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文化”:1871年,泰勒第一个在人类文化学中引用“文化”一词:“文化乃是当个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

杜威:“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钱穆:“我们屡次说过,文化是人类生活之总体,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各种部门之配合,人类文化逐渐演化,则方面愈广,部门愈杂。但扼要分析,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之诸多形态分划出七个大部门:一经济,二政治,三科学,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学,七艺术。”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生活全部的概念。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旁观”“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大潮席卷

毫无生气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注释: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沿西柏林边界构筑的隔离设施,原称“反法西斯防卫墙”,后一般称“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开放柏林墙。1992年,柏林墙被拆除,民主德国解体。

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中“看”的意思是

A使视线接触人或物B观察并加以判断

C访问D照料

2.“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对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

B生活与生存的意义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这是对文化的狭义理解

D狭义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变得空虚与空洞

3.“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是说“厕所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侮辱,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应视为文化,厕所也不例外。

B作者认为把文化与厕所联系起来,这是对“大文化”的误解和嘲弄。

4.对“酒文化”这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与此有关的历史,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B中华文化不能狭窄地理解为儒家学说

C中华文化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产者推销商品,也使消费者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5.“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A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B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有全部文化意义。

C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发挥着实用价值,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D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在生活中发挥着实用价值,而历史的状态则是纯粹的文化。

答案:1.B2.B3.A4.B5.D

附:

一.导入

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胡同

二.作者简介

三.有关资料简介

1、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清、明、元,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协音。综合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事沧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

2、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因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并非夸张。

3、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成北京特色。

四.自读思考题

2、作者从哪段开始介绍北京胡同文化?他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五.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全文总起

第二部分(2段—5段)介绍北京胡同

第三部分(6段—12段)介绍北京胡同文化

第四部分(13段—15段)作者的感慨

(一)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化形态)

2、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人际观念)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物质生活)

4、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人际交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二)第十一、十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分别以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小结:作者从大量生活细节出发,从切身感受入手,概括了胡同文化的种种特征,阐释了胡同文化的内涵。阐释的过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全面又亲切。

2、北京胡同的规模数量

3、北京胡同的作用

4、胡同内部构成

(四)第五段为何不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作段意?

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上文的“胡同”过渡到下文的“胡同文化”。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有两方面的意思,更加全面。

(六)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1、赞扬与喜爱:“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七)作为一个北京人,你读了《胡同文化》,又看到北京今天的飞速发展变化,有什么感受?请用200字表现你的理性的思考。

附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文化常识

1.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也叫四合房。

2.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3刘禹锡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朱雀桥旁的一条街。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桥,这桥和街都在金陵古城(南京)的正南门外。

4.老舍(1899~1966)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和人民艺术家,满族。代表作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THE END
1.瑶族喝什么酒:瑶族酿酒与泡酒秘方,探索瑶族的酒文化三、文化意义 普洱思酿酒的地方具有浓厚的茶文化,茶叶被视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洱思作为中国传统饮品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意义。普洱思的传统酿酒工艺代代相传,融入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https://www.07358.com/jiemo/teadongtai/614512.html
2.中国民俗学四川诗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民族文化成为科学任务,把民众的传统文化,“未开化”民族的文化,都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发达的产物加以研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 3.当代民俗学的任务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http://lm.cdjcc.edu.cn/zgms/contents/2579.html
3.茶与茶文化教案(通用6篇)《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一、探索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21h616s.html
4.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4.【多选题】第廿八回写冯紫英宴请宝玉、薛蟠等人,可谓《红楼梦》中酒文化的集中表现。在这次宴饮中出现哪些酒席特有名词,生动刻画了时人酒席上的各种风俗。 A. 酒令 B. 酒面 C. 酒头 D. 门杯 正确答案:酒令###酒面### 酒头###门杯 5.【单选题】以下哪道菜名是从古诗中得来。 A. 好逑汤 B. 合欢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666177.html
5.茶酒文化:隐·侠展览与书籍揭示茶与酒的深厚历史与文化意义酒和茶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两种饮料。 “肠热如沸,茶不如酒;风韵如云,酒不如茶。酒为英雄,茶为隐。酒固而博大,茶亦有德。”陈继如在《茶洞晓虚》中的选材,不仅揭示了茶与酒在形式与内涵上的独特差异,更是隐喻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角色与意义。 http://m.lvxingrensheng.com/h-nd-369640.html
6.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人们常说“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住宅文化”……实际上,茶本身并不是文化,茶叶就是一种树叶,但饮茶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的“妙玉雅饮”与“刘姥姥牛饮”,就体现了不同阶层的不同文化观念。酒本身不是文化,酒是通过生物化学酿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饮料,但饮酒方式有着特定的文化http://www.sass.cn/109002/30594.aspx
7.中国特色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论纲产业研究资讯中心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各具特色,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内容。节庆文化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花文化产业、珠宝玉石文化产业、大型实景演出产业等都属于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就特在地域性、乡土味、民族性和工匠精神上。http://www.sx-ci.cn/zxzx/cyyj/content_14492
8.探寻成都茶叶特产:品种丰富,特色独具的产茶之都我们需要认识到全国特色产茶县的发展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及茶产业的发展都有关键的意义。我们需要加强各地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广优质茶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中国各省茶叶品种中,哪些县是全国特色产茶县?这个疑惑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实分析。我们可以熟悉各地茶叶的品种特点、寻找其所在的特色产茶县、理解其品质https://www.jqcom.cn/2024baiqi/teawenhua/173138.html
9.谈谈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精选5篇)并将它作为文章理解的切入点,在反思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后,调整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将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学生掌握了北京胡同与胡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除了胡同文化,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学生课后做https://www.1mishu.com/haowen/31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