下是具体划分方法: 1. **主语(Subject)**:句子的核心,通常位于句首,表示句子所描述的人或事物,主语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http://722973.com/F955E2196802.html
2.暑假预习高中英语句子成分超全大汇总,背这一篇就够了!掌握这五种基本句型,是掌握各种英语句子结构的基础。英语五种基本句型列式如下:一:SV(主+谓)二:SVP(主+系+表)三:SVO(主+谓+宾)四:SVoO(主+谓+间宾+直宾)五:SVOC(主+谓+宾+宾补)基本句型:SV(主+谓)主语:可以作主语的成分有名词(如boy),主格代词(如you),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等。主语一般在句首。http://2.qdjy.55px.net/show-13441.html
3.被动句把字句该怎么化分句子成分?1我们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2被动句、把字句该怎么化分句子成分?1、我们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2、他被老师狠很地批评了一顿.这2个句子该怎么化分成分?用符号表示出来!谢谢!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bc031938bbcca2d6e9d029ca5820bd1.html
4.被动语态句子成分分析被动语态的句子,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被字句”,或者叫做被动句。https://edu.iask.sina.com.cn/jy/k0i8PPqMTD.html
5.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义连动短语的结构搞清楚了,那么连动句的句子成分划分也就不是问题了。 [注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连动短语构成的连动句与在时间上、逻辑上连续排列的几个句子组成的句群不是一回事! 比如: ①我放下饭碗就出去了。(连动句) ②我放下饭碗出了门,掮了锄头,跨上笼,绕过山岗,来到了自家的田地里。(句群) 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hanyuchangshi/133101801049776895.htm
6.最新翻译的基本技巧既保留原文的主语,又要使译文主要成分的顺序和原文大体一致的翻译方法就叫顺译法。 1 顺译法(Translation in Original Order) 1. 1顺译成被动句 A. 译成“被”字 所谓“被”字句,就是在汉语的动词前面加上一个“被”字来表示被动的句子。主要表示 http://waiyu.en369.cn/kaifa/1686912669a49827.html
7.英语语法《句子成分及五种基本句型》问题(附有习题及答案).doc英语语法《句子成分及五种基本句型》问题(附有习题及答案) 英语的基本句型主要有五种,它们是: 1、主语——动词——表语 2、主语——动词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宾语——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补语 掌握好这些基本句型,就可以为灵活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分别讲解这五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629/7005065006004136.shtm
8.日语句子成分及基本句型从语言学角度看,日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日语学习中语法的特点,在句子成分中,表现得也很突出,下面是日语句子成分及基本句型,欢迎阅读学习。 日语的句子成分 主语:是判断句的主体或表示性质、状态、动作行为、存在的主体的成分。 https://www.qinxue365.com/xyzzx/Japanese_language/504016.html
9.2016高考英语核心考点轻松阅读:词类高考复习指南高考英语在句中的成分(作句子的独立成分) 例词(oh 啊、噢,ah 啊,aha 啊哈,alas 啊呀,hurrah好哇) 二、特殊词类 英语中有四种比较特殊的词类: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连词和从属关联词。其中前三种为短语构成的词类,在实际运用中可分别把它们作为一个动词、一个介词或一个连词使用。https://yy.chazidian.com/show-221262/
10.武汉教育云2、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成分分为七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宾语补足语。 1、主语是句子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回答是“谁”或者“什么”。通常用名词或代词担任。如:I’m Miss Green.(我是格林小姐) 2、谓语动词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回答“做(什么)”。主要由动词担任。如:Jack cleans the room 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id=1613868001
11.5.253.语用平面:语法研究在语用平面上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句中的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事、受事、工具等,都还只是停留在静态的分析和描写上。而语用偏重于讲https://m.douban.com/note/62316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