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禅宗兴起促进了茶文化的崛起起与酒文化的退缩,禅茶一味?陆羽茶经僧人佛教茶酒论

唐代开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显著变化:茶挤进了原本由酒独占的位置。

虽然这一文化变迁显然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是佛教僧俗站在了最前列,试图改变人们对这种成瘾性物质的态度,他们被唐代人视为将饮茶习惯传遍帝国的传播者。人们喝酒不仅是为了个人享受,也是为了礼仪及巩固社会联系,现在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面对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唐人宫乐图》

直到8世纪中叶,茶叶只是中国南方不太起眼的地方特产。但迨至9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整个大唐帝国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僧人道士和南方的茶已有很长的渊源,但是在陆羽撰写了《茶经》和行脚僧传播了茗饮之后,茶文化才广为人知和欣赏。

《调琴啜茗图》唐·周昉

中古晚期的唐代文献既反映了对茶萌生不久的热情,也折射出对酒和其他成瘾性物质的危险的焦虑。佛教思想是如何既推动了这一文化变迁,同时又受其影响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唐代社会对酒的态度视为划分佛教和本土传统的界线:佛教徒--出家人和俗家弟子--均立誓不饮酒,这一誓言构成其身份的重要而持久的一部分,即便有些人有时会破戒。佛教徒对茶的态度则积极得多,虽然他们没有抹去佛教徒不可饮酒的禁令,但是他们果断地把文化话语从说明饮酒的负面特点转向歌颂茶的诸多益处。

在这一迅疾的变化中,即便是在陆羽的生活中也清晰可见宗教的作用,陆羽是一名孤儿,由僧人抚养长大。年轻时陆羽加入过一个戏班,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就是笑话书。随着他投身于对茶的严肃研究,成为文人圈子的一员,圈子中还有诗僧皎然。如前所述,《茶经》在使饮茶习惯传遍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陆羽后来被祀为“茶神”。

鬻茶者制作陆羽陶俑

宋代,僧人史家认为陆羽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一部重要而全面的中国佛教史中亦有其传记。通过现存的中唐至晚唐的许多诗歌和散文,我们知道茶被赋予了巨大的宗教与文化意义,但是为了了解中古时期人们认识茶的各种方式,我们必须翻阅形形色色的文字材料:精英和大众的诗歌、戏剧、专著、官私史书、仪式文本和佛门清规。

《品茶图》:明代泡茶法

文人与僧人的交游或许受一种自觉求新的高级审美趣味的驱使,多于对茶的生理效应的渴念,由此他们在选择的新饮品--一种几乎没有副作用,既受欢迎又有效的刺激物--中发现并巩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虽然茶叶可以(而且确实是)针对相对大规模、低成本的消费足量种植,但是在文献里它被塑造为一种对行家有特殊吸引力的珍稀商品。

唐代的茶事著述认为,茶能为作诗和坐禅提供必要的灵感和能量。因为茶的崛起和以诗歌及坐禅为特点的禅宗的兴起同时,二者最终在文化想象中相互交织,饮茶后来几乎被看作禅宗的同义词。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煎茶法

虽然我们无疑可以从长时段的观点来探讨佛教对饮品文化的影响这个主题,但也有必要先来认真阅读一份中古时期的文献,这样做我们能看出中古时期的一些人如何看待酒和茶这两种饮品,它们分别被赋予了什么正面和负面的文化价值与宗教价值。敦煌出土的《茶酒论》是了解这一时期茶酒文化此消彼长的窗口。

《茶酒论》:茶与酒地位的争论

《茶酒论》--顾名思义,“茶与酒的争论”--采取了茶与酒两个角色展开唇枪舌战的形式。每一方都争着说自己才是更好的饮品,直到第三方出乎意料地登场并贏得争论。

该文本显然是个通俗作品,没有作为文学经典而流传,但它具有现已多少模糊不清的中古时期一种名为“设论”的文体的诸多特点。设论,多米尼克·德克勒克(DominikDeclercq)曾笔墨酣畅地书写过,是一种严肃的对话体文本,作者通过设论向指责自己脱离公共生活的问话者辩解。

《茶酒论》局部

有趣的是,后来出现了《茶酒论》的藏语姐妹篇《茶酒夸功》,后者的篇幅长得多,其作者大约生活在1726年。

王敷用简短的序言交代了这场口水仗的背景之后,茶首先宣战,开始辩论:

诸人莫闹,听说些些。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茶的开场白。它所说的优势首先在于它在草木王国的尊贵地位:它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或许正因此地位,茶是适合献给贵族乃至王室的贵重礼物。茶所言不是无聊的自吹自擂,而是和同时代其他作者对于茶在晚唐的价值描述相符。

当时的杂集《白氏六帖》说茶不是百姓下人所宜,而是供御用。确实,虽然直到11世纪初皇室才开始成为品茶大家,但是9世纪初的游牧民族统治者看起来却已熟知并喜爱中国的茶叶,唐朝的皇帝也当然会收到进贡的茶叶。

常鲁公使西蕃,烹茶怅中,赞普问日:“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日:“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

此事据说发生在德宗(742-805)年间的781年,撰于785-805年的《封氏闻见记》中也有相应的记:

(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这两段来自唐代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官私,记载证实了到8世纪晚期,茶早已是唐周边少数民族都很渴求的商品,遑论帝国境内的人民。

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在《茶酒论》中茶说“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人,一世荣华。”一句话反映了唐代饮茶的三种风俗。

《新五代史·房知温传》卷四十六讲房知温死后,他儿子献出茶叶一千五百斤。这说明在那一时期的王侯大臣家中,储备茶叶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与《茶酒论》讲述相符。可见在唐朝的贵族家庭中的确有储存茶叶的习俗。在唐朝有贡茶,因为湖州和巴蜀两地的茶最为珍贵,因此被作为贡品进奉中央。

THE END
1.瑶族喝什么酒:瑶族酿酒与泡酒秘方,探索瑶族的酒文化三、文化意义 普洱思酿酒的地方具有浓厚的茶文化,茶叶被视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洱思作为中国传统饮品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意义。普洱思的传统酿酒工艺代代相传,融入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https://www.07358.com/jiemo/teadongtai/614512.html
2.中国民俗学四川诗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民族文化成为科学任务,把民众的传统文化,“未开化”民族的文化,都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发达的产物加以研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 3.当代民俗学的任务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http://lm.cdjcc.edu.cn/zgms/contents/2579.html
3.茶与茶文化教案(通用6篇)《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一、探索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21h616s.html
4.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4.【多选题】第廿八回写冯紫英宴请宝玉、薛蟠等人,可谓《红楼梦》中酒文化的集中表现。在这次宴饮中出现哪些酒席特有名词,生动刻画了时人酒席上的各种风俗。 A. 酒令 B. 酒面 C. 酒头 D. 门杯 正确答案:酒令###酒面### 酒头###门杯 5.【单选题】以下哪道菜名是从古诗中得来。 A. 好逑汤 B. 合欢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666177.html
5.茶酒文化:隐·侠展览与书籍揭示茶与酒的深厚历史与文化意义酒和茶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两种饮料。 “肠热如沸,茶不如酒;风韵如云,酒不如茶。酒为英雄,茶为隐。酒固而博大,茶亦有德。”陈继如在《茶洞晓虚》中的选材,不仅揭示了茶与酒在形式与内涵上的独特差异,更是隐喻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角色与意义。 http://m.lvxingrensheng.com/h-nd-369640.html
6.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人们常说“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住宅文化”……实际上,茶本身并不是文化,茶叶就是一种树叶,但饮茶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的“妙玉雅饮”与“刘姥姥牛饮”,就体现了不同阶层的不同文化观念。酒本身不是文化,酒是通过生物化学酿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饮料,但饮酒方式有着特定的文化http://www.sass.cn/109002/30594.aspx
7.中国特色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论纲产业研究资讯中心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各具特色,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内容。节庆文化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花文化产业、珠宝玉石文化产业、大型实景演出产业等都属于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就特在地域性、乡土味、民族性和工匠精神上。http://www.sx-ci.cn/zxzx/cyyj/content_14492
8.探寻成都茶叶特产:品种丰富,特色独具的产茶之都我们需要认识到全国特色产茶县的发展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及茶产业的发展都有关键的意义。我们需要加强各地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广优质茶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中国各省茶叶品种中,哪些县是全国特色产茶县?这个疑惑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实分析。我们可以熟悉各地茶叶的品种特点、寻找其所在的特色产茶县、理解其品质https://www.jqcom.cn/2024baiqi/teawenhua/173138.html
9.谈谈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精选5篇)并将它作为文章理解的切入点,在反思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后,调整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将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学生掌握了北京胡同与胡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除了胡同文化,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学生课后做https://www.1mishu.com/haowen/31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