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拥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浙江丰富的民俗文化风情,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为了能更好地让世界、让日本了解浙江民俗文化及其内涵,笔者认为必须从传播学视阈来探讨浙江民俗文化的译介。民俗文化翻译关系到国家形象,而民俗翻译的质量对传播效果又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的翻译一直没有引起翻译界的高度重视,翻译中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译文不能很好地保存与传播当地的民俗风情与特色。鉴于此,本文以浙江省内各个文化场馆、景点介绍及外宣资料的日译文本为考察对象,进行日译策略研究,从而将浙江民俗的日译做到准确、到位,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乃至于世界。
二、传播学理论与民俗文化翻译
三、浙江民俗文化特征
四、浙江民俗文化的日译策略
(三)音译法音译是根据源语言的发音进行的翻译。音译的目的是在遵守语言学规范的同时传达源语言文化。因此音译被频繁使用于民俗文化气息浓重的术语翻译中,特别是餐馆、戏剧及地点的名词翻译。在民俗文化日译中,若译者无法用相近的日语表达去匹配民俗文化特色时,音译是不错的选择。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源语言固有的意义以及对多义词等的精确表达,在译文中或多或少都有所缺失。音译不能达意,但能营造一种异国情调。对浙江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浙江特色饮食的词语翻译,若目标语中缺少相近词语及相近表达的词语,运用音译法可避免逐字翻译或直译带来的误解,保证译文可读性。例(5)中的“东坡肉”,例(6)中的“瓜子”等,分别直接取其中文发音译为“トンポーロウ”“クアズ”。音译不仅能省去直译菜名的冗长与繁琐,更能保持作为浙江菜的民俗特色与原汁原味,保存了作为浙江菜的那一份特别和韵味。
五、结语
本文将浙江省内各个文化场馆的介绍及外宣资料的日语翻译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了日译策略研究和探讨,发现民俗文化翻译中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是照搬或照搬+注释法、直译或直译+注释法、音译法、意译法、适当删减法。但也发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删减过多,失去文化特色;缺少必要加注,读者难以理解;误译和漏译等。由于篇幅关系,问题部分没有展开,将留作今后研究的课题。总之,在当今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字符转换,而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活动。将带有浓郁浙江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准确翻译到位,达到真正的文化传播目的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应坚持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文化的原汁原味,遵循翻译原则,对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翻译的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金慧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蒋红红.民俗文化文艺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
[5]潘宝明,朱安平.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6]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2).
[7]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旅游宝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8]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品味杭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国民俗节日英译;文化负载词;音译加注法;文化转化法
一、中国民俗节日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1、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英译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加强民族文化记忆、民族心理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民俗节日文化全球化热潮中,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日趋边缘化,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成为年轻人表达生活情趣的方式,而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七夕节、清明节等人们却并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民俗节日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中国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
1998年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指出“文化对等是源语文化负载词被译为目标语文化负载词的近似翻译”。[2]可见,文化负载词在民俗节日文化翻译中至关重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准确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源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例如,对于“七夕节”的翻译,若按源语文化翻译为DoubleSeventhDay,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士则会感到困惑。中国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传说为载体,寄托了女孩儿对女儿红的祈愿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逐渐演变为充满浪漫气息的中国情人节。何自然指出:将文化特性词语呈现为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同义词,以便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中保留消息的等效效果。[3]据此,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中国七夕节翻译为西方国家熟悉的ChineseValentine'sDay,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西方人士能领悟到这个浪漫节日的凄美和神圣,激发对中国情人节丰富联想和好奇欲望。可见,对于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的处理,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策略,才能把中国民俗文化精髓翻译到英语世界,有效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特色,为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二、中国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中指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异化和归化都是有必要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目的,作者意图,文本类型,以及目标语读者的口味。可见,翻译策略的有效选择直接影响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功与否及其民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
1、音译加注法
2、文化转化法
三、结语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中国民俗节日英译的症结所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到中国民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有效接受度,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欣赏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目的,进而让中国的民俗更好地走向世界,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甚至冲突,打破文化的趋同与单一,构建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包惠,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5]郭宏英.英语文化负载词学习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曹易娟(1988.0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译.
胡晓红(1974.04-)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许多“龙”之类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专属用语,对于其译名在学界仍存有争论。西方所说的“龙”(dragon),代表邪恶。中国龙是祥瑞的化身,应译为“LOONG"。本文仅从翻译和意识形态方面透视此类文化现象。
一、翻译的异质性与可接受性
二、意识形态对译名的操控
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郭建中,2002:162)。无论是《红楼梦》的译介或是《水浒传》不同英译名的处理,无一不受到脱胎于一定社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任何阶级都不希望“拿来”与本土文化“撞车”的异域文化,“所谓文化的交流,其背后都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黄天源,2006;39)这种意识形态包括译者和观众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赞助人的意志,即一定的强力人物和权力机构如出版商、强势媒体、奥组委以及一些政党、宗教社团等社会力量的干预以及市场需要,他(它)们会运用各自的话语权对翻译策略、模式及语一言进行操纵。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1.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在讲《木兰诗》时,让学生讲讲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1.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导入《桃花源记》的时候,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我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1.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出师表》一文,我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如此如醉,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核舟》一文,我搜索了“核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栩栩如生的图片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此歌已概括了此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学起来就轻松易懂。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讨论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只要能让学生平静的水面产生涟漪,不拒绝文言文的方法,都是可取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愿意读,也喜欢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多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3理解内容,尤其重要
3.1积累文言知识: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赏析精彩片段:古文的写景、叙事非常精炼,抒情议论典雅隽永,手法巧妙,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辅导学生欣赏、品位时,要指导一些切入点:
(1)写景的,要注意写景的方法、描写的手法、情景的交融、修辞的运用等。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一带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奇水。除了会欣赏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外,还要从如何抓住写作方法来分析。写水的“异”是从水的色、深、清、急来表现。山的“奇”是通过以动写静,以声写静,写出群山的高、密、幽深、寂静的特征。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3)议论的,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特别是论证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进谏中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今后写议论文,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通过赏析、品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好途径。但教师不能包办,要放手给学生去感受、训练,能力才能不断的增强。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4.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三问三答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
4.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关键词:《金刚经》;注疏;科仪;仪轨;灵验记
《金刚经》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广泛影响。有关《金刚经》的研究非常多①,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版本、思想、信仰等诸多方面,研究角度涉及哲学、宗教、文学,甚至经济学、艺术等,但是对于唐代以后《金刚经》的流传研究较少,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国家政治权利的支持是佛教发展的首要条件,自道安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认识以来,佛教都积极经营与统治阶级的关系,而政治当权者也为了加强统治而设法利用佛教,所以才有佛教发展的政治空间,尤其唐代更是如此。宋以来的历代统治者或喜佛或崇道或尊儒,但是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宗教政策都相对稳定。宋代佛教也有进一步发展,元代喇嘛教被定为国教,明清统治者吸取经验教训,对佛教采取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清代的宗教政策也相对宽松,这些都使得佛教的发展得以持续。但是宋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唐代不可同日而语,佛教的发展方式与唐代也大为不同,但是佛教思想却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处,深入人心,成为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明清佛教的继续发展则表现为一种深层次上的发展,即是以其深入人心为其典型特征”,[1](7)宋代以来《金刚经》的流行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一部经典的流行,可以从其翻译的次数、注疏的数量、是否形成独特的信仰几个方面来衡量。在考察《金刚经》的流传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金刚经》先后六次翻译,译者皆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屡次翻译,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其二,《金刚经》注疏种类繁多、数量众多,也是其广为流传的明证。其三,灵验记不断撰写,反复汇编。其四,至于《金刚经》形成独特的信仰模式,更是表明了《金刚经》不仅在义理方面影响极大,在社会信仰层面影响也产生重大影响。
一、注疏的丰富多样
第四,佛教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世俗化愈演愈烈,三教合流也出现新特点,如“从泛泛地主张三教调和,转到依附儒家的基本观念”,[9](408)有民间宝卷云:“而其成功之命名也,在儒则曰圣人,在释道则曰仙佛。仙佛与圣人一而二,二而一也,故凡脚踏实地以行此大道也。三教皆由敦其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常,以立万世明教纲常之准则,而同归与天地,位万物育于天地。”[10](221)此中所表达的对三教的看法明显是基于儒家纲常伦理道德下的认识。
二、修持仪轨的形成
唐代以后,佛经的翻译明显减少,宋代译经事业虽一度繁盛,但也是历时不久便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九、十世纪印度佛教走了下坡路,鲜有新典籍问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在逻辑上已趋于完结,义学难有大的突破。佛教的发展只能寻找新的突破口,大乘信仰主义和仪轨化的密教的盛行成为必然。义理的探究只是极少数义学僧和世俗高级知识分子的兴趣,对于芸芸众生显得曲高和寡,他们的焦点转向了与宗教实践活动,义学的发展变成的附庸,甚至变得无关紧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刚经》的流传和变异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说变异呢?因为《金刚经》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最初的主旨,更多的增添了的内容,形成一套操作规范,也即宗教礼仪。从抽象的般若智慧的探讨到具体可操作的宗教实践,这正是变异的内容,而这一变化反过来却成为其得以盛行的一个关键原因,《金刚经》仪轨的形成、灵验记的撰写和反复汇编即是这一过程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明清时期的《金刚经》注疏中出现了修持仪轨。《金刚经》的六个译本中,只有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附有一句陀罗尼,即“那谟婆伽跋帝钵喇壤波罗弭多曳唵伊利底伊室利输卢驮毘舍耶毘舍耶莎婆诃”。[11](752)另外五个译本中根本没有出现陀罗尼,宋代以前的《金刚经》注疏中亦未出现陀罗尼,但是在宋代以后的《金刚经》注疏中出现了大量的陀罗尼、真言。
《金刚经》注疏中的陀罗尼最早出现在宋代道川所著的《金刚经注》中,原文说:“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志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14](535)接着便是净口业真言:“修唎修唎摩诃修喇修修唎萨婆诃。”[14](535)这里说如果有人修持《金刚经》,在念诵《金刚经》之前,必须先念诵净口业真言,还要奉请金刚、四大菩萨,这样才能得到加持,容易达到宗教实践的效果。
可以看出《金刚经》中的陀罗尼、真言及仪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使得一部大乘义学经典逐渐变成了一种可以操作的轨范,真正影响到中国普通信仰者的宗教行为。这和之前重于《金刚经》义理的研习和崇拜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形成了独特的金刚经信仰。一套仪轨的形成,标志着宗教行为的固定化,是宗教观念的外在表现,也是宗教神圣性得以体现的重要方式,对于强化信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者的宗教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的”[16](418),甚至可以说,没有礼仪、仪轨就不成宗教。
三、灵验记的编纂
“佛教灵验记以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宣传归旨,利用世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以神异故事的形式,宣扬神佛灵验,诱导世人信佛诵经、行善断恶,是进行总结宣传的有力工具。”[19](5)一方面,伴随《金刚经》的广泛传播,有关《金刚经》灵验记的撰写与编纂也日益盛行;另一方面,灵验记的汇编也配合了《金刚经》的流布,二者相得益彰、如鱼得水,为《金刚经》信仰的广泛深入传播提供了助缘。
可见,从唐代到清代,《金刚经》灵验记的写作和编纂从未中断,相反,其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细致,也正是这些材料对我们以宗教学的角度研究《金刚经》的传播与信仰提供了素材。
四、小结
宋代以后,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活跃程度相比,的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佛教首先是作为一种宗教而存在的角度考虑,宋代以来的佛教发展并没有衰落,只是义学发展缓慢,而宗教性进一步加强,并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去,逐步内化为一种民族意识,诸如三世因果观念、轮回报应观念、西方极乐观念等,从而成为真正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一股重要意识力量,抑或佛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真正成为中国佛教。而《金刚经》流传演变的历史恰好反映了从伦理性的原始佛教到义理式的大乘佛教、再到仪轨化的密教,其宗教性不断强化、义理的探讨随着信仰的需要亦步亦趋、仪轨逐渐成了后期佛教信仰的核心内容的历史演进过程。从《金刚经》的流传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如何从一部经典逐渐演变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宗教实践体系,从义理的探讨到的实践,从少数义学僧和上层学人的研习到普通信众的修持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表面上是佛教义学的衰退,而实际上佛教信仰范围大大扩展、信仰根基深入民众,并与中国传统宗教、社会文化合流,从而内化为一种民族文化、民族意识,这无疑也是一种超越、一种发展。
注释:
有关《金刚经》的研究成果已有研究者进行过整理、述评,研究集中在宗教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影响、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思想文化价值方面,但是对《金刚经》的注疏文本尚缺乏研究,尤其是宋代以来的《金刚经》注疏,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参见:杜正乾.《金刚经》研究述评[J].五台山研究,2007(1):1014.
有关佛教初传发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及化解过程,可以参考: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宋代,围绕《金刚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轨。详见:洪连.金刚经注解[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4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发展到清代,有关《金刚经》的仪轨更加完善,有新的变化。参考:孚佑帝君.金刚经注解[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5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参考文献:
黄海涛.明清佛教发展新趋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如观.金刚经笔记[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5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王起隆.金刚经大意[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5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觉连.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4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任继愈.中国佛教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建基.金刚经科仪[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4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然灯古佛.金刚经传灯真解[C]//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5.
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8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一行.大日经义释[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3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道川.金刚经注[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24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金刚科仪宝卷[C]//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民间宝卷.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杨宝玉.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校注并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唐临.金刚般若经集验记[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87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
金刚经感应传[C]//前田慧云,中野达慧.卐续藏经·第87卷.京都:京都藏经书院,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