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春节了,对于春节的详细叫法,不同地区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旧历新年”、“农历春节”等,再加上前不久才进入的2020年,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套历法体系呢?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见到“公历”“西历”“新历”“旧历”“老历”“阳历”“阴历”“农历”的说法,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西历”的指向就很明显了,就是指西方传入的历法体系。但实际上,明清时期传入的“西历”虽然与当时的传统历法有些差别,“西历”在观测精度上更高,但中西历法并没有本质差别。因为两者参照的天体运行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观测方法和结论上有所区别。
此文一出,其他报刊杂志也纷纷刊载时人对这一历法内涵的见解。到了1929年,有人直接就说,“公元就是西历纪元”,“因为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公用,所以称为公元”。“阳历”之所以能成为世人眼中的“公共历法”,就在于人们逐步去掉了这一历法原来所具有的宗教性因素。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这一规定也使得“公历”的名称最终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为其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在明末清初西洋历法进入中国后,当时人们为了区分西洋历法,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中历”。而晚清“阳历”名称取代“西历”名称,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中历”在传统的新旧二元体系下,阴阳相对的观念反过来固化了模糊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法的认识,人们开始以“阴历”称呼中国传统历法。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是阴阳合历,并不单只有阴历。尽管专门的学者还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阳历”概念传播之广,在中西新旧的巨大文化冲突对立中,社会上没有多少人老老实实地用“阴阳合历”去指代中国的传统历法。久而久之,以“阴历”指代中国传统历法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也是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叫法之一。
由于“阳历”作为塑造政治权威与革新社会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对的“阴历”就成为了新秩序构建和社会革新的障碍。“阴历”从晚清时期着重反映历法特点的名称,到民国时期逐渐被趋新之士和政府当局赋予了更多负面的含义,进而蜕变为“旧历”“废历”,被塑造成了“专制”“落后”和“迷信”的面目。这一变化过程也凸显了“阳历”以及“新历”“公历”等名称的“积极”意义。
不过,在“农历”名称蜕变的过程中,二十四节气被从旧历中抽离出来,将之归为阳历的范畴,避免使用“农历”与推行“国历”的矛盾。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其中节气是阳历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人们围绕节气物候变化的规律,构筑了系统完整的社会生产生活知识体系。清末民初时人已经认识到如改用阳历,二十四节气相对比较固定,反更便于农事。在这种情况下,“农历”本身的意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蜕变为在“阳历”统筹之下、专用于农事所需的历法。所以,在全国禁止使用旧历的情况下,面向农民的农历反而可以出版发行。
综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历法其实只有两种,通俗地说就是新旧之分。阳历本来是指以地球围绕太阳为一周期制定的历法,但在近代逐渐被赋予科学、先进的内涵,加上民国政府在除旧布新方面的努力,“阳历”逐渐变成现行历法的代名词。这个“阳历”本是“西历”,同样是在近代,国人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影响,逐渐以“公历”来表示,作为一种世界普遍通用的不带有宗教意味或是东西差别的名称。
而相应的中国传统历法,在“阳历”“新历”之名传播甚广的历史语境下,被模糊了它原本具有的“阴阳合历”身份,被代之“阴历”“旧历”“老历”的名称,逐渐固化。但中国曾是农业大国,使用了近两千年的传统历法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农村社会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新旧势力、理想与现实妥协的产物,“农历”被用来指代中国传统历法,既存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至于留下守旧的嫌疑。
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许多字词概念在复杂、冲突的历史语境中其内涵指向发生了改变,甚至不只一次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全还原它们的原义似乎不现实,但脱离历史语境来讨论一些历史概念也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祝全历史的小伙伴新年快乐,拜个早年。
参考文献:
朱文哲:《西历·国历·公历:近代中国的历法“正名”》,《史林》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