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解:揭秘“中国文化的哥德巴赫猜想”丨香港联合时报

【香港联合时报王长华】考古学界对于历史的解读,公认的第一重证据,是出土文物;第二重证据,是典籍记载。其实,对于典籍的解读,也应该算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说来,对于《周易》的解读,就更是“文化考古”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撇开出土文物和典籍记载不谈,王练柱先生运用方言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加之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来解析《周易》,可谓独辟蹊径,另有心得。

在“五经”之中,最为晦涩难懂的,应该就是《易经》了。

关于《周易》,百度的解释是: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谓《三坟》指的就是古《易》。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这应该算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周易》的主流观点。可见,数千年来,人们对《周易》依旧语焉不详,不得要旨。

因此,若将《周易》用舶来的名词作一比附,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哥德巴赫猜想”。

古往今来,试图破解这一猜想的饱学之士非常之多,其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但各家学说,却各有千秋,莫衷一是,这就使《周易》更加神秘,使人们更加好奇。

而王练柱先生的《周易新解》,可谓是各家之说外的“另一说”。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同时他也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王练柱先生对于《周易》的“新解”,这正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成果。

笔者以为,《周易新解》的特点及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王练柱先生借助地域特色文化来解读《周易》,可谓另辟蹊径;二是对确认周文王是《周易》的作者的论证,较有说服力;三是用方言、民俗解释《周易》的字词及意蕴,可能更符合原作者的意图;四是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解析,有独特见解。

地域特色:《周易》的显著特征

《周易》诞生于殷末周初的黄河中游地区,这是学术界的基本共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周易》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不言自明。《周易新解》充分考虑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可谓切中要害,

欲读懂其书,先了解其人。

王练柱先生在本书的《引言》中自述道:

古往今来,《周易》的研究者,多从文字考证方面入手,阐释其深奥义理,考辨其微言大义,这当然无可厚非。但王练柱先生却以理工科的思维,从地域文化发生、发展遵从的逻辑出发,对《周易》追根探源。也许,他的探索,更加接近《周易》的原始意义。

这是他研究《周易》的个人方面的优越条件之一。

另一个优越条件,是王练柱先生的家乡,是陕西咸阳市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这里距被认为是周文王、周武王陵墓的地方近在咫尺。这样来说,王练柱先生和周文王,就是相隔了几千载的“老乡”。

从文字学、汉语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极大。

关于“关中话”的神奇的“化石”魔力,本书的责任编辑高峰先生,在《编辑手记》中略举了几例,令笔者大为震惊:

“关中话”中,把“大”字读为“duo”;问人时说的“阿答”、回答时说的“兀答”等等,在笔者的家乡甘肃陇西的方言中,至今还在被广大民众广泛地使用着。

和方言相比,各地迥异的民俗,也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信息的“活化石”。因此,我想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甘肃陇西地方的民俗,从这个侧面,说明王练柱先生用“关中方言”揣测周文王写作《周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亲迎于渭”:延续了3000多年的古老民俗

笔者非常清楚地记得,在幼年时,每逢人家结婚娶媳妇,都要在大门上写这样的喜联:“幸有良辰迎淑女,愧无旨酒宴嘉宾”,横披是“亲迎于渭”!

更令人叫绝的是横披“亲迎于渭”,这个典故原来指的是周文王成婚时,曾并船为桥,纳聘于渭水。《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朱熹集传:“文,礼;祥,吉也。”

至此,我对自己的家乡肃然起敬。

从以上关中方言和陇西方言的相似性,以及周文王“亲迎于渭”的故事,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这也是王练柱先生隔着3000年的时空,能够和周文王这个“老乡”,进行对话的历史和文化基础!

羑里之痛:《周易》晦涩难懂的根源

关于《周易》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而《周易》字词、语句的晦涩难懂,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令人困惑的是,《周易》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王练柱先生认为:

身陷囹圄的周文王,一旦暴露了自己的“小聪明”而激怒了殷纣王,自己的身家性命朝不保夕不说,还可能使西岐的子民也遭受生灵涂炭之苦!但是,如果不能完整“记录”下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出的《周易》,他也会死不瞑目!

这种两难境况,迫使周文王不得不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以“谁也看不懂”的方式,记录下这些“研究成果”。

现在,我们一定能够体会到,《周易》为什么如此晦涩难懂。如果不是处于如此特殊的境况下,谁会如此大费周折地“折磨自己”也“捉弄别人”!让我们想想看,在《周易》作者的“候选人”中,谁遇到过如此艰难的境遇?谁又有“折磨自己”的同时也“捉弄别人”的必要?想通了这些问题,也就可以肯定,《周易》的作者,只可能是周文王!

这样的看法,有其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也能较好地解释笼罩在《周易》之上的种种疑问。同时,这也为用关中方言解释《周易》,提供了合理的背景。

《周易》中的“兑”:指“相互周济、相互帮衬”

用关中方言解释《周易》,最让人觉得精彩的,是对“兑”卦的阐释。

王练柱先生隔着3000多年的时空,与老祖宗对话的基础,是他认为,20世纪初的关中地区,其社会生活的形态,和300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再进一步延伸一下,如果摒除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元素,那么,目前的关中地区的民众生活,也和周文王时代极其相似。

他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来解释。“我儿时经历的社会生活景象,可能与《周易》成书时的生活景象,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儿时聆听的语言,可能还带有古时的印记。所以,我对卦名代表的社会生活场景,有某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些来自于‘字典’的古意解读,有些则来自于小时候的经历。有些卦中,后者的成分更多一些。”

“兑”卦的卦象是“上泽下泽”。《古今汉语词典》对“兑”的释义是:(1)喜悦(源自于“序卦传”的“兑者说也”,说通悦);(2)通达;(3)孔穴;(4)八卦之一;(5)以货币或其他替代物进行等价交换;(6)掺和;(7)通“锐”。

王练柱先生想象,在同一条河流上,存在相距很近的两个湖泊(泽)。根据水流方向(流向),必定一个处于上游、一个处于下游,因此就构成了“上泽下泽”这一卦象的现实事例。如果两个湖泊的水面基本处于同样的高度,那么,当下游湖泊水位下降时,上游湖泊就会通过河道,向其注水,反之亦然(但在自然界中,反向流动极少出现)。相邻湖泊之间这种“相互调剂”的现象,就是“兑”的含义。

相邻湖泊之间这种类似于“借”的“相互周济”情况,在农耕社会的家庭之间,会经常出现。例如,我家的“米缸”空了,就向别人家“借”一些米回来;等到我家的“米缸”满了的时候,再“还”回去。这种在过去年代经常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就是“兑”卦的主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古老的关中方言中,能够“原物返还”的行为是“借”,而“不可能原物返还,但应同质同量返还”的行为是“兑”。例如,可以到别人家“兑”一些米面、油盐、柴火;“借”一个碗盆、一个工具、一件衣服等。

王练柱先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奶奶会让我去别人家“兑”一些面粉,而不是让我去“借”面粉。因此,“借一些米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而“兑一个工具”也是不恰当的。当我被“兑”卦搅得焦头烂额之时,冥冥之中,脑海中浮现出奶奶让儿时的我去别人家“兑”面粉的画面,让我豁然开朗!立即抓住了“兑”的要害,顺利解读了该卦。可见,方言及地域特色对解读《周易》是多么的重要!

不难看出,字典对“兑”的上述释义中,与《周易》中“兑”的本意最接近的是(5),但很不适合周初的时代。

《周易》中的“兑”,是指民众之间的“相互周济,相互帮衬”,而绝不是什么“喜悦”。现在人们婚丧嫁娶时的“礼尚往来”,应该含有古时“兑”的意味,即,当一人有“需要”的时候,大家一起帮助他;他也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别人。过去,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多是“实物支援”。显然,不可能把“受援得来的实物,再原物支援回去”,所以,“礼尚往来”式的“相互帮助”,是典型的“兑”的行为。

《周易》中的“离”:指“生离死别”

对于《周易》中的“火上火下”这一卦象,王练柱先生认为,可以理解为“火上(下)有火”。这令人联想到“熊熊大火”的情形;进而想到,“熊熊大火”也是起始于星星之火,而经过熊熊燃烧之后,也会慢慢熄灭,最后只剩一缕青烟随风而逝。而人生在世的生命历程,与一场大火又何其形似:婴幼儿时期的星星之火,造就了青壮年时期的熊熊大火。而到了暮年,又进入了逐渐熄灭的阶段,直到身后的一缕青烟,随风而散,无影无踪。于是,周文王从“火上火下”这一看似毫无意义的图形中,看到了人世间“生离死别”的景象。

为了让人们明白自己的意图,周文王给这一卦起了一个名字——“离”,试图把人们的思路引向“生离死别”这一特定情形。因此,我们看到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一个名字——“卦名”。

可见,卦名的作用,就是要把人们理解“卦象”的思路,引向周文王特定的框架中去。事实上,每一个“卦象、卦名”的组合,在周文王的脑海中,都对应着一个清晰、明确的特定社会现象。例如,“火上火下·离”的组合,在周文王的脑海中就意味着“死亡”、“灭亡”。

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宿命,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面对亲人的死亡,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心态和表现。于是,周文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面对亲人亡故时的行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各种不同行为,进行了评价,这就是各爻的爻辞要表达的内容。

破解了周文王设置“离”卦的意图,王练柱先生觉得,他与这位老乡的心理距离,似乎又缩短了。与此同时,他对历代圣贤对于《周易》的解读,产生了怀疑。

比如,《易传》被认为是孔子或其学生的作品,向来被人们尊为解读《周易》的最权威文献,因而后人在解读《周易》时,全部被《易传》牵着鼻子走,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王练柱先生认为,《易传》对“离”的各种解释中,没有一种符合周文王的本意。若按照《易传》给出的错误方向,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解读。可悲的是,《易传》对很多卦给出了自相矛盾或错误的解释,这是两千多年来人们未能真正读懂《周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究竟谁对《周易》的解读离周文王的初衷更近?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一问题。若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易传》是从“离”这个字的本意和引申义的角度出发,去解释“离”卦;而王练柱先生则从产生“离”的自然现象,推理到“离”所代表的社会现象,这个思路还是应该肯定的。

“取象比类”是古人的最直观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

何谓“取象比类”?就是以此物比喻彼物。换句话说,要说明一个不常见的,不熟悉的事物,就拿一个人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来作为参照,并以之来说明。即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未知事物的性质。

也就是说,周文王设置“离”卦的初衷,是从自然现象中的“火生火灭”,联想到了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再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离”的现象,于是,才产生了“离”卦!

“后天八卦图”:周文王复仇的“灭商战略图”

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当王练柱先生明白了“离”及其他各“卦名”的含义之后,开始研究“后天八卦”时,他突然明白了“后天八卦图”透出的重重杀机!也领悟了“后天八卦”的战略意图!

这又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据史料记载,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时,其身份是“西岐”的“侯”。由于他对殷纣王的荒淫无道和残暴表露出不满,便被崇侯虎告密,被殷纣王拘禁于羑里。

身在囹圄的周文王,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谋划,终于形成了一个宏伟的“灭商战略”。受“先天八卦”的启发,周文王终于“发明”了一套“密码”,可以用非常简洁优美的方式“记录”他的“灭商战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后天八卦”。

我们且来看看周文王灭商战略的目标和行动路径:

第一,“周灭商”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将来的天下,将是位于西北的“周”的天下。

第二,“周灭商”时,可以依靠的力量是“蜀”;“蜀”将辅佐“周”得到天下。为此,首先要与“蜀”结成良好的同盟关系;而结成同盟关系的有效手段,是“互为依存,相互扶持”。

第三,“楚”是殷商的帮凶,应首先予以歼灭。“联蜀灭楚”时,将不会遇到来自于殷商,或“吴人”的干扰。

第四,“联蜀灭楚”后,应以雷霆之势,迅速“灭商”。“灭商”初期,“吴人”将采取“观望”态度;此后,若形势对“周”有利,“吴人”将与“周”携手“灭商”,否则,“吴人”将与殷商联手“灭周”。所以,“灭商”时应速战速决,不可打持久战;否则,“吴人”倒向殷商,情况就难以预料了。

第五,“灭商”后,“吴人”将不攻自降,归顺“周王朝”。

第六,“灭商”后,联合“蜀人”、“吴人”,即可不战而屈“晋、鲁”之兵,天下归“周”。

面对这样一幅“周灭商的战略构想图”,周文王肯定激动不已。把它“记录”下来吧,怕“泄露天机”,让殷纣王知道后,肯定会惹来杀身之祸;不“记录”吧,又心里痒痒,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左思右想后,他便想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后天八卦图”产生的原始动机。

对《周易》关键词“元、亨、利、贞”的解析

王练柱先生认为,《周易》实质是一部“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按照这个思路,他认为,“元、亨、利、贞”,是对人们做人、做事的“总体要求和通用要求”。

所谓“总体要求”是指“全过程要求”。如果将“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就是:起始或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维持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要求分别是“元、亨、利、贞”。

所谓“通用要求”是指这些要求,对做人、做事“都适用”。因此,“元、亨、利、贞”既是对事物发展阶段的明确划分,同时又是对各发展阶段应达到的目标的要求:元,出发点正确;亨,保障顺利发展;利,抓住机遇实现目标;贞,保持已取得的成果、成就。

王练柱先生认为,“元、亨、利、贞”的本意,应该是古人对“庄稼”生命过程的总结和抽象。

“元”是对“种子”生根发苗阶段的具象化描摹;“亨”是对“禾苗”茁壮成长、并开花结果阶段的抽象化表述;“利”是对“果实”成熟与收获阶段的形象描写;“贞”是对“粮食”(收获的“成果”)的精心储藏的情景再现。

更简洁的说法是,“元、亨、利、贞”可以解释为“愿望良好、顺利发展、实现愿望、保持成就”。

以上略举的几例,大体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概要地介绍了王练柱先生解析《周易》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

至于更为详细的内容,读者自然可以通过研读《周易新解》,来深入了解他对这个“中国文化元典”的探索。其中许多内容,也许对厘清一些重大历史、文化悬案,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令笔者感兴趣的是,王练柱先生在本书中,对其他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的解析。

阴阳、五行、太极的起源及其哲学意义

王练柱先生认为,古人发现,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每一种都比其他的事物“强”,同时又比其他的事物“弱”!按照逻辑关系,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于是,经过仔细分析后古人发现某些特殊情况下,在一组事物的局部之间,存在明确的“强弱”、“优劣”之分;但从整体上看,“强弱”、“优劣”的比较,已经失去了意义。

为了描述这种特殊情况,就需要一种“中性”的概念,既能表明一组事物的局部强弱、优劣“顺序”关系,又能显示这组事物整体上都不具有强弱、优劣属性这一特征,古人引入了“阴、阳”这一组概念,这包含着对某些特殊事物内在性质的深刻认识和整体思想。后世所谓的“辩证思想”,实质上只是“阴阳”概念的一种体现,或发扬光大。

关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远古先民发现,它们具有非常神奇的特性:在“相生”、“相克”两种截然相反的特性上,均陷入了“死循环”的怪圈!

当人们用一个圆形及其内接五角形的图案表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之时,会发现,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可以构成“对立特性双重循环关系”的最短链条!事实上,用现代数学里的“拓扑学”可以证明,“五个元素”确实是构成“具有对立特性双重循环关系的最少元素数目”!

近现代科学界的成就中,堪与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相媲美的,大概只有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以及数学中的“古德尔定理”了!

“太极图”也是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太极图让古人逐渐产生了“均衡”、“平衡”或对称的审美观,以及认识自然的“本体论”,并将其演变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庸”。

王练柱先生还认为,“太极图”确实很美,也具有一种均衡的动感,难怪古人将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它表达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并成功地把“阴阳、五行、太极”所揭示的思想,应用到人体健康方面,发展出了中医药学。

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时进一步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这些思想家“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现代化创造,焕发强大能量、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

《周易新解》揭示的这些重要思想和人文成就,如果是正确的、可靠的,那么,对重新认识、正确评价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将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河书、洛图、神龟、九五之尊”的实质

中华文明赋予“龟”以特殊的尊贵地位,耐人寻味。

而王练柱先生则运用独到的极富想象力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猜度。

在历史上的某一天,一位古人在摆弄龟甲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龟甲上的自然纹理以“井”字形的方式,将龟甲分割成九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某种特殊斑点的数目都不相同,而且,恰巧是1——9等九个自然数!他还发现,更为惊奇的是,九个区域内的斑点数,无论是横着、竖着、斜着的三个区域分别相加,其和竟然都不可思议的是15!

于是,他认为这只神龟是能够接近神灵的天使!自此以后,人们便对神龟顶礼膜拜!

由于这只乌龟是从某条河流捕捞上来的,所以这只龟甲也被人们尊崇为“河书”!所谓“河书”,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九宫图”。

更有人认为,这只乌龟是从洛水中捕捞上来的,所以龟甲被称为“洛图”!多少年来,还争讼不已!

关于“九五之尊”,王练柱先生认为,填写“九宫图”的秘诀是“九五为尊”,其含义是:“九宫图”中,“五”必须位于最“尊贵”的位置——中央。由于“九宫图”外围的8个格子,恰好与古人常用的八个方位相对应,因此,位居正中的数字“五”,便有了“坐拥天下”、“环视天下”的优越位置感。于是,人们便很自然地把“处于中心地位”的人,与“九宫图”中“五”的位置对应起来;其后君王也以“九宫图”中的“五”自居,从而“九五之尊”便代表“君王”。

本书中,还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为深刻的见解,恕不一一列举。这些见解,对“文化考古”,也许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周易》是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早期活动的一幅全景式画卷!她保存着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是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曾说,“诗无达诂”!而《诗》的成书年代要比《周易》晚得多!因此,说“易无达诂”更不为过!

可贵的是,王练柱先生隔着时空,用关中方言,和“老乡”周文王对话的方式,结合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严密的逻辑推演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周易》做出了令人较为信服的解释!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尊敬!

探幽抉微,直指元典!

愈是寻找幽远而纯粹的源头,愈是能够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在习近平看来,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他举出了可以古为今用的15种优秀古代思想,其中就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和、泰和”等等,这些重要的思想渊源,就来自于《周易》。

对于先哲思想的重新认识和准确阐发,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愿《周易新解》这部著作,在探索人类未来的方向方面,能够为人们点亮一束星火!

香港联合时报

【作者资料】王长华香港联合时报签约撰稿人,《人物春秋》专栏主编。甘肃陇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杂文研究会会员;政协定西市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员;政协陇西县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文史研究员;出版有杂文、散文、随笔、论文集《奔涌的地火》;出版有报告文学集《春秋渭水——陇上学林撷英》(团结出版社)。

THE END
1.天机真解,玄学大秘伏羲金星八卦木星道学现在很多人都把《周易》简单地理解成“占卜”的工具书,这倒也不能说不对,只是太过于片面和肤浅了。 要知道,易经是咋来的? 前面我说过,先天八卦测不准了,周文王弄出一个后天八卦来。 后天八卦怎么来的? 无他,仿古尔! 在那个“观天授时”的时代,他肯定不是推算的,而是模仿上古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SARVI60556AP3U.html
2.八卦占卜新解孔夫子旧书网:与八卦占卜新解有关的图书大全。国内领先的古旧书交易平台,汇集全国各地13000家网上书店,50000家书摊,展示多达9000万种书籍;大量极具收藏价值的古旧珍本(明清、民国古籍善本,珍品期刊,名人墨迹,民国珍本,绝版书等)在孔网展示与交易,吸引了大量的学https://m.kongfz.com/topic/1846925/
3.八卦占卜新解定价:¥3.00 作者:费秉勋著 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丛编项: 标签:八卦 ISBN:9787541800986出版时间:1990-11-01包装: 开本:19cm页数:178页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八卦占卜新解》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八卦占卜新解》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暂缺《八卦占卜新解》目录https://www.dushu.com/book/10168998/
4.八卦数字占卜方法(八卦占卜新解)?如果有一种占卜术 ?能预测六十多种常见事项,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单易学,准确度高,还很有趣 ?你愿意花多少时间来掌握它呢? 6年?6个月? 不,只需要6小时! 【八卦神数】是为这样的你准备的占卜课程—— ●对玄学术数有浓厚的兴趣 http://kuai369.com/news/11/4/19875.html
5.六爻占卜新解—八卦? 后人把伏羲氏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八卦 坤 叫做【先天八卦】。 3 兑 离 震乾 兑 坤 ?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是周文王被囚在羑里的时候,将 先天八卦进行了改革,把伏羲八卦的顺序重新排列。 离南坎北、 震东兑西、 艮东北坤西南。 乾西北巽东南、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3/0118/07/20502731_1064065584.shtml
6.《周易》与武术文化11篇(全文)八卦之学是易的基本文化智慧,其原型是一种巫术智慧。它是在龟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中华巫术史上,一般认为先有卜后有筮,卜是渔猎时代巫术的主要方式,筮是农耕时代的巫术的主要方式。占卜巫术方式更古老。所以《左传·僖公四年》有“筮短龟长,不如从长”的说法。占卜是占筮的前期状态,两者在文化意识和情感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ga1idjk.html
7.费秉勋他从事编辑工作14年,1978年留校任教,1986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发表论文百余篇。[1]著有专著《中国神秘文化》《八卦占卜新解》《奇门遁甲新述》等。被授予“世界著名易学导师”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易学名家”等。[2] 词条图册 中文名 http://baike.soso.com/v8069842.htm
8.八卦基本知识【“伏羲画八卦与造书契”新解】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511107/article/details/98335558
9.快速排盘七政四余算命七政四余在线排盘免费算命《公元与干支相互换算的新方法》 《六壬学起源及基本认识》 《六壬实战详解》 《六壬粹言》 《六壬辨疑》 《六支八卦断阳宅秘诀》 《八卦断阳宅秘诀》 《及卦象预测风水浅谈》 《快速构思法》 《断卦技法》 《经》 《内经图》 《冰鉴刚柔章》 《冰鉴容貌章》 https://www.16757.com/ysh/suanming/392.html
10.《周易六十四卦新解》(四)蒙卦,小鬼偷钱之象。山高水深,蒙道昏昏;求之启蒙,心诚则亨;摆脱愚昧,志守坚贞;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象》曰: 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 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 【易连山解】: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 )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https://www.meipian.cn/56wxjcdu