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文化”:1871年,泰勒第一个在人类文化学中引用“文化”一词:“文化乃是当个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
杜威:“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钱穆:“我们屡次说过,文化是人类生活之总体,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各种部门之配合,人类文化逐渐演化,则方面愈广,部门愈杂。但扼要分析,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之诸多形态分划出七个大部门:一经济,二政治,三科学,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学,七艺术。”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生活全部的概念。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旁观”“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大潮席卷
毫无生气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注释: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沿西柏林边界构筑的隔离设施,原称“反法西斯防卫墙”,后一般称“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开放柏林墙。1992年,柏林墙被拆除,民主德国解体。
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中“看”的意思是
A使视线接触人或物B观察并加以判断
C访问D照料
2.“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对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
B生活与生存的意义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这是对文化的狭义理解
D狭义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变得空虚与空洞
3.“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是说“厕所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侮辱,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应视为文化,厕所也不例外。
B作者认为把文化与厕所联系起来,这是对“大文化”的误解和嘲弄。
4.对“酒文化”这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与此有关的历史,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B中华文化不能狭窄地理解为儒家学说
C中华文化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产者推销商品,也使消费者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5.“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A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B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有全部文化意义。
C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发挥着实用价值,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D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在生活中发挥着实用价值,而历史的状态则是纯粹的文化。
答案:1.B2.B3.A4.B5.D
附:
一.导入
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胡同
二.作者简介
三.有关资料简介
1、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清、明、元,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协音。综合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事沧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
2、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因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并非夸张。
3、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成北京特色。
四.自读思考题
2、作者从哪段开始介绍北京胡同文化?他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五.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全文总起
第二部分(2段—5段)介绍北京胡同
第三部分(6段—12段)介绍北京胡同文化
第四部分(13段—15段)作者的感慨
(一)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化形态)
2、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人际观念)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物质生活)
4、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人际交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二)第十一、十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分别以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小结:作者从大量生活细节出发,从切身感受入手,概括了胡同文化的种种特征,阐释了胡同文化的内涵。阐释的过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全面又亲切。
2、北京胡同的规模数量
3、北京胡同的作用
4、胡同内部构成
(四)第五段为何不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作段意?
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上文的“胡同”过渡到下文的“胡同文化”。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有两方面的意思,更加全面。
(六)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1、赞扬与喜爱:“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七)作为一个北京人,你读了《胡同文化》,又看到北京今天的飞速发展变化,有什么感受?请用200字表现你的理性的思考。
附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文化常识
1.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也叫四合房。
2.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3刘禹锡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朱雀桥旁的一条街。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桥,这桥和街都在金陵古城(南京)的正南门外。
4.老舍(1899~1966)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和人民艺术家,满族。代表作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