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当代大学生调查

1活动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1.1具体活动调查问卷

这一次我一共发了200张调查问卷,收回了177份问卷,被发放问卷的人群都是我在高校校园,商场,广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大学生较多的地方对他们做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我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2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的具体问题如下

(1)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是()

A重阳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B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C春节除夕端午中秋节

D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

(2)你最喜欢那个情人节()

A七夕

B2月14

(3)你是否在春节感到节日气氛()

A是,节日气氛很浓

B一般,但没以前那么好

C没感觉,和平时一样

(4)你盼节日的目的是什么()

A有懒觉睡谁都想

B不要上课

C可以感受节日气氛,学习传统文化

(5)“一曲笙歌灯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说的是()

A元宵节花灯会

B元宵节耍龙灯

C除夕晚跨年

D中秋节赏月

(6)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登高赏花赏的是什么花()

A九月九日桂花

B九月九日

C八月九日桂花

D八月九日

(7)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

A可以休息放假

B自由古老的魅力

C习俗有趣

D习惯成自然

(8)你觉得中国人过节日和外国人庆祝洋节的本质区别是()

A中国人注重精神外国人注重物质

B中国人注重形式,外国人更注重细节

C中国人的吃文化更注重吃文化而外国人更崇尚祝福和礼物等形式

(9)如果有一天要从下列几个节日中去掉一项,你会选择()

A端午节B重阳节C清明节D其他

1.3调查问卷的结论

在这177个人中有108个同学不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有105个同学更喜欢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有72个人喜欢西方的情人节。

只有45个人认为现在的春节节日气氛很浓,109个人认为有,但没有以前好。

93个同学是因为不要上课才盼望着过节的,只有50个人是真正的是为了想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去想过节。

有123位同学选了元宵节,说明同学们还是能知道元宵节的节日风俗和特点的。

153真正的了解重阳节的日期和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

对于为什么喜欢放假,有80人是因为想放假才盼望这过节。

有86人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区别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更加注重吃文化。

103个人认为如果真的要从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去掉一个节日,他们选了重阳节。

1.4调查问卷的分析

从此次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还是有许多同学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对于中国和外国都有的类似的节日,同学们还是更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同学们还是更喜欢中国的七夕节。同学们对于节日的喜爱还是因为在节假日可以放假,还可以不上课。

只有很少的人是因为想去感受和了解节日气氛,学习传统文化。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大多数的同学只是停留在对传统节日表面的了解,并没有真正的去感受,去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现象,同学们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只是有名无实的过。

2现场采访学生,了解各个地方传统节日习俗

2.1各个地方节日习俗

(1)云南省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2)江苏如东

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半,主要活动有:中午要祭念先祖,晚上全家会一起吃饭,放鞭炮,然后去田边放火,求个好收成。

春节:大年三十中午会祭念先祖,晚上大家会出去玩,正月初一早上会吃汤圆,要串门拜访亲戚,有客人到时,主人会泡一碗炒米茶给客人。

(3)河南郑州

龙抬头节:阴历二月初二。主要活动有:祭龙,撒灰,熏虫,击房梁,理发。

(4)内蒙古

端午节:内蒙古会吃一种叫玫瑰膏的东西,江南地区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

2.2通过了解,同学们渐渐淡忘的节日

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还有一种错误的说法,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2.3传统节日的过去与现在

以前: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个月饼,苹果,一起玩玩,已经足够了。

现在:“过洋节,就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出去happy。”对于一些80和90后来说,他们还是比较注重过洋节,可以和朋友一起吃饭、可以收到各种礼物。”但是现在的60后、70后仍然会选择传统的过法。

2.4应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例:

全球性“汉语热”正在发烧,可是,邻邦韩国作为一个同样拥有并使用汉字的传统国家,却怀着越来越复杂的心情在对待汉字和传统文化,一忽儿在抢注节日,一忽儿又想抢注中医药,连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也不放过,可是,另一方面又在排斥汉字,因此不免让人有点文化神经错乱的感觉。

韩国从抢注端午节,称之为“江陵端午祭”,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抢注汉字,中国骨子里的传统的东西正被一点一点地抢走,怎么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5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和有效方法

(1)从国家角度来看,实施关于法定假日的规定,可以一定程度是增加人们的认同感,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每年搞几个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来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挑战。

(2)从个人层面来讲,要保护传统节日,首先我们要认识他,了解他,并且尊重他。

(3)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使中国人有了更自由、更丰富的过节方式,很多家庭选择在国庆节长假中到外地或出国旅游,而年轻人更热衷于自驾车到各地游玩。所以与时俱进,把“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结合得更紧密才好。

(4)把我们今天看到的记录下来,尤其是现在科技发达,记录手段特别多,我们要把这种文化传下去,能让后人看到我们是怎么过节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传统文化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结语

参考文献

[1]李勤华.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

关键词:目的论;传统节日;英译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孕育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节日的英g不仅直接关系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而且还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故传统节日的翻译值得我们重视。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属于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它将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现有研究多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以翻译目的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进行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做进一步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对增强中文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Reiss)和汉斯弗米尔(H.J.Vermeer)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受众即译文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每种翻译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他指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12)。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rule)。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文化中,按照译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意连贯,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语义间要连贯,并要对原文负责,用忠实的方式翻译。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下中国传统节日英译

由于节日的翻译只是短语表达,极少涉及连贯原则,故本文主要从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分析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翻译。

(一)春节的英译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翻译,有以下几种:①直译为“SpringFestival”;②采取简单的意译“ChineseNewYearsDay”或者“ChineseLunarNewYear”。在我国,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表达的是对新一轮生活的祈盼,以上三种译法都不足以表达我国新年新气象的内涵,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我们在英译时要考虑受众即西方人民对译文的接受情况,我们要表达的就是春节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每年一轮回,故译为“RestartFestival”更为合适。忠实原则虽然指译文要忠实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且忠实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可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春节的英译,更重要的是让西方人了解到该节日所要表达的含义,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春节应译为“RestartFestival”,表达了一切重新开始的期盼。

(二)端午节的英译

(三)中秋节的英译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翻译角度,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提高了受众即读者的地位。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转移到译文的目的,强调译文的作用,译者应该重视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从受众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新的审视,根据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采取适当的翻译。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这些节日的真正含义和想要传达的精神,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应该侧重于表达节日内涵,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节日教育

一、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中

二、寓传统节日于亲子活动中

当前家园合作共育不仅是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更是教育现实的需要。调动家长合作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节日教育活动取得真正实效。

如“重阳节”是对幼儿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最好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使孩子学会感恩才是节日的内涵。例如,重阳节活动,小班可以邀请老人和幼儿共同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亲子间相互协作的密切关系,同时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意义。小班开展的重阳节活动,教师要求幼儿喂爷爷奶奶吃重阳糕,孩子用稚嫩的语气对奶奶说:“奶奶,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要求孩子给老人捶捶背,捶捶腿。老人反映都很欣慰,很开心,有的甚至激动流泪。开展“重阳节”活动,让幼儿知道重阳节是爷爷奶奶们的节日,用自己的方式表演节目给老年人看,给他们带去快乐,培养幼儿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

亲子活动是我园开展节日教育最为频繁的途径之一,它能促进幼儿、家长以及幼儿园之间的和谐,是提高家园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寓传统节日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踏青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踏青、蹴鞠、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根据社会插柳习俗开展手工活动“制作柳条”,根据蹴鞠习俗开展体育活动“好玩的报纸球”,围绕亲子游踏青活动,我们开展语言活动“十四只老鼠去郊游”“我的郊游”。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美丽的环境,带领孩子在大草坪上开展体育活动“放风筝”。这些都让幼儿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这个传统节日活动,也在这个活动中收获更多知识。

端午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我们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孩子亲自体验、动手操作。孩子们自己准备包粽子、做香囊、绘彩蛋的材料,参与制作;了解端午的来历、习俗知识。我们积极发动家长审视、重拾身边传统习俗的瑰宝以营造完整丰富的环境,与幼儿一起开展包粽子、编鸭蛋网、购买艾叶菖蒲等活动,深度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开展音乐活动“爷爷为我打月饼”,语言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神奇变化,感受中秋节的氛围。“小手小手搓一搓,搓个小圆球;小手小手压一压,圆圆月饼香又甜”。一边说儿歌,一边用彩泥做月饼,感受传统佳节的甜蜜快乐。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敬老爱老的优良习惯,我们组织幼儿欣赏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从绘本故事中让幼儿感受那些温情的点滴。音乐活动“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幼儿一边歌唱,一边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捏捏肩,用歌声和行动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爱。

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之路还很长,我们会从多元性、灵活性、丰富性、适应性、文化性出发,开发一套现实中切实可行的传统节日课程,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程;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转贴于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品质与思想情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要成功地在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与小学生的德育进行对接,开发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并进行探究,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体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其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然后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或是经典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增强情感体验。比如,以“清明节”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以及相应的习俗,让学生学会感恩,缅怀故人,并懂得维护新生。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其节日活动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等张扬生命力的活动,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德育。

二、加强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课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传统节日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德育精神,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孝女曹娥。学生在读过了这些故事后能够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并能够慢慢体会到廉洁自律、爱国、孝顺这些传统的道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挂荷包、悬艾叶、吃粽子等,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节日的气氛,可以组织学生玩游戏,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赛龙舟,但是拔河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还能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们班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高涨,他们也体会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体会到了人们对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与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脊梁,对其进行德育刻不容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并让学生在参与搜集与实践中增强德育意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另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2、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自觉文化危机

节日是一个象征,节日习俗共同建构这个象征的意义。说时下传统节日气氛不够浓烈,谴责的就是关乎节日习俗的活动的缩水。纵观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史,由过去的极为受国人重视,到外来洋节冲击下的传统节日淡化,再到如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不得不说,在坎坷泥泞的道路上,节日内涵也在发生着不易被人察觉的变化。如今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一如前人般的情怀吗?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热,中国开始认识到回归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任务的严峻性。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节日吸引一个人的不仅仅是娱乐而已,更指向着一个民族的根本。

于是我们看到,我们在这一形势下重回传统节日的话题,国家也以法定的形式赋予一些传统节日相应的假期。人们继而高呼:这是文化自觉的体现啊!

真的如此吗?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认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在认识没有达到这个相应高度时,任何的认知失误都可能导致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往往是很深刻的,不仅在现实的生存活动和社会运动中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不同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要素、文化特质的冲突和碰撞,而且在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层面上我们同样面临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自觉的冲突与争辩。这种深刻的文化危机并不是消极的现象,它在很多历史时期成为人类社会巨大飞跃和进步的契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4]

然而,文化怪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反反复复中不断首尾相连,文化自觉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在文化危机的压力之下的文化自觉,虽有点类似最后的挣扎,但绝处逢生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作者简介:

许静(1989—),女,安徽省安徽大学2010级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注释:

[1].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2]同上。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①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②

“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③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祛病类节日等类型。虽然各类节日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1、精神文化层面

2、行为文化层面

3、物质文化层面

在传统节日文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十分丰富,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足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生活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食佳肴,都有着一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子,又称“更岁交子”,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子又形似元宝,故又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取“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高的含义。美味的节庆食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子孙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

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演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同时,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

1、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酒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一曲曲对生命的颂歌。

2、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儿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送上可心的礼物,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自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尊老爱老已成为节日的新主题。孩童幼儿更是节日的宠儿,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儿童涂雄黄、佩香囊、带艾虎;中秋节有儿童喜爱的“兔儿爷”、“流星香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

3、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⑤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

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广大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生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心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日的方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土家乡的依恋;既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着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点,又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

中国传统节日又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毛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一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庆贺方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日中,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优良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一些应该剔除的封建因素和迷信糟粕。今天,我们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时,应该坚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民意,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精髓、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将传统节日熔铸得更加生机盎然、灿烂辉煌,成为当代民众由衷喜爱、自觉参与、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央文明办[2005]11号)。

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293页。

③刘魁立《中国节典序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柯扬《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见陈竞主编《黄河黄土高原年俗文化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⑤徐惟诚《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民论坛》,2008年第8期。

[WT4HZ]CulturalConnot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

WANGWen-zhang1,2,LIRong-qi2

[WT5”BX](1.MinistryofCulture,People'sRepublicofChina,Beijing100020;2.ChineseNationalAcademyofArts,Beijing100029)

清明节俗称寒食节,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THE END
1.中国文化词汇翻译(三)农历lunar calendar 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文化底蕴 cultural deposits 文化事业 cultural undertaking 文化交流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化冲突 culture shock 民族文化 national culture 民间文化 folk culture 乡村文化 rural culturehttps://www.jianshu.com/p/873824000d8f
2.QQ拼音输入法QQ拼音输入法(简称QQ拼音、QQ输入法)是2007年11月20日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汉语拼音输入法软件,运行于Windows、Mac等系统下。 QQ拼音输入法与搜狗拼音、谷歌拼音、智能ABC等同为主流的输入法。 2013年09月16日,腾讯4.48亿美元注资搜狗,宣布将搜搜和QQ输入法业务与搜狗https://baike.sogou.com/v42207.htm
3.传统中国金兔雕像,2023年是兔年,汉字翻译:rabbit。右侧文字和印章视觉中国提供传统中国金兔雕像,2023年是兔年,汉字翻译:rabbit。右侧文字和印章的意思是:中国农历的一年正版高清图片下载和版权授权服务,可用于广告设计、配图、壁纸等场景,作品编号:VCG41N1468543610,尺寸为5000 x 3829 px (72ppi) | TIFF 54.77 MB | 176.39 x 135.08https://www.vcg.com/creative/1459519557
4.中国传统节日英文翻译★?无忧考网英语资源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英文翻译,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英语资源频道。 元旦New Year' s Day Jan.1 国际劳动妇女节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 s Day (warren’s Day) Mar.8 国际劳动节 international Labor Day https://www.51test.net/show/3648606.html
5.2016年翻译硕士专业课真题汇总版考研真题解析四、英译汉段落翻译,45分,1个题,主要内容是英国首相的就职演说,这个感觉比较容易。 百科: 一、填空,蚀 三部曲,中国最大的岛,最大的高原,最长的地势线,闻鸡起舞跟谁有关,孔子说谁朽木可雕,元曲四大家,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晏殊 采桑子 补充完整,还有 嘎梅格林?是哪个民族的特色歌谣。 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zhenti/568359dfc9101.html
6.中国生肖是以农历来计算,十二年为一轮。的英文翻译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和西洋星座不同的是,中国生肖是以农历来计算,十二年为一轮。的英文,和西洋星座不同的是,中国生肖是以农历来计算,十二年为一轮。翻译,和西洋星座不同的是,中国生肖是以农历来计算,十二年为一轮。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http://dict.cn/%E5%92%8C%E8%A5%BF%E6%B4%8B%E6%98%9F%E5%BA%A7%E4%B8%8D%E5%90%8C%E7%9A%84%E6%98%AF%EF%BC%8C%E4%B8%AD%E5%9B%BD%E7%94%9F%E8%82%96%E6%98%AF%E4%BB%A5%E5%86%9C%E5%8E%86%E6%9D%A5%E8%AE%A1%E7%AE%97%EF%BC%8C%E5%8D%81%E4%BA%8C%E5%B9%B4%E4%B8%BA%E4%B8%80%E8%BD%AE%E3%80%82
7.TowardsDataScience博客中文翻译2021(六百一十三)Python 中的 Pandas 库有几种将长格式数据转换成宽格式的方法:df.pivot().reset_index();df.pivot_table();df.groupby();pd.crosstab. 从长型转换到宽型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枢转。 要从宽格式转换为长格式,您可以使用:df.melt()or df.wide_to_long(). https://blog.csdn.net/wizardforcel/article/details/142994848
8.英语翻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英语翻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1ad927650f4bd842197322abbde133b6.html
9.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英语翻译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58c7890428a0ec0e5ed2c4996fe89c97.html
10.传统文化英语作文:中国剪纸包括以下要点: 1)端午节的时间及起源(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的习俗; 3)邀请他端午节那天和你一起过节。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Smith,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https://www.360docs.net/doc/a83a7b1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9.html
11.翻译处理范文12篇(全文)目前众多专家学者更倾向于采用直接音译为主, 并在菜名后附加材料、味道或历史故事的方法翻译中国菜名。 例10: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例11: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 (Meat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 三、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功能之一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q7cni0e.html
12.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翻译是:Lunar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青云英语翻译 请在下面的文本框内输入文字,然后点击开始翻译按钮进行翻译,如果您看不到结果,请重新翻译! 翻译结果1翻译结果2翻译结果3翻译结果4翻译结果5 翻译结果1复制译文编辑译文朗读译文返回顶部 Lunar August 15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 Mid-Autumn Festival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2118880
13.请将以下这段话翻译成英文: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请将以下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LanternFestival),即从农历(lunarcalendar)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http://www.yisoti.com/timu-16337579tk.html
14.二十四节气春分传统农历节日酒类海报图片下载包图 春分 二十四节气春分传 二十四节气春分传统农历节日酒类海报 作品详情: 格式 PSD 体积 77.23M 图片像素 2362 x 3543 相关推荐:相关搜索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春分 节日 传统 二十四节气 酒类 农历 春分节气 春分海报 二十四节气春分 春分插画 首页 未收藏 立即下载 开通VIP https://m.ibaotu.com/sucai/19688013.html
15.口试辅导:中国传统文化(上)上海中级口译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除了常见的海鲜、家禽和肉类之外,人们还要按各自的地方习俗烹制传统菜肴,如饺子和年糕。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s holiday. In addition to the popular seafood, poultry and meat, people will prepare traditional food, for example, jiaozi, or boiled dumplihttps://www.kekenet.com/kouyi/342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